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部构造
    5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107882A

    公开(公告)日:2022-09-27

    申请号:CN202210020701.6

    申请日:2022-01-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能够缩短车身前部的前后方向的长度且能够支承SOT碰撞载荷。在车身前部构造(10)中,框架(11)具有俯视观察时以三角形状向前端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11d),还具有配置于框架(11)的车宽外侧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上构件(12),上构件(12)中向前方侧下降倾斜的前端部(12a)朝向车宽内侧方向弯折至框架(11)的附近,由弯折的前端部(12a)的侧面和在框架(11)的前端侧以喇叭形状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11d)的侧面形成俯视观察时大致为V字形状的V字空间。V字空间中具备架设于前端部(12a)和突出部(11d)的接合部件(17)。

    车身前部结构
    5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505995B

    公开(公告)日:2022-04-12

    申请号:CN201880024615.4

    申请日:2018-05-31

    Inventor: 近藤武宏

    Abstract: 车身前部结构具备减震器壳体和横梁。横梁与减震器壳体连接,由此,由横梁及减震器壳体形成了闭合截面。闭合截面架在前部侧方框架及上梁上沿着上下方向延伸。横梁具有第一安装部。在第一安装部安装对车辆的驱动源进行支承的装配构件。横梁形成为在闭合截面中随着从第一安装部趋向下方而横梁距减震器壳体的距离尺寸变小。

    车身车架构造
    5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476349B

    公开(公告)日:2020-12-18

    申请号:CN201780044720.X

    申请日:2017-05-23

    Abstract: 一种车身的车轮罩下构件(3)的构造,其具备下弯曲部(5),该下弯曲部(5)具有上表面部(6A)和外侧面部(6B),上表面部(6A)成为内侧曲面(9),在上表面部(6A)与外侧面部(6B)之间形成有内侧棱线(11),其中,车轮罩下构件(3)具备:凹陷部(13),其形成于下弯曲部(5)的内侧棱线(11),在输入了正面碰撞载荷时引起下弯曲部(5)的变形;和长孔(15),其沿着凹陷部(13)贯穿形成于外侧面部(6B)。

    车身前部结构
    5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662689A

    公开(公告)日:2020-01-07

    申请号:CN201880034755.X

    申请日:2018-05-09

    Abstract: 该车身前部结构具备:前部侧方框架(14),其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以及侧壁构件(52),其设置于所述前部侧方框架(14)的车宽方向外侧,且接合于所述前部侧方框架(14),所述前部侧方框架(14)从车身前方朝向后方而隔开间隔地依次具备能够因从车辆的前方输入的冲击载荷(F1、F3)而折弯的第一弯折部(24)、第二弯折部(25)及第三弯折部(26)这至少三个弯折部,车身前部结构具备加强板(65),该加强板层叠于所述侧壁构件(52)中的、设置于所述第二弯折部(25)与所述第三弯折部(26)之间且因所述冲击载荷(F1、F3)而被作用压缩力(F2、F4)的压缩部位(81),且加强板具有纵筋条(87)。

    车身前部构造
    5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562792A

    公开(公告)日:2019-04-02

    申请号:CN201780048090.3

    申请日:2017-06-14

    Abstract: 左右独立地以轻量构造提高减震器基座上下方向的刚性并改善乘坐舒适性。本发明涉及的车身前部构造(10)包括:减震器基座(12),其供减震器固定;减震器壳体(14),其包围该减震器基座(12)的周缘并向下方侧延伸设置;前侧车架(18),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与减震器壳体(14)的下端部接合;以及加强部件(11),其将减震器基座(12)与前侧车架(18)在上下方向连结。加强部件(11)将帽形截面形状的周缘的接合凸缘(11f)与减震器壳体(14)的侧面结合,形成自上而下截面积增大的闭合截面,接合凸缘(11f)的上端部分与减震器基座(12)的上表面结合,接合凸缘(11f)的下端部分与前侧车架(18)的上表面及侧面结合。

    车身车架构造
    5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476349A

    公开(公告)日:2019-03-15

    申请号:CN201780044720.X

    申请日:2017-05-23

    Abstract: 一种车身的车轮罩下构件(3)的构造,其具备下弯曲部(5),该下弯曲部(5)具有上表面部(6A)和外侧面部(6B),上表面部(6A)成为内侧曲面(9),在上表面部(6A)与外侧面部(6B)之间形成有内侧棱线(11),其中,车轮罩下构件(3)具备:凹陷部(13),其形成于下弯曲部(5)的内侧棱线(11),在输入了正面碰撞载荷时引起下弯曲部(5)的变形;和长孔(15),其沿着凹陷部(13)贯穿形成于外侧面部(6B)。

    车身前部构造
    5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204510A

    公开(公告)日:2019-01-15

    申请号:CN201810608331.1

    申请日:2018-06-13

    Inventor: 近藤武宏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对减震器外壳输入了车辆前后方向的载荷的情况下,确保所希望的刚性和强度的车身前部构造。在设置有用于将支承车辆的驱动源的扭力杆(48)安装于减震器外壳(14)的扭力杆安装机构(46)的车身前部构造(10)中,具有:前部安装部(44a),其将扭力杆安装机构(46)安装于减震器外壳(14)的车辆前方;以及后部安装部(44b),其与前部安装部(44a)相比位于车辆后方,并将扭力杆安装机构(46)安装于减震器外壳(14),减震器外壳(14)具有在前部安装部(44a)和后部安装部(44b)之间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一组横加强筋(28a、28b)。

    车辆前部结构
    58.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9257505U

    公开(公告)日:2023-06-27

    申请号:CN202320153663.1

    申请日:2023-02-0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可提升车体运行时的稳定性。车辆前部结构包括:两减震器壳体,分别配置于车辆的前部的左右两侧;以及连接杆,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而横跨设置在所述两减震器壳体上,其中所述连接杆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固定于每一所述两减震器壳体的前表面。

    车体前部结构
    59.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3705578U

    公开(公告)日:2021-07-16

    申请号:CN202022604982.9

    申请日:2020-11-1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体前部结构,能够经由侧框兼顾冲击吸收量的提升以及弯折点的控制。车体前部结构包括:侧框,安装在车体上,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以及补强构件,沿着所述侧框重叠设置,并且在所述补强构件上,设有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筋部。

    车辆前部结构
    6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8949314U

    公开(公告)日:2023-05-02

    申请号:CN202320139593.4

    申请日:2023-02-0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可避免侧架在碰撞时的弯曲变形被阻碍且可避免水积聚于侧架或从侧架进入发动机室。车辆前部结构包括:侧架,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且具有在发生碰撞时弯曲变形的弯曲部;上部构件,在所述侧架的上方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减震器壳体,连接所述侧架及所述上部构件;以及连接部,配置于所述减震器壳体的下端且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上连接于所述侧架的内侧表面,其中所述连接部具有弱化部,所述弱化部的位置对应于所述弯曲部,所述连接部的下端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完全重叠于所述侧架,所述弱化部往所述车辆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突出而与所述侧架隔开。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