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5801520A
公开(公告)日:2016-07-27
申请号:CN201610215016.3
申请日:2016-04-07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IPC: C07D301/16 , C07D303/4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7D301/16 , C07D303/4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微反应装置制备环氧脂肪酸酯的方法,它将过氧化氢水溶液和羧酸同时分别泵入第一微混合器中并于固定床微反应器中反应后将出料和不饱和脂肪酸酯同时分别泵入第二微混合器中,充分混合后通入微反应器中,充分反应后所得取反应液有机相部分水洗、干燥后,即得。本发明的制备方法简单高效,且具有选择性高,安全性高,可以连续生产和无需使用新型催化剂的优势。同时,本发明方法制备得到的环氧脂肪酸酯环氧度较高。
-
公开(公告)号:CN105646876A
公开(公告)日:2016-06-08
申请号:CN201610219405.3
申请日:2016-04-08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IPC: C08G69/4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备聚酯酰胺的方法,它以ε-己内酯和ε-己内酰胺为共聚单体,以I型卡宾羧酸盐类化合物或L型卡宾羧酸盐类化合物为催化剂,在活化剂和引发剂的作用下,由共聚单体发生开环聚合反应制备得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制备方法以卡宾作为催化剂,ε-己内酯和己内酰胺为反应单体,总产率可达91.2~97.1%,并可通过调节原料的配方比例,制备得到50~200℃范围内的不同熔点(Tm)的可降解聚酯酰胺共聚物。同时,在室温15℃、湿度50%、速度200mm/min进行的抗张测试,1.00mm厚度、6.00mm宽度的本发明产品的热压模片的拉伸强度在10~60MPa之间,杨氏模量在0.1~2GPa之间。
-
公开(公告)号:CN105541851A
公开(公告)日:2016-05-04
申请号:CN201510941040.0
申请日:2015-12-16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IPC: C07D491/048 , C07D491/05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7D491/048 , C07D491/05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1,2,3,4-四氢喹啉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属于化学化工技术领域,该方法以三苯甲基四氟硼酸盐为路易斯酸催化剂,通过三组分的Povarov反应在微反应器中高效的制备四氢喹啉衍生物。操作中,以芳基醛的有机溶液为一相,芳基胺的有机溶液为一相,同时泵送入微混合器中进行混合,然后经管道进入微反应器,进行缩合反应得到芳基亚胺反应液。以该芳基亚胺反应液为一相,三苯甲基四氟硼酸盐和亲二烯体的有机溶液为另一相,再同时泵入微混合器中进行混合,经管道进入微反应器后进行环合反应得到1,2,3,4-四氢喹啉衍生物粗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方法具有简单易控制,反应条件温和,反应时间缩短,原材料易得低廉,产率和转化率高等优势,有利于工业化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04262297B
公开(公告)日:2016-03-16
申请号:CN201410441289.0
申请日:2014-09-01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IPC: C07D303/42 , C07D301/19 , C07D301/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备高品质环氧植物油的方法,将二环己基碳二亚胺与氧化剂分别加入到甲醇溶液中,固体碱加入到固定床微通道反应器中,再将植物油和上述混合物泵入固定床微通道反应器中,保持反应停留时间5~20min,于100~120℃下进行反应。上层有机相进入连续式离心机,经连续水洗后,得到高品质环氧植物油。本发明所提供的环氧植物油的制备和后处理均为连续过程,制备工艺易操作控制,安全性高,反应条件温和,反应停留时间短,产品质量稳定,环氧化收率高。具有生产装置简单,易拆装,便于携带和移动的特点。可以通过简单的增减微通道数量进行方便的调节,不存在类似工业生产的“放大效应”。
-
公开(公告)号:CN103664542B
公开(公告)日:2016-02-03
申请号:CN201310680136.7
申请日:2013-11-26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IPC: C07C43/247 , C07C41/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微通道模块化反应装置制备2-溴-6-甲氧基萘的方法,将2-甲氧基萘和冰醋酸混匀,再将溴和上述混合物分别泵入到微通道模块化反应装置的第一微结构反应器中,2-甲氧基萘与溴的摩尔比为1:1.5-4,于40-60℃下停留5-10min;第一微结构反应器出料注入到填充有铁粉的第二微结构反应器中,在65~95℃下停留4~8min,第二微结构反应器出料导入冰水中,析出大量固体,抽滤,水洗,滤饼用氯仿溶解,再经过10wt%NaOH水溶液洗涤,水洗至中性,无水硫酸钠干燥,蒸去氯仿,残留物用无水乙醇重结晶,得白色针状结晶。
