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转式压缩机
    6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620224B

    公开(公告)日:2016-01-20

    申请号:CN201280028329.8

    申请日:2012-06-06

    Abstract: 本发明的回转式压缩机(100)包括压缩机构(3)、发动机(2)、吸入路径(14)、联络通路(16)和作为控制机构(30)的开闭阀(32),并且设置有与密闭容器(1)的内部和工作室(25)分隔的内部空间(28)、阻止制冷剂从内部空间(28)流向工作室(25)的第一止回阀(35a)、和阻止制冷剂从密闭容器(1)的内部流向内部空间(28)的第二止回阀(35b),当开闭阀(32)打开时,伴随着工作室(25)的容积的减少,第一止回阀(35a)打开,工作室(25)的压力不上升,此时,回转式压缩机(100)在实质上零吸入容积下运转,当开闭阀(32)关闭时,回转式压缩机(100)在通常的吸入容积下运转。

    涡旋式压缩机
    6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042224B

    公开(公告)日:2014-03-19

    申请号:CN201010512038.9

    申请日:2010-10-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将止回阀的整齐排列和小型化以便实现高效率与低成本的涡旋式压缩机,其包括:中心部形成通往排出室(13)的排出路径,第1压缩室(11a)和第2压缩室(11b)在压缩半途中分别形成旁通至排出室的第1旁通路径(28)和第2旁通路径(29),第1旁通路径和第2旁通路径各自至少分别由一个孔构成,在排出路径与旁通路径上分别设置止回阀(24),涡旋卷体外壁侧的压缩室的旁通路径,与涡旋卷体内壁侧的压缩室的旁通路径相比,孔的数量更少,孔的面积更大,将第1旁通路径和第2旁通路径的孔的排列尽量平行设置,把止回阀排列整齐,使其更为紧凑小巧以降低成本,就能够让高效率与低成本的同时并存成为可能。

    涡旋压缩机
    6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892983B

    公开(公告)日:2013-02-13

    申请号:CN201010184604.8

    申请日:2010-05-21

    Abstract: 本发明解决了在压缩过程中压缩室向吸入室以及从压缩开始到结束为止的压缩室之间的泄漏,不会引起性能低下,提供了一种高效、高可靠性的涡旋压缩机,其包括:旋转涡旋盘的涡盘齿的上表面和固定涡旋盘的涡盘齿的槽底面之间的推力方向上的间隙从内圈侧向外圈侧逐渐增加,在从所述旋转涡旋盘的涡盘齿上表面的外圈终止部起最大180°范围内,设有所述旋转涡旋盘的涡盘齿高度变小的倾斜面,且形成有对该倾斜面形成开口的供油孔。供油孔和固定涡旋盘的涡盘齿的槽底面的间隙因涡盘齿上表面的倾斜而容易调节,能够将供油孔供给的油调节按所需最小适量供给。依靠一个供油孔能在压缩刚刚开始就大致均匀地进行供油,提高密封性。

    涡旋式压缩机
    6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0501164C

    公开(公告)日:2009-06-17

    申请号:CN200480021451.8

    申请日:2004-07-2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4C18/0292 F04C18/0215 F04C23/008

    Abstract: 一种涡旋式压缩机,是使固定涡旋部件(2)以及旋转涡旋部件(4)啮合,在双方之间形成压缩室(5),固定涡旋部件(2)以及旋转涡旋部件(4)从镜板立起涡卷卷体,通过使旋转涡旋部件(4)在由自转限制机构进行自转限制的基础上沿圆轨道旋转时,压缩室(5)一面改变容积一面移动,进行吸入、压缩、排出,其特征在于,在卷体(4a)的与镜板(4b)相反侧的端面上设置凹陷部(14),设置联络凹陷部(14)和镜板(4b)背面的联络通路(15)。

    涡旋式压缩机
    7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354035A

    公开(公告)日:2009-01-28

    申请号:CN200810145192.X

    申请日:2004-06-1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涡旋式压缩机。将固定镜板(2b)的齿底与旋转卷体部(4a)的齿尖之间的推力方向的第一间隙(15)和旋转镜板(4b)的齿底与固定卷体部(2a)的齿尖之间的推力方向的第二间隙(16)形成为从外周侧向内周侧逐渐增大的形状,并且将第一间隙(15)形成为大于第二间隙(16),因为相对于热应变,可以较低地确保各卷体部(2a)、(4a)的接触面压,同时相对于压力变形,可以均等地保持固定涡旋部件(2)的齿尖和旋转涡旋部件(4)的齿底的接触压力,所以可以在推力面上均等地承受施加在各涡旋部件(2)、(4)上的负荷。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