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853524B
公开(公告)日:2025-02-11
申请号:CN202411328287.0
申请日:2024-09-24
Applicant: 东北农业大学
IPC: C12N1/21 , C12N15/12 , C12N15/50 , C12N15/74 , A61K39/385 , A61K39/215 , A61K38/17 , A61P31/14 , C12R1/2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共表达猪β‑防御素2与PEDV S1蛋白的重组猪源干酪乳杆菌及其构建方法和应用,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以前期构建的表达PEDV S1基因的猪源营养缺陷型副干酪乳杆菌作为口服黏膜传递载体,并通过串联提高pBD2蛋白的外源表达量,构建重组乳杆菌n×pBD2/S1‑ΔHLJ‑27。针对PEDV的肠道黏膜感染,通过该重组乳杆菌对S1蛋白的组成型表达,刺激黏膜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建立阻断PEDV感染的第一道防线;与此同时,为了增强口服疫苗诱导的黏膜免疫效果,利用该重组乳杆菌进行分泌表达串联的pBD2蛋白,通过外源增加pBD2表达量来增强肠道免疫应答,提高机体获得性免疫水平,进而将口服黏膜疫苗的优势发挥更佳。
-
公开(公告)号:CN117088943A
公开(公告)日:2023-11-21
申请号:CN202310815193.5
申请日:2023-07-04
Applicant: 东北农业大学
IPC: C07K7/06 , C12N15/11 , A61K39/385 , A61K47/6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猪源树突状细胞靶向肽KC1及其应用。所述的猪源树突状细胞靶向肽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本发明利用噬菌体随机肽库和全细胞差异筛选技术筛选猪单核源DCs优势结合多肽,得到了猪源DCs靶向肽KC1(KCCYPN),实验证明该靶向肽能较强地结合于猪源DCs,显示了良好的特异性。该靶向肽可作为基因导向载体等药物先导分子,为细胞特异性小分子治疗奠定基础,或与疫苗联合使用,提高猪病疫苗免疫效率,促进机体提早产生免疫力。本发明的提出为研发猪源DCs靶向疫苗提供了物质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9530134A
公开(公告)日:2025-02-28
申请号:CN202510103996.7
申请日:2025-01-23
Applicant: 东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猪肠类器官与淋巴细胞共培养体系及其构建方法和应用,属于病毒培养技术领域。所述的共培养体系是由猪回肠类器官与猪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通过共培养后得到。使用所述的共培养体系在不添加胰酶的情况下,PEDV仍然可以感染类器官,且使用该共培养体系分离培养PEDV野毒株,在盲传第四代时可观察到类器官病变,而此时其在Vero细胞上没出现病变。RT‑PCR鉴定发现,PEDV野毒株在该共培养体系上连续传代五代均可扩增出条带,而无论是否添加胰酶,PEDV在Vero细胞上连续盲传五代均没有扩增出条带。本发明的提出对了解PEDV发病机制及开发预防PEDV感染的新药物以及疗法具有重要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7088943B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2310815193.5
申请日:2023-07-04
Applicant: 东北农业大学
IPC: C07K7/06 , C12N15/11 , A61K39/385 , A61K47/6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猪源树突状细胞靶向肽KC1及其应用。所述的猪源树突状细胞靶向肽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本发明利用噬菌体随机肽库和全细胞差异筛选技术筛选猪单核源DCs优势结合多肽,得到了猪源DCs靶向肽KC1(KCCYPN),实验证明该靶向肽能较强地结合于猪源DCs,显示了良好的特异性。该靶向肽可作为基因导向载体等药物先导分子,为细胞特异性小分子治疗奠定基础,或与疫苗联合使用,提高猪病疫苗免疫效率,促进机体提早产生免疫力。本发明的提出为研发猪源DCs靶向疫苗提供了物质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4518447A
公开(公告)日:2022-05-20
申请号:CN202210067681.8
申请日:2022-01-20
Applicant: 东北农业大学
IPC: G01N33/52 , G01N33/543 , G01N33/558 , G01N33/569 , G01N33/577 , G01N33/58 , G01N33/6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检测牛细小病毒的信号增强型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及其应用。所述的试纸条按照连接顺序依次包括样品垫,胶体金垫,硝酸纤维素膜,吸水垫及位于下方的作为组装平台使用的PVC底板,所述的胶体金垫上吸附有胶体金和辣根过氧化物酶共同标记的抗牛细小病毒单克隆抗体,所述硝酸纤维素膜上具有兔抗牛细小病毒多克隆抗体包被的检测线,以及山羊抗鼠IgG包被的质控线,样品垫提供了待测样品加入的位置;其中,所述的抗牛细小病毒单克隆抗体由分泌牛细小病毒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泌产生,所述的分泌牛细小病毒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命名为8C10,菌种保藏编号为:CGMCC NO.23880。本发明的提出为牛细小病毒的检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
