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754009A
公开(公告)日:2023-09-15
申请号:CN202310665764.1
申请日:2023-06-06
Applicant: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泥石流实时监测装置,属于泥石流监测技术领域。该泥石流实时监测装置包括升降组件、调节组件和监测组件。所述升降组件包括机架和移动支架,所述移动支架安装于所述机架;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转动筒、平移螺纹杆和转盘,所述转动筒安装于所述移动支架,所述平移螺纹杆和所述转动筒转动连接,所述转盘安装于所述转动筒一端,所述转盘周侧安装有转叶,所述转叶接触泥石流,通过泥石流流动提供作用力,所述转叶带动所述转盘发生转动;所述监测组件包括速度传感器、雷达泥位计、雨量计和摄像头。根据本申请的泥石流实时监测装置对泥石流流速、泥位和路径等进行实时监测,扩大监测范围,提高适应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810097B
公开(公告)日:2023-04-18
申请号:CN202210588102.4
申请日:2022-05-27
Applicant: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缺乏高或极高地应力区脆性岩体地下硐室的最大破裂角的确定方法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高或超高地应力地区的脆性岩体的最大破裂角的确定方法,包括:根据公式(1)确定最大破裂角:其中,β为最大破裂角的正切值,H为拉槽深度,L为保护层宽度。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施工所形成的独特的扇形板裂抬动型结构,利用在对脆性岩体进行开挖时通过破坏分界线将扇形板裂抬动型结构分成破坏区和未破坏区,从而,最大破裂角的正切值可通过拉槽深度H和保护层宽度L的比值计算得到,从而方便的确定最大破裂角的大小,而后又根据最大破裂角进行施工,便于实现对脆性岩体的精细化开挖。
-
公开(公告)号:CN114689822B
公开(公告)日:2023-03-17
申请号:CN202210331443.3
申请日:2022-03-31
Applicant: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1N33/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现场测量土体毛细水上升高度装置,包括:嵌入件,嵌入件用于嵌入土体中;主体框架,主体框架内部中空,且主体框架的上表面形成有框架孔,且框架孔接通于主体框架的内部,注水口,注水口设置于主体框架;内层隔板,内层隔板可安装或脱离于主体框架。以及一种上述现场测量土体毛细水上升高度装置的使用方法。本发明构思新颖且设计巧妙,提供了一种现场测量土体毛细水上升高度装置,通过现场直接测量,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经验查表和实验室无法获取实际土体结构带来的精度低的问题,并采用侧位进入土体中的形式进行使用,真实的模拟了地下水与待测土体的空间位置关系,使得测试结果更加真实客观。
-
公开(公告)号:CN115788447A
公开(公告)日:2023-03-14
申请号:CN202211479103.1
申请日:2022-11-23
Applicant: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为解决现有的TBM施工隧洞围岩分类方法未形成定量分级标准导致准确性较低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TBM施工隧洞围岩分类方法及系统,包括:获取掘进时TBM的护盾靠近刀盘的边缘的多个位置的噪音分贝值以及获取TBM的皮带机的起始部位的视频图像;控制掘进时TBM主机、获取所述噪音分贝值以及获取所述视频图像在同一时间间隔同步进行数据采集并记录掘进过程中的地质数据;生成围岩分类参数整理汇总表;生成新的围岩分类参数整理汇总表;生成掘进里程‑平均噪音分贝值汇总表;建立围岩分类与平均噪音分贝值对照表;生成掘进里程‑平均噪音分贝值‑围岩分类线汇总表;根据所述掘进里程‑平均噪音分贝值‑围岩分类线汇总表对隧洞围岩进行分类。
-
公开(公告)号:CN115758757A
公开(公告)日:2023-03-07
申请号:CN202211474498.6
申请日:2022-11-23
Applicant: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F30/20 , E02D1/00 , G06F16/2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软弱岩带分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于待测地点标记多条待测软弱岩带;于每条待测软弱岩带标记多个待测点位;得到贯进钉,利用贯进钉以相同动能贯进每个待测点位,得到每个待测点位的贯入深度,根据每条待测软弱岩带的全部待测点位的贯入深度,得到每条待测软弱岩带的平均贯入深度并汇总,生成软弱岩带的贯入深度统计表;结合软弱岩带的贯入深度统计表对多条待测软弱岩带进行初步分级并修正,生成基于贯入深度的软弱岩带分级体系表;根据软弱岩带的贯入深度统计表和基于贯入深度的软弱岩带分级体系表,对多个待测软弱岩带进行分级。其能够解决现有的软弱岩带分级方法精确度低、没有数据支撑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1766640B
