-
公开(公告)号:CN119995296A
公开(公告)日:2025-05-13
申请号:CN202510443925.1
申请日:2025-04-10
Applicant: 中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磁铁线圈双向旋转的振动能量采集器,解决了现有的以电磁感应为核心的振动能量采集器只以磁铁为转子,未能将线圈部分作为转动的一部分,导致环境中振动的能量利用不完全的技术问题。一种磁铁线圈双向旋转的振动能量采集器,包括:两面错位齿条、弹簧、碳纤维杆、位于前后两对齿条板之间的线圈转子和磁铁转子、呈前后排布的第一滑动壳体和第二滑动壳体、两个光轴以及四个单向齿轮。通过两面错位齿条,以及方向相反的单向轴承来实现线圈转子和磁铁转子双向旋转,从而提高能量转换效率;通过齿轮‑齿条的配合,将线性的振动能量转换为旋转的动能,提高能量利用率,进一步提高能量转换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7977876B
公开(公告)日:2024-05-31
申请号:CN202311617338.7
申请日:2023-11-30
Applicant: 中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发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蓄能式随机微振动能量采集器,解决了现有能量采集器在实际应用时存在效率低、输出电源不稳定的技术问题,其包括开关轮系、储能轮系和发电轮系,其中开关轮系包括齿轮二、双联齿轮、齿轮三、单向轴承二、复位弹簧二、棘轮开关、传动轴二、斜坡凸台一和斜坡凸台二;储能轮系包括齿轮四、齿轮五、单向轴承三、发条盒;发电轮系包括齿轮六、齿轮七、齿轮八、单向轴承四和三相无刷发电机。棘轮开关既充当开关又兼顾发条上紧,提高了涡卷发条的储能速度;采用涡卷发条的储能方式,提高了低频能量的高效利用,实现了低频能量的积攒式采集;实现了低频机械不规则输入能量向规则能量的转换输出。
-
公开(公告)号:CN115276364A
公开(公告)日:2022-11-01
申请号:CN202211033432.3
申请日:2022-08-26
Applicant: 中北大学
IPC: H02K35/0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磁式振动发电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叠层式柔性伸缩电磁振动能量采集器,解决了背景技术中的技术问题,其包括顶盖、模块化拾振结构和底盖;模块化拾振结构包括多个螺纹连接的非磁性可折叠单元,非磁性可折叠单元包括两个大小相等的圆台壳体,两个圆台壳体的大径端相连形成柔性空腔结构,柔性空腔结构中安装有柔性发电线圈,两个圆台壳体的小径端分别连接有硬质内螺纹环和硬质外螺纹柱,硬质外螺纹柱上开有通孔,硬质内螺纹环的内壁上沿环向开有用于安装固定磁铁的环形凹槽,相邻固定磁铁同极相对放置。“波浪管”式外观的结构加上同极相对摆放的固定磁铁,外界环境中一个微弱的振动就会产生比较持久有效的电流输出。
-
公开(公告)号:CN112125276A
公开(公告)日:2020-12-25
申请号:CN202010962862.8
申请日:2020-09-14
Applicant: 中北大学
IPC: B81C1/00 , B81B7/02 , H01L41/332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力学传感器用铌酸锂单晶薄膜图形化刻蚀方法,包括:制作铌酸锂薄膜;清洗上述铌酸锂薄膜;在上述铌酸锂薄膜表面涂覆光刻胶或溅射金属薄膜,使用紫外光刻技术得到刻蚀用掩膜层;使用丙酮浸泡铌酸锂薄膜,剥离薄膜表面光刻胶;使用离子束刻蚀机对铌酸锂薄膜刻蚀;将刻蚀后薄膜进行标准清洗清除表面光刻胶残留获得铌酸锂薄膜图形化结构。本申请实现了离子束刻蚀的方法完成了铌酸锂单晶图形化刻蚀,获得了低粗糙度、高深宽比、高可靠性的铌酸锂图形化结构,通过不同的工艺流程优化,实现了铌酸锂的高质量长时间连续刻蚀,进而极大地提高了样品的成品率,为力学传感器的后继工艺提供了理论技术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9741504A
公开(公告)日:2025-04-01
申请号:CN202411841461.1
申请日:2024-12-13
Applicant: 中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图像关键语义特征点检测方法,属于图像关键特征点检测技术领域。针对视觉任务中复杂场景难以理解的问题,本发明首先通过基于神经网络架构构建优化的图像关键语义特征检测模型;然后通过自监督学习,在PASCAL Context数据集的原图上合成关键特征检测的数据集。然后,在PASCAL Context数据集上训练语义分割的权重,在合成数据集上训练图像关键特征检测与生成描述子的权重。最后,通过最优权重对图像进行关键语义特征点检测。本发明将重要语义信息隐式嵌入关键特征描述中,使得特征表示更加丰富,在纹理单一、光照变化条件下表现优异,为智能视觉任务的实现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
公开(公告)号:CN118671066B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411154875.7
申请日:2024-08-22
