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轴、转子式压缩机、空调器

    公开(公告)号:CN214533546U

    公开(公告)日:2021-10-29

    申请号:CN202120108952.0

    申请日:2021-01-15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曲轴、转子式压缩机、空调器,其中的曲轴,包括偏心部、转轴段,所述转轴段处于所述偏心部的第一端面上且所述偏心部的第二端面上无凸出轴段。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曲轴与现有技术中的曲轴相比较,其仅在偏心部的一侧设置所述转轴段从而使所述曲轴在客观上形成一种无短轴结构,因此在滚子的安装结构方面的设计不再受限于现有技术中min{R1,R2}的条件限制,进而能够在满足压缩机大排量需求的同时满足压缩机的小型化设计需求。

    双补气热泵系统
    42.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1233433U

    公开(公告)日:2020-08-11

    申请号:CN201922053299.8

    申请日:2019-11-25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补气热泵系统,包括顺次连接形成闭路循环的压缩源、第一换热器、第一节流元件、第一经济器、第二节流元件、第二经济器、第三节流元件、第二换热器,压缩源包括并联的第一压缩部、第二压缩部,其中第一压缩部具有第一排气口、第一补气口及第一进气口,第二压缩部具有第二进气口及第二排气口,第一经济器具有的第一补气支管与第二进气口贯通连接,第二经济器具有的第二补气支管与第一补气口贯通连接,第一补气支管与第二补气支管中冷媒压力不等。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补气热泵系统,能够实现对制冷剂两次过冷,使系统满足极热工况下的制冷需求及极冷工况下的制热需求。(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旋转式双缸压缩机泵体装配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02165270U

    公开(公告)日:2012-03-14

    申请号:CN201120046558.5

    申请日:2011-02-24

    Inventor: 张青 王伟 余冰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旋转式双缸压缩机泵体装配结构,其包括用两颗长螺钉和两颗短螺钉固定在一起的下法兰和组件N,该组件N包括下气缸,以及通过两颗长螺钉固定在下气缸上的组件M,该组件M包括用两颗短螺钉固定的上气缸与上法兰。本实用新型能保证装配质量,节省了螺钉成本,同时也节省了加工成本,装配过程简单,易于实施批量生产。

    压缩机泵体组件、压缩机和空调系统

    公开(公告)号:CN215409203U

    公开(公告)日:2022-01-04

    申请号:CN202121612510.6

    申请日:2021-07-15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压缩机泵体组件、压缩机和空调系统。该压缩机泵体组件包括隔板组件,包括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为相邻接触设置;在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相结合的相对侧上,所述第一隔板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隔板设有第二凹槽,构成隔板腔;所述隔板腔的容积设为V1,所述压缩机的排气量设为V2,满足1.8≤V1/V2≤5。本申请在对隔板腔的容积与压缩机排气量做出预设的比值范围,能极大化开设隔板腔的容积,使压缩机在高频工况下运行,排气更加顺畅,达到减少排气阻力,提高压缩机泵体的运行效率。

    压缩机和制冷系统
    47.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6589015U

    公开(公告)日:2022-05-24

    申请号:CN202123161069.7

    申请日:2021-12-15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压缩机和制冷系统。该压缩机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泵体组件以及位于壳体底部的油池,泵体组件的底部外侧罩设有隔热罩(2),泵体组件包括气缸(3)和下法兰(4),隔热罩(2)罩设在下法兰(4)和与下法兰(4)相邻的气缸(3)外,并将下法兰(4)与油池间隔开,隔热罩(2)上对应气缸(3)的吸气口设置有吸气通道(5)。根据本申请的压缩机,能够隔离或减弱高温冷冻油与泵体组件的有害传热,提升压缩机性能。

    压缩机
    5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9469583U

    公开(公告)日:2019-10-08

    申请号:CN201920141102.3

    申请日:2019-01-25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压缩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部设置有第一气缸、隔板和第二气缸,所述隔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气缸和所述第二气缸之间。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缩机,利用第一流通通道将隔板围成的第二消音腔内的流体直接引到壳体内部,避免了现有的压缩机中排气流路中存在的往返流动,实现所有消音腔的流体均进行单向流动,从而降低了排气压力损失,降低了排气功率损失,降低了压缩机的功率,提高了压缩机的性能系数,并且设置第一消音腔、第二消音腔、第三消音腔和第四消音腔,合理利用不同消音腔内排气的相位差,避免了现有压缩机的排气流路内的二次压力脉动,并有效降低了排气压力脉动,降低了压缩机的噪声。(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