公开(公告)号:CN118853524A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411328287.0
申请日:2024-09-24
Applicant: 东北农业大学
IPC: C12N1/21 , C12N15/12 , C12N15/50 , C12N15/74 , A61K39/385 , A61K39/215 , A61K38/17 , A61P31/14 , C12R1/2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共表达猪β‑防御素2与PEDV S1蛋白的重组猪源干酪乳杆菌及其构建方法和应用,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以前期构建的表达PEDV S1基因的猪源营养缺陷型副干酪乳杆菌作为口服黏膜传递载体,并通过串联提高pBD2蛋白的外源表达量,构建重组乳杆菌n×pBD2/S1‑ΔHLJ‑27。针对PEDV的肠道黏膜感染,通过该重组乳杆菌对S1蛋白的组成型表达,刺激黏膜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建立阻断PEDV感染的第一道防线;与此同时,为了增强口服疫苗诱导的黏膜免疫效果,利用该重组乳杆菌进行分泌表达串联的pBD2蛋白,通过外源增加pBD2表达量来增强肠道免疫应答,提高机体获得性免疫水平,进而将口服黏膜疫苗的优势发挥更佳。
-
公开(公告)号:CN117451988A
公开(公告)日:2024-01-26
申请号:CN202310994974.5
申请日:2023-08-08
Applicant: 东北农业大学
IPC: G01N33/569 , G01N33/543 , G01N33/577 , G01N33/558 , G01N33/5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牛轮状病毒信号增强型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及其应用。所述的试纸条包括从左到右依次连接的样品垫、胶体金垫、硝酸纤维素膜、吸水垫,还包括位于下方的PVC板,硝酸纤维素膜上具有山羊抗鼠IgG喷涂的质控线,以及兔抗牛轮状病毒多克隆抗体喷涂的检测线,胶体金垫上涂覆有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鼠抗牛轮状病毒的单克隆抗体BoRV‑3D4与胶体金颗粒的缀合物。本发明通过将偶联标记HRP的抗体标记在胶体金的表面,利用TMB显色液增强显色,利用酶信号放大检测效果,并通过对试纸条胶体金垫、样品垫处理液、检测线抗体浓度等条件进行摸索,优化试纸条反应条件,为牛轮状病毒诊断提供了一种简便、快速、灵敏的现地检测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6789850A
公开(公告)日:2023-09-22
申请号:CN202310596122.0
申请日:2023-05-24
Applicant: 东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靶向DCs的禽腺病毒重组蛋白及其在制备禽腺病毒亚单位疫苗中的应用,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所述的靶向DCs的禽腺病毒重组蛋白是将禽腺病毒fiber蛋白与鸡骨髓源树突状细胞的靶向肽SP序列融合后,利用柔性Linker将融合靶向肽序列的fiber蛋白序列插入鼠伤寒沙门菌鞭毛蛋白B亚单位的N末端和C末端之间构建得到的。其中,禽腺病毒fiber蛋白为禽腺病毒血清4型、8b型或11型fiber蛋白或是含有上述至少两种血清型禽腺病毒fiber蛋白关键抗原表位的融合蛋白。优选的,所述的靶向DCs的禽腺病毒重组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4任一所示。本发明的提出为预防禽腺病毒特别是多血清型禽腺病毒混合感染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
公开(公告)号:CN116555490A
公开(公告)日:2023-08-08
申请号:CN202310377490.6
申请日:2023-04-10
Applicant: 东北农业大学
IPC: C12Q1/70 , C12Q1/6844 , C12N15/11 , C12R1/9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及猪德尔塔冠状病毒双重重组酶聚合酶扩增快速检测试剂盒及其应用。所述的试剂盒中含有分别用于扩增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及猪德尔塔冠状病毒的引物。本发明建立了一种双重RPA法以实现同时检测PEDV和PDCoV。双重RPA法体系优化结果显示,在36℃,反应时间为21min且PDCoV:PEDV引物体积为1:4的条件下,对两种病毒检测的灵敏度可达到104copies/μL,且特异性强,无交叉反应现象。94份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双重RPA法与RT‑qPCR法和RT‑PCR法的符合率可达80%以上。相比较于RT‑PCR,具有更短的检测时间以及更高的敏感性,对仪器、场地和检测环境的要求更低,为今后PEDV以及PDCoV的预防及快速检测提供了更有效的技术手段。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