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345010B
公开(公告)日:2020-07-10
申请号:CN201910539725.0
申请日:2019-06-21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设备相关技术领域,其公开了一种具有减摇功能的海上风机发电设备,发电设备包括半潜式平台、耗能减摇机构及自适应弹簧储能机构,耗能减摇机构通过牵引绳索连接于自适应弹簧储能机构,自适应弹簧储能机构设置在海底;耗能减摇机构设置在半潜式平台内;半潜式平台包括相连接的主柱及多个偏移柱,多个偏移柱绕主柱均匀排布,多个耗能减摇机构分别设置在多个偏移柱内;自适应弹簧储能机构通过弹性恢复力来驱动耗能减摇机构进行抽水,以使多个偏移柱内发生变化的水位恢复,由此通过消耗海上风机发电设备受到的波浪能来减小海上风机发电设备的振荡幅度。本发明有降低了整机运动幅度,提高了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0805651A
公开(公告)日:2020-02-18
申请号:CN201911027873.0
申请日:2019-10-28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结构振动控制领域,涉及一种自适应阻尼调节的电涡流阻尼器,其包括连接件一、连接件二、立柱-背铁组件、弹簧以及滚珠丝杠组件;连接件一、连接件二固定于滚珠丝杠组件两端,通过滚珠丝杠将连接件一、连接件二的直线位移转换成丝杠螺母上的导体圆盘的旋转运动;立柱-背铁组件中设有成对的永磁铁形成磁场,滚珠丝杠组件的导体圆盘旋转过程中切割该磁场中的磁感线形成磁阻尼;连接件一粗细渐变且在弹簧拉力作用下与立柱-背铁组件接触,并在发生振动位移时带动立柱-背铁组件同步运动,使得永磁铁远离或靠近导体圆盘,导致导体圆盘切割磁感线数量发生相应变化,从而根据振动位移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阻尼力,实现阻尼自适应调节。
-
公开(公告)号:CN110777574A
公开(公告)日:2020-02-11
申请号:CN201911198955.1
申请日:2019-11-29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E01B19/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减振降噪领域,并具体公开了一种用于轨道减振的动力吸振器及其应用。该动力吸振器包括螺旋弹簧、质量块、底座板和阻尼器,其中:螺旋弹簧的上端与质量块连接,其下端与底座板连接,阻尼器设置在质量块和底座板之间,用于调节动力吸振器的谐振频率,工作时利用质量块与钢轨之间相对运动产生的惯性力对钢轨产生反作用控制力,从而使钢轨的振动反应衰减,以此达到减振降噪作用。本发明能够在钢轨承受动力作用而剧烈振动时,利用质量块与钢轨之间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惯性力对钢轨发生反作用控制力,并通过阻尼器发挥耗能作用,通过弹簧-阻尼调谐作用,使得钢轨的振动反应明显衰减,以达到减振降噪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10273437A
公开(公告)日:2019-09-24
申请号:CN201810218181.3
申请日:2018-03-16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E02D31/0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抗震技术领域,并公开了一种滞回曲线可调的复合型隔震支座系统,包括第一弹性滑动摩擦支座、摩擦套环和多个摩擦隔震装置,并且这些摩擦隔震装置以所述第一弹性滑动摩擦支座为中心周向均匀布置在所述第一弹性滑动摩擦支座的周围;所述摩擦套环包括内摩擦环、中摩擦环和外摩擦环;每个所述摩擦隔震装置均包括千斤顶和第二弹性滑动摩擦支座,所述千斤顶的输出轴上安装所述第二弹性滑动摩擦支座,所述第二弹性滑动摩擦支座的顶部可在所述摩擦套环上滑动,两者接触产生摩擦力从而实现抗震。通过弹性滑动摩擦支座的弹性恢复变形弥补了滑动摩擦支座的自复位能力,实现了支座滞回曲线可调与阻尼力被动自适应,有效控制上部结构的振动。
-
公开(公告)号:CN110258813A
公开(公告)日:2019-09-20
申请号:CN201910581634.3
申请日:2019-06-30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双向滑移支撑的高承载力抗拉隔震装置,属于土木工程结构隔震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上部支撑板、上部水平滑移槽、U型支撑、支撑滑移块、滑移槽限位器、曲面滑移球、曲面滑移槽、下部滑移面、下部水平滑移槽和下部支撑板。曲面滑移球与上部支撑板同步运动。曲面滑移槽能够围绕曲面滑移球进行旋转与摆动。曲面滑移球的底部滑移面与曲面滑移槽的底部滑移面之间的竖向距离等同于多个规格相同的U型支撑上下两肢的竖向相对位移。水平滑移槽与下部水平滑移槽能够保证U型支撑发生平面内屈曲耗能,而不发生平面外扭转屈曲,使得U型支撑使用寿命更长。本隔震装置具有高承载力、良好水平隔震以及高抗拉耗能特性,经济耐用,绿色环保。
-
公开(公告)号:CN110155260A
公开(公告)日:2019-08-23
申请号:CN201910334511.X
