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807777B
公开(公告)日:2024-07-12
申请号:CN202311819827.0
申请日:2023-12-27
Applicant: 东北电力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实现核反应堆燃料棒轴向非均匀加热的试验件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计算燃料棒各部分横截面的面积;计算燃料棒的功率分布函数;计算燃料棒各部分的电阻值;计算金属层厚度。本发明根据核反应堆中燃料棒轴向功率非均匀分布的特点,提出符合实际的计算功率分布的函数,提出燃料棒试验件功率计算方法,通过在燃料棒内壁沿轴向增加不同厚度金属层的方法,实现燃料棒试验件在轴向上电阻分布不均匀的目的,满足了燃料棒试验件轴向非均匀加热的实验需求。该方法应用范围广,实用价值高。
-
公开(公告)号:CN117831806A
公开(公告)日:2024-04-05
申请号:CN202410024712.0
申请日:2024-01-08
Applicant: 东北电力大学 , 哈工精密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IPC: G21C17/00 , G01K7/02 , G21C17/1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加热螺旋花瓣型试验棒及其制作方法,涉及核工业中的燃料元件热工水力实验领域。所述试验棒包括螺旋花瓣型空心管,螺旋花瓣型空心管内设置有热电偶支架和陶瓷管,沿所述热电偶支架的轴向方向上形成有一个以上的凹槽,所述陶瓷管的一端与所述热电偶支架固定连接,与所述凹槽数量相同的热电偶经所述陶瓷管插入到所述凹槽内,位于所述凹槽内的所述热电偶的端部与弹簧的一端连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凹槽的底部,所述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并通过胶体将弹簧和热电偶固定在所述凹槽内,当在所述空心管外部加热后,胶体受热挥发失效,弹簧回弹,将热电偶的端部探头紧压在螺旋花瓣型空心管的内壁面上。所述试验棒具有测温方便、能够提高发热功率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7807777A
公开(公告)日:2024-04-02
申请号:CN202311819827.0
申请日:2023-12-27
Applicant: 东北电力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实现核反应堆燃料棒轴向非均匀加热的试验件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计算燃料棒各部分横截面的面积;计算燃料棒的功率分布函数;计算燃料棒各部分的电阻值;计算金属层厚度。本发明根据核反应堆中燃料棒轴向功率非均匀分布的特点,提出符合实际的计算功率分布的函数,提出燃料棒试验件功率计算方法,通过在燃料棒内壁沿轴向增加不同厚度金属层的方法,实现燃料棒试验件在轴向上电阻分布不均匀的目的,满足了燃料棒试验件轴向非均匀加热的实验需求。该方法应用范围广,实用价值高。
-
公开(公告)号:CN118070363B
公开(公告)日:2025-03-18
申请号:CN202410187165.8
申请日:2024-02-20
Applicant: 东北电力大学
IPC: G06F30/10 , G06T17/00 , G06V10/764 , G06T7/80 , G06T7/11 , G06F30/28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用于带有螺旋结构棒束通道的子通道划分方法。本发明涉及换热器设计技术领域,本发明建立螺旋结构棒束子通道三维几何模型,确定计算域;确定螺旋结构元件外切圆直径;针对螺旋结构元件外切圆柱进行编号;针对每相邻的圆柱体间的子通道进行编号;输入参数为螺旋棒的圆点坐标,棒周通道半径,对通道内所有实验或模拟数据进行筛选及分类。本发明建立了一套细致、准确的螺旋结构棒束子通道划分方法,用以计算和分析螺旋结构棒束子通道内热工水力特性以及所构成的堆芯内热工水力计算。
-
公开(公告)号:CN114201871B
公开(公告)日:2024-12-03
申请号:CN202111494309.7
申请日:2021-12-08
Applicant: 东北电力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用于分析自然循环系统热工水力特性的自适应多尺度耦合方法,其特点是,包括建立自然循环系统、初始流速优化、设计交互参数自适应收敛判据、构建自适应收敛标准函数。采用自然循环系统的驱动压头和总阻力压降间的定量关系优化初始流速;将一维和三维程序交互参数的方差作为判断三维程序计算参数是否达到稳定或接近稳定态的收敛标准,并基于耦合流速构建收方差的自适应函数;根据一维和三维程序的交互流速自适应调节收敛标准,实现耦合程序收敛至精确值。本发明具有自适应能力强、高效易行和鲁棒性高等优点。特别适用于分析具有复杂结构热源的自然循环系统的热工水力特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201871A