Applicant: 中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煤泥浮选药剂评价方法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适用于气流法评价起泡剂性能的自动测试系统及方法,本发明测试系统包括充气装置、气泡发生装置和图像采集装置;充气装置通过自动泄压阀避免系统压力过大造成事故;充气装置中电磁阀通过接收上位机软件发送的指令实现自动通断;图像采集装置包括图像采集单元和计算机;图像采集单元通过以太网接口与计算机连接;图像采集单元通过无线通信模块与电磁阀连接;计算机上运行气流法评价起泡剂性能的自动测试系统上位机软件,上位机软件控制图像采集和电磁阀通断;本发明应用于气流法评价起泡剂性能测试,解决了传统气流法评价泡沫性能测试不准确及测试效率低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6944006B
公开(公告)日:2023-12-15
申请号:CN202311203223.3
申请日:2023-09-19
Applicant: 中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半导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d11工作模式驱动的PMUT单元及其制备方法,解决了现有PMUT性能较低的技术问题,该方法包括在SOI片上表面制备压电层;在压电层上制作上电极;在SOI片下表面沉积二氧化硅层,在二氧化硅层的下表面向上刻蚀漏出SOI片的埋层;对二氧化硅层和SOI片中的埋层进行腐蚀,得到PMUT单元的空腔结构。本发明提供的PMUT单元采用压电材料表面横向伸缩工作模式膜薄压电层与振动层产生位移差,实现弯曲振动,可用于超声成像,同时可提高输出电压及相应灵敏度;该方法避免了压电层图形化过程中刻蚀工艺复杂、困难
-
公开(公告)号:CN119207153B
公开(公告)日:2025-04-04
申请号:CN202411286618.9
申请日:2024-09-13
Applicant: 中北大学
IPC: G08G1/14 , G01C21/34 , G01C21/16 , G01C11/02 , G06V10/26 , G06V20/70 , G06V10/46 , G06V10/82 , G06T17/05 , G06T7/246 , G06T7/73 , G06N3/0455 , G06N3/0464 , G07C5/0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视觉SLAM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跨楼层反向寻车方法。为解决跨楼层定位不准确的问题,本方法包括:首先相机和IMU数据被同步采集,为后续数据融合奠定基础。随后通过相机数据构建实时的三维稠密语义地图,进行语义分割以获取环境中不同区域的语义信息,从而提高对环境的深度理解。利用VIO技术,生成实时轨迹图,标记轨迹所在楼层。回环检测通过识别相同地区的位置误差,修正轨迹误差,提高鲁棒性。最后通过最小化相机和IMU数据之间的误差,提高定位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446661B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111477532.0
申请日:2021-12-06
Applicant: 中北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化学机械抛光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及其制备方法,通过在基板上生长SiO2牺牲层与陶瓷薄膜层,分别对陶瓷薄膜层进行化学机械抛光并溅射电极,将两块陶瓷薄膜层键合,再腐蚀SiO2牺牲层释放陶瓷薄膜层,对释放后的陶瓷薄膜层两端溅射电极,多次重复后浸封陶瓷薄膜层两端的电极后高温煅烧,得到多层陶瓷电容器。本申请结合化学机械抛光与间接键合的方法实现了多层陶瓷电容器的制造,避免了在流延法工艺流程中的温度控制,可以在常温中实现陶瓷薄膜的制备,减少了高温、冷却和干燥过程对薄膜品质和性能产生的不利影响,获得了高品质,低应力,高致密度的压电陶瓷薄膜;无需高温烧结过程,具有更低的操作温度,保障了陶瓷薄膜的成品率。
-
公开(公告)号:CN119207153A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411286618.9
申请日:2024-09-13
Applicant: 中北大学
IPC: G08G1/14 , G01C21/34 , G01C21/16 , G01C11/02 , G06V10/26 , G06V20/70 , G06V10/46 , G06V10/82 , G06T17/05 , G06T7/246 , G06T7/73 , G06N3/0455 , G06N3/0464 , G07C5/0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视觉SLAM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跨楼层反向寻车方法。为解决跨楼层定位不准确的问题,本方法包括:首先相机和IMU数据被同步采集,为后续数据融合奠定基础。随后通过相机数据构建实时的三维稠密语义地图,进行语义分割以获取环境中不同区域的语义信息,从而提高对环境的深度理解。利用VIO技术,生成实时轨迹图,标记轨迹所在楼层。回环检测通过识别相同地区的位置误差,修正轨迹误差,提高鲁棒性。最后通过最小化相机和IMU数据之间的误差,提高定位准确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