公开(公告)日:2023-02-28
申请号:CN202010788511.X
申请日:2020-08-07
Applicant: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1V13/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判别超前地质预报体系准确率的方法,涉及施工技术及技术标准领域,对开挖工程进行超前地质预报,首先明确预报对象,针对预报对象实施超前地质预报;当施工开挖后,对工程开挖段进行地质对象的复核和评价,获取全段的真实地质条件;将全段实际地质条件与预报结论进行对比,得到该预报体系下各对象的基本预测综合评分及预报准确度,最终经公式运算得到该预报体系的预报准确率。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可得到某超前地质预报体系下某工程整体的预报准确率,从而可对同一预报体系在不同地质环境下及不同预报体系在同一地质环境下进行预报整体效果的比较,以评判其优劣;同时可根据不同预报体系各因子的分值,针对性地进行预报体系的改进。
-
公开(公告)号:CN111595677B
公开(公告)日:2023-01-24
申请号:CN202010497526.0
申请日:2020-06-03
Applicant: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1N3/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软岩长期强度值确定方法以及软岩承载力确定方法,属于水电工程技术领域。所述的长期强度值的确定方法,其在传统的过渡蠕变法所确定的软岩长期强度区间的基础上,通过拟合曲线以及采用插值法计算,并基于设计使用寿命所对应的允许变形量最终实现了确定出一具体的长期强度值的目的;不仅解决了过渡蠕变法无法给出具体的长期强度值的问题,而且能更利于发挥软岩时效强度。所述的软岩承载力确定方法为综合考虑了三维围压效应、软岩流变特性以及软化效应的综合性确定方法,克服了传统方法所确定的岩体承载力偏低的缺点,因此本发明既能较大幅度提高软岩承载力,又能确保工程安全,能够较大幅度地促进软岩上工程建设的技术发展。
-
公开(公告)号:CN114810097A
公开(公告)日:2022-07-29
申请号:CN202210588102.4
申请日:2022-05-27
Applicant: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缺乏高或极高地应力区脆性岩体地下硐室的最大破裂角的确定方法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高或超高地应力地区的脆性岩体的最大破裂角的确定方法,包括:根据公式(1)确定最大破裂角:其中,β为最大破裂角的正切值,H为拉槽深度,L为保护层宽度。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施工所形成的独特的扇形板裂抬动型结构,利用在对脆性岩体进行开挖时通过破坏分界线将扇形板裂抬动型结构分成破坏区和未破坏区,从而,最大破裂角的正切值可通过拉槽深度H和保护层宽度L的比值计算得到,从而方便的确定最大破裂角的大小,而后又根据最大破裂角进行施工,便于实现对脆性岩体的精细化开挖。
-
公开(公告)号:CN113569414A
公开(公告)日:2021-10-29
申请号:CN202110869834.6
申请日:2021-07-30
Applicant: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F30/2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的锤击数修正系数模型的构建方法,以便在试验深度大于20m的深厚覆盖层在进行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时,能够快速且准确的获取的锤击数修正系数。本发明针对样本区域,通过现场动力触探试验获取准确可信的试验深度在20m以内土层的N120,并可根据钻孔旁压试验获取试验深度在20m以内的土体的变形模量,从而获得该工程区N120~E0关系式,该关系式在工程区土体相同地层岩性的情况下,可向下延展至试验深度超过20m深度,在如已知土体变形模量E0与实测锤击数N‘120的情况下,可通过数学关系,利用非线性拟合反推导出试验深度在20m以上的锤击数修正系数。本发明适用于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
-
公开(公告)号:CN113250725A
公开(公告)日:2021-08-13
申请号:CN202110641865.6
申请日:2021-06-09
Applicant: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膨胀型锚索锚杆支护方法,属于工程科学技术领域,可应用于交通隧道围岩、水电地下硐室、城市地下空间、工程边坡等的支护领域。本发明本发明通过在锚索的自由段或者锚杆的自由段设置侧向膨胀结构,在锚索张拉或锚杆受力作用下,设置在自由段的侧向膨胀结构在锚索或锚杆轴向作用下而产生膨胀,对围岩岩体产生侧向压力,提高围岩自身强度和稳定性,使加固体和围岩岩体形成一个三维加固整体,进而达到提升支护效果和节约投资的目的,尤其是多个锚杆(或者锚索)构成的围岩或边坡支护系统中效果更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