公开(公告)日:2022-03-18
申请号:CN202111494309.7
申请日:2021-12-08
Applicant: 东北电力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用于分析自然循环系统热工水力特性的自适应多尺度耦合方法,其特点是,包括建立自然循环系统、初始流速优化、设计交互参数自适应收敛判据、构建自适应收敛标准函数。采用自然循环系统的驱动压头和总阻力压降间的定量关系优化初始流速;将一维和三维程序交互参数的方差作为判断三维程序计算参数是否达到稳定或接近稳定态的收敛标准,并基于耦合流速构建收方差的自适应函数;根据一维和三维程序的交互流速自适应调节收敛标准,实现耦合程序收敛至精确值。本发明具有自适应能力强、高效易行和鲁棒性高等优点。特别适用于分析具有复杂结构热源的自然循环系统的热工水力特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201870A
公开(公告)日:2022-03-18
申请号:CN202111494007.X
申请日:2021-12-08
Applicant: 东北电力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用于分析核动力装置非能动特性的自适应多尺度耦合方法,包括:建立自然循环式非能动安全系统、初始流速优化、最小流速限值标准、设计交互参数自适应收敛判据、构建自适应收敛标准函数。采用自然循环系统的驱动压头和总阻力压降间的定量关系优化初始流速;提出单相条件下的初始流速最小限值;将一维和三维程序的交互参数的极差作为三维程序计算是否达到稳定或接近稳定态的判据,并基于耦合流速构建极差的收敛标准函数。根据一维和三维程序的交互流速对收敛标准进行自适应更新,实现耦合程序收敛至精确值。具有科学合理,自适应能力强,应用价值高等优点。特别适用于分析堆芯等复杂热源的自然循环系统的流动和换热特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541912A
公开(公告)日:2025-02-28
申请号:CN202411702158.3
申请日:2024-11-26
Applicant: 东北电力大学
IPC: G21C3/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传热学和流体力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新型螺旋带肋燃料元件强化换热方法、燃料元件及组件;该强化换热方法,包括:通过沿燃料元件主体上依次设置逆时针螺旋肋片与顺时针螺旋肋片,且所述逆时针螺旋肋片与顺时针螺旋肋片扭转设置,使入口效应覆盖整个燃料元件,并提高热交换的效率;通过将相邻燃料元件主体按照异形肋片初始螺旋方向不同的规律间隔排布,增强子通道之间的冷却剂搅混,确保燃料元件主体表面温度的均匀分布,提高燃料组件整体换热效率,以达到增强换热的效果。通过不同数量的异形肋片和不同尺寸的截面积可以增大燃料元件的换热面积。
-
公开(公告)号:CN119760802A
公开(公告)日:2025-04-04
申请号:CN202411818402.2
申请日:2024-12-11
Applicant: 东北电力大学
IPC: G06F30/10 , G06N7/01 , G06F111/08
Abstract: 一种反应堆花瓣形螺旋燃料棒的CAD与CSG耦合建模方法和系统,涉及核反应堆物理计算领域。解决了CAD模型进行蒙特卡罗处理占用更多的计算资源,从而影响模型的处理效率,以及CAD模型转化成可处理的蒙特卡罗文件,边界条件少的问题。方法包括:建立燃料棒几何模型并输出CAD几何文件;对CAD几何文件进行处理,输出用于蒙特卡罗方法模拟的蒙特卡罗文件;将蒙特卡罗文件输入到蒙特卡罗中子学计算程序中,并基于CSG和CAD的建模方法构建花瓣形螺旋燃料棒几何实体;重复迭代蒙特卡罗中子学计算结果,直到计算结果精度符合要求后,对结果进行后处理。本发明应用于核反应堆设计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14201870B
公开(公告)日:2024-06-25
申请号:CN202111494007.X
申请日:2021-12-08
Applicant: 东北电力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用于分析核动力装置非能动特性的自适应多尺度耦合方法,包括:建立自然循环式非能动安全系统、初始流速优化、最小流速限值标准、设计交互参数自适应收敛判据、构建自适应收敛标准函数。采用自然循环系统的驱动压头和总阻力压降间的定量关系优化初始流速;提出单相条件下的初始流速最小限值;将一维和三维程序的交互参数的极差作为三维程序计算是否达到稳定或接近稳定态的判据,并基于耦合流速构建极差的收敛标准函数。根据一维和三维程序的交互流速对收敛标准进行自适应更新,实现耦合程序收敛至精确值。具有科学合理,自适应能力强,应用价值高等优点。特别适用于分析堆芯等复杂热源的自然循环系统的流动和换热特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