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412314A
公开(公告)日:2025-02-11
申请号:CN202411606004.4
申请日:2024-11-12
Applicant: 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甘肃疆能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压缩机组负荷分配的控制方法、装置、单元和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获取串联压缩机组中每个压缩机的出口温度等效裕度和所有压缩机的出口温度平均裕度;根据目标压缩机的出口温度等效裕度与所有压缩机的出口温度平均裕度,确定平衡输出参数,其中,目标压缩机为所有压缩机中的任意一个;根据储气装置的运行参数与额定参数,确定控制压缩机注气负荷的注气负荷控制输出参数;根据平衡输出参数、注气负荷控制输出参数与目标压缩机的性能控制参数,确定为目标压缩机进行负荷分配的性能控制指令参数,以按照性能控制指令参数控制目标压缩机工作。本方法能实现对串联压缩机组运行时工作负荷的自动整体协调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19353074A
公开(公告)日:2025-01-24
申请号:CN202411526713.1
申请日:2024-10-30
Applicant: 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甘肃疆能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储能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余热回收功能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包括工作单元和余热回收单元。工作单元包括末段压缩机、第一换热器、首段透平和第二换热器,沿压缩空气的流向,末段压缩机和第一换热器的第一侧依次连通,首段透平和第二换热器的第一侧依次连通。余热回收单元包括余热回收透平、凝汽器、循环泵和蒸发器,有机介质在余热回收单元内循环流动,余热回收单元具有两种运行模式,余热回收透平、凝汽器、循环泵和第一换热器的第二侧依次连通形成第一循环模式,余热回收透平、凝汽器、循环泵和蒸发器的第一侧依次连通形成第二循环模式,蒸发器的第二侧的入口连通于第二换热器的第二侧的出口。
-
公开(公告)号:CN119308830A
公开(公告)日:2025-01-14
申请号:CN202411481854.6
申请日:2024-10-23
Applicant: 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压缩机出口温度的压缩机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包括:根据压缩机在当前周期的压缩机运行参数与压缩机属性参数,确定压缩机的压缩空气质量流量;根据换热器中的换热介质属性参数与最大质量流量,确定换热介质的最大换热量;根据压缩空气质量流量与换热介质的最大换热量,确定换热器的最高进口温度,并根据换热器的最高进口温度预测压缩机出口的最大允许温度;获取压缩机的当前出口温度与上一周期的目标控制参数,并根据当前出口温度、最大允许温度与上一周期的目标控制参数确定当前周期的目标控制参数,以按照当前周期的目标控制参数控制压缩机工作。该方法基于目标控制参数控制压缩机工作,降低压缩机出口温度。
-
公开(公告)号:CN119289744A
公开(公告)日:2025-01-10
申请号:CN202411408831.2
申请日:2024-10-10
Applicant: 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甘肃疆能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能源回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压空储能热量回收系统及方法,该压空储能热量回收系统包括储热罐、膨胀组件、第一供热阀、第二供热阀、热交换组件、放热机构和储热机构,膨胀组件连接于储热罐的冷侧,热交换组件连接于第一供热阀和第二供热阀的另一端,放热组件的输入端连接于储热罐的热侧,放热组件的输出端连接于放热阀的一端,放热阀的另一端连接于储热罐的冷侧,储热组件的输入端连接于储热阀的一端,储热组件的输出端连接于储热罐的热侧,储热阀的另一端连接于储热罐的冷侧,实现压空储能热量回收系统的储能与供热,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和储热效率,增强储热罐斜温层储热的可行性。保证在下次充放能循环前储热罐内仅存在冷水。
-
公开(公告)号:CN119222137A
公开(公告)日:2024-12-31
申请号:CN202411400121.5
申请日:2024-10-09
Applicant: 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甘肃疆能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储能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储能单元包括储能单元、储气罐、释能单元、存储单元和调温单元,储能单元包括空气输入管、压缩机组和储能换热器,压缩机组与储能换热器连接;储气罐设置有进气口与出气口;释能单元包括透平机组、释能换热器和空气输出管,透平机组与释能换热器连接;存储单元包括热水罐和冷水罐;调温单元包括调温进口母管、调温出口母管和换热管,调温进口母管与热水罐、冷水罐均连接,调温进口母管与换热管连接,调温出口母管与换热管连接,换热管至少部分位于储气罐内部。如此,能够利用热水罐与冷水罐中的热量以及系统冷却水对储气罐内部进行调温。
-
公开(公告)号:CN117189651A