申请日:2019-04-24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海上浮式风力发电相关技术领域,其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半潜式风力发电机的调谐质量阻尼器平台,该平台包括发电机结构、支撑组件及调谐质量阻尼器结构,所述发电机结构设置在所述支撑组件上,所述调谐质量阻尼器结构设置在所述支撑组件内;所述调谐质量阻尼器结构包括质量块、多个电涡流阻尼器及多个弹簧,一个所述电涡流阻尼器的一端通过所述弹簧连接于所述支撑组件的上层,另一端通过所述弹簧连接于所述质量块;多个所述电涡流阻尼器中的其他电涡流阻尼器连接所述质量块及所述支撑组件的下层。本发明减小了受到的振动,提高了稳定性,结构紧凑合理,适用性较强。
-
公开(公告)号:CN108895114A
公开(公告)日:2018-11-27
申请号:CN201811001108.7
申请日:2018-08-30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非线性能量阱减振装置,复合非线性能量阱减振装置选用两根非线性轨道分别在X和Y方向交叉布置。X方向管状轨道布置在底层,Y方向管状轨道布置在上层。当两个球体分别在各自的管道里滚动时,理论上复合而成的反作用力,可指向三维空间里任意方向,可满足装置在工作中复杂的减振要求。每个轨道两端都安装有固定了高阻尼橡胶的挡盖,增强撞击时的能量耗散。此外,永磁铁镶嵌到球体里面,当球体在管道里面滚动,会形成一个移动的磁场。在移动的磁场与金属管道相交时,导致了磁感线和导体相互切割,从而在金属管道里面产生涡流,涡流产生的电磁力可等效为一个粘滞阻尼,由此利用电磁效应耗散能量。
-
公开(公告)号:CN108108559A
公开(公告)日:2018-06-01
申请号:CN201711400093.7
申请日:2017-12-22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G06F17/5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子结构的结构响应获取方法及灵敏度获取方法,结构响应获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将整体结构有限元模型分为互不相关的独立子结构模型;然后根据子结构模型获得各独立子结构模型的主模态,并根据主模态、等效残余量以及载荷建立时域范围内的整体结构动力学振动方程,最后根据整体结构动力学振动方程获得整体结构的结构响应。本发明提出的方法中,整体结构的动力学振动方程和响应灵敏度方程只由少量低阶模态表示,而高阶模态的贡献由一个等效的残余量补偿。由于方程的尺寸与保留的低阶模态的数量相等,方程的尺寸大大缩小。从而,提出的子结构方法能够高效且精确的计算结构响应及其灵敏度。
-
公开(公告)号:CN107862170A
公开(公告)日:2018-03-30
申请号:CN201711414193.5
申请日:2017-12-25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G06F17/5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动态缩聚的有限元模型修正方法。该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在试验结构上合理布置传感器,测量结构的动力响应数据;然后,根据结构施工图构建其初始有限元模型,基于动态缩聚法计算有限元模型动力响应及动力响应灵敏度;以动态缩聚计算得到的动力响应与实测响应残差构建目标函数,以动力响应灵敏度作为快速优化方向,反复调整结构单元修正参数,使目标函数最小化,实现结构的有限元模型修正。该方法通过一个简支梁模型得到验证。本发明通过动态缩聚法能大幅减小结构动力方程尺寸,能够极大地提高有限元模型修正方法的精度和效率,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
公开(公告)号:CN107856753A
公开(公告)日:2018-03-30
申请号:CN201711211041.5
申请日:2017-11-28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B62D57/024 , B62D55/265 , G01M3/00 , G01M3/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57/024 , B62D55/265 , G01M3/002 , G01M3/0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隧道渗水检测相关技术领域,其公开了一种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隧道渗水检测机器人,其包括具有开口的机壳、连接于所述机壳的所述机壳底盘、吊装于所述机壳的控制电路板、至少三个真空泵、大吸盘、轮腿足及履带行走模块;所述底盘还开设贯穿所述底盘的有凹槽及孔洞;所述大吸盘设置在所述凹槽内,其设置有吸盘足;所述履带行走模块部分穿过所述孔洞而凸出于所述底盘远离所述机壳的表面,其还设置有小吸盘;至少三个所述真空泵分别连接于所述大吸盘、所述小吸盘及所述吸盘足;至少三个所述真空泵、所述轮腿足及所述履带行走模块分别电性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本发明提高了检测精度,适用性较强,成本较低,灵活性较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