-
公开(公告)号:CN103877919B
公开(公告)日:2016-01-13
申请号:CN201410025192.1
申请日:2014-01-20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IPC: B01J19/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连续亚微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串联的反应管、换热流体管、主物料进口和若干从物料进口和产品出口,所述的反应管内的亚微反应通道直径为1毫米~10毫米,所述的反应管外层还包裹有换热壳体,所述的换热壳体设置有换热流体入口与出口,分别与相应的换热流体管相连通;主物料进口和若干从物料进口设置在串联的反应管一端;产品出口设置在串联的反应管的另一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连续生产的亚微反应装置。连续亚微反应装置反应管外置换热壳体,用于提供反应热量或移走反应热。换热壳体内层加工成波纹管形状加强传热。
-
公开(公告)号:CN104370754A
公开(公告)日:2015-02-25
申请号:CN201410559111.6
申请日:2014-10-20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IPC: C07C211/63 , C07C209/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备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的方法,将20~50wt%二甲胺水溶液和25~40wt%氢氧化钠水溶液混合;将氯丙烯与上述混合液分别同时泵入微通道模块化反应装置中,在25~65℃条件下,保持停留时间5~20min;微通道模块化反应装置出料导入分离器后静止分层,去除上层浑浊油状物,取下层水层调节pH值为5~7,经过减压蒸馏和活性炭吸附脱色,得到高品质的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水溶液。本发明所提供的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的制备方法为连续过程,制备工艺易操作控制,安全性高,反应条件温和,反应停留时间短,产品质量稳定,具有生产装置简单,易拆装,便于携带和移动的特点。可以通过简单的增减微通道数量进行方便的调节。
-
公开(公告)号:CN104311478A
公开(公告)日:2015-01-28
申请号:CN201410481774.0
申请日:2014-09-19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IPC: C07D213/6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7D213/6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微通道反应器两步法连续制备4-硝基吡啶的方法,将浓硫酸与硝酸混合制成混酸;将吡啶氮氧化物溶于浓硫酸形成溶液;将上述溶液与混酸分别注入到微通道模块化反应装置的第一微结构反应器中,第一微结构反应器出料4-硝基吡啶氮氧化物通入冰水中冷却;将含有4-硝基吡啶氮氧化物的水溶液采用有机溶剂进行在线分离萃取三次,合并萃取液,碳酸钠水溶液洗涤,在线分离后,取有机层溶液;将有机层溶液与混有三卤化磷的乙腈溶液分别注入微通道模块化反应装置的第二微结构反应器中,第二微结构反应器出料后,旋蒸干溶剂,采用碳酸钠水溶液调节pH值至7~8,加入二氯甲烷萃取分离后,旋蒸干溶剂得终产物4-硝基吡啶。
-
公开(公告)号:CN103880073A
公开(公告)日:2014-06-25
申请号:CN201410108682.8
申请日:2014-03-21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IPC: C01G23/053 , B82Y30/00 , B82Y40/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采用微反应器运用沉淀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钛的方法,将含钛的无机物用无水乙醇溶解,再将无机碱的水溶液与含钛无机物的乙醇溶液分别同时泵入微通道模块化反应装置中,保持停留时间15s-1min,于室温下进行反应,将反应产物离心,沉淀用蒸馏水洗涤3次,并在真空干燥器中干燥,再在马弗炉中600℃焙烧2h,得到最终产品纳米二氧化钛。
-
公开(公告)号:CN103877919A
公开(公告)日:2014-06-25
申请号:CN201410025192.1
申请日:2014-01-20
Applicant: 南京工业大学
IPC: B01J19/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连续亚微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串联的反应管、换热流体管、主物料进口和若干从物料进口和产品出口,所述的反应管内的亚微反应通道直径为1毫米~10毫米,所述的反应管外层还包裹有换热壳体,所述的换热壳体设置有换热流体入口与出口,分别与相应的换热流体管相连通;主物料进口和若干从物料进口设置在串联的反应管一端;产品出口设置在串联的反应管的另一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连续生产的亚微反应装置。连续亚微反应装置反应管外置换热壳体,用于提供反应热量或移走反应热。换热壳体内层加工成波纹管形状加强传热。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