公开(公告)日:2023-12-08
申请号:CN202311388308.3
申请日:2023-10-24
Applicant: 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压缩机防喘阀的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确定压缩机工作点与防喘控制线之间的距离以及所述距离的变化率;根据所述距离及所述距离的变化率确定闭环控制参数、防喘阀打开速率及防喘阀关闭速率;根据闭环控制参数确定防喘阀控制指令;根据所述防喘阀控制指令控制所述防喘阀按照所述防喘阀打开速率或者防喘阀关闭速率工作。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防喘阀的控制方法,既能快速打开防喘阀满足机组防喘控制需求又不至于出现超调导致能源浪费和工艺波动,既能快速关闭防喘阀来保证工艺快速恢复又能防止压缩机再次进入喘振,从而提高压缩机控制系统的灵活性、稳定性、可靠性和经济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653540B
公开(公告)日:2023-11-24
申请号:CN202110992779.X
申请日:2021-08-27
Applicant: 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透平干气密封及缸冷却系统装置及其运行方法,所述透平干气密封及缸冷却系统装置包括透平机、密封气储存装置、控温装置和干气密封器件;所述透平机的缸体上设置有冷却夹层,所述冷却夹层的进口与密封气储存装置相连,所述冷却夹层的出口与所述控温装置相连;所述控温装置与干气密封器件相连。所述透平干气密封及缸冷却系统装置通过透平缸体的余热对干气密封的密封气加热能够降低系统厂用电的用电量,系统简单,便于工程上实施,提高了整体的循环效率,长期运行将大大提高电加热器的使用寿命,降低干气密封系统的运行期投入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2524841B
公开(公告)日:2022-08-30
申请号:CN202011376550.5
申请日:2020-11-30
Applicant: 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能量储存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热泵储能系统。该热泵储能系统包括电机、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透平组件、第三换热器、第一储热组件、第二储热组件和第三储热组件,富余电力输入电机,电机驱动连接于压缩机以驱动压缩机工作;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的高温侧、第二换热器的高温侧、透平组件和第三换热器的低温侧通过换热工质管道依次串联连通形成换热回路;第一储热组件通过第一储热介质管道连通于第一换热器的低温侧形成第一储热回路;第二热能组件通过第二储热介质管道连通于第二换热器的低温侧形成第二储热回路;第三储热组件通过第三储热介质管道连通于第三换热器的高温侧形成第三储热回路。该热泵储热系统能提高电热储热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2524841A
公开(公告)日:2021-03-19
申请号:CN202011376550.5
申请日:2020-11-30
Applicant: 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能量储存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热泵储能系统。该热泵储能系统包括电机、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透平组件、第三换热器、第一储热组件、第二储热组件和第三储热组件,富余电力输入电机,电机驱动连接于压缩机以驱动压缩机工作;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的高温侧、第二换热器的高温侧、透平组件和第三换热器的低温侧通过换热工质管道依次串联连通形成换热回路;第一储热组件通过第一储热介质管道连通于第一换热器的低温侧形成第一储热回路;第二热能组件通过第二储热介质管道连通于第二换热器的低温侧形成第二储热回路;第三储热组件通过第三储热介质管道连通于第三换热器的高温侧形成第三储热回路。该热泵储热系统能提高电热储热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6525394A
公开(公告)日:2017-03-22
申请号:CN201610848101.3
申请日:2016-09-23
Applicant: 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
IPC: G01M13/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M13/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计入弹簧基础的多转子轴系振动特性实验装置,包括用于模拟汽轮机的多转子轴承系统,多转子轴承系统的滑动轴承的轴承座直接设于弹簧基础上,多转子轴承系统与驱动装置连接,滑动轴承工作由润滑油系统供油;多转子轴承系统内设有轴系转速测量用光电传感器,轴承座上设有振动测量用速度传感器、轴瓦温度测量用热电偶;润滑油系统的进油管处设有进油压力测量计,回油管处设有双金属温度计;各测量信号输送至监视控制台。本发明可以用于探索转子、轴承和基础系统的耦合振动关系,以及轴系高速旋转的动扰力下轴承座和弹簧基础结构间的振动传递关系等问题,为大型实物机组轴系与基础的振动特性匹配设计和选型提供参考依据。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