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618253B
公开(公告)日:2016-07-06
申请号:CN201310619156.3
申请日:2013-11-29
Applicant: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朝阳供电公司 , 国家电网公司 ,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 , 朝阳市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管理站
IPC: H02G1/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铁塔作业转向组合装置,其特殊之处是:由用于固定在塔材上的塔材保护卡具和用于连接所述塔材保护卡具的转向板组成。由于塔材保护卡具夹紧固定在塔材上,塔材保护卡具再利用作业绳索与转向板连接,则将作业用铁塔的各向塔材连接固定为一体,再通过转向板上转向作业孔连接作业绳索及相关转向工器具,达到转向目的,结构简单,且保证了施工和检修质量,显著提高了塔上作业施工及检修进度。
-
公开(公告)号:CN119761541A
公开(公告)日:2025-04-04
申请号:CN202411576794.6
申请日:2024-11-06
Applicant: 北京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电力预测技术领域,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大数据的电力负荷智能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0:获取区域内各用电单位的历史电力负荷记录和历史电力行为记录;S20:基于历史电力行为记录建立电力概率模型;S30:基于电力概率模型建立电力负荷预测模型;S40:基于历史电力行为记录识别电力概率模型的参数和电力负荷预测模型的参数;S50:输入历史电力负荷记录至电力负荷预测模型输出电力负荷预测值。本申请通过建立电力概率模型与负荷预测模型并识别各自参数,实现对电力负荷的智能预测。
-
公开(公告)号:CN204832275U
公开(公告)日:2015-12-02
申请号:CN201520634996.1
申请日:2015-08-21
Applicant: 北京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配电网分析与评价的装置,属于配电网分析与评价领域,包括接入网络的多个采集终端、云端服务器和分析中心PC端,所述的云端服务器与采集终端之间通过无线网方式连接,所述的采集终端包括顺序连接的电网信息采集器、A/D转换器、DSP处理器和无线通讯模块,其特征在于:采集终端壳体内安装温控单元,所述的温控单元包括内部温度数字传感器、控制芯片、通风装置和加热装置;所述的内部温度数字传感器输出端口与控制芯片输入端口连接,所述的控制芯片输出端口分别与通风装置和加热装置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可以降低气象情况影响,配电网分析与评价的基础数据准确可靠;并能够延长采集终端的使用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204833700U
公开(公告)日:2015-12-02
申请号:CN201520634973.0
申请日:2015-08-21
Applicant: 北京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配电网评估的装置,属于配电网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或多个采集终端、第三方无线基站、云端服务器、PC客户端,所述的采集终端包括信号采集模块、A/D转换模块、单片机、存储器和无线通讯模块;所述的信号采集模块输出端口与A/D转换模块的输入端口相连接,A/D转换模块输出端口连接单片机,单片机分别与存储器和无线通讯模块相连接;所述的无线通讯模块通过无线信号连接第三方无线基站,云端服务器接入第三方无线基站所在的通信网络,云端服务器连接PC客户端;所述的无线通讯模块通过无线信号连接相邻采集终端的无线通讯模块。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信号稳定的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14156867B
公开(公告)日:2024-04-09
申请号:CN202111332341.5
申请日:2021-11-11
Applicant: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 ,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清华大学
IPC: H02J3/00 , G06Q10/04 , G06Q10/067 , G06Q50/06 , G06F30/20 , G06F113/04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配电网区间网络重构模型优化方法及装置,属于电力系统配电网区间网络重构领域。其中方法包括:建立配电网的确定性网络重构模型;将所述确定性网络重构模型转换成区间优化模型;将所述区间优化模型转换成确定性优化模型;对所述确定性优化模型进行松弛,得到松弛后的确定性优化模型;对所述松弛后的确定性优化模型求解,得到配电网支路投切最优结果,完成配电网区间网络重构优化。本公开能够避免概率方法与模糊数理论方法的大量历史数据统计需求和主观的假定分布,且能够全面反映配电网运行的真实情况,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5660412A
公开(公告)日:2023-01-31
申请号:CN202211234001.3
申请日:2022-10-10
Applicant: 清华大学 ,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 ,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PC: G06Q10/0635 , G06Q50/06 , H02J3/38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考虑源荷波动及再调度的调度风险量化评估方法及装置,属于电力系统风险量化评估领域。其中,所述方法包括:建立考虑新能源扰动的场景集;根据所述场景集,基于预设的调度计划,建立各场景下考虑新能源扰动的再调度优化模型并求解;根据所述再调度模型的求解结果,计算所述调度计划对应的风险量化评估指标结果。本公开能够在再调度结果基础上,考虑时空耦合因素,对已有的调度计划的风险评估计算,找出现有调度计划中存在的潜在风险,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4156867A
公开(公告)日:2022-03-08
申请号:CN202111332341.5
申请日:2021-11-11
Applicant: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 ,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配电网区间网络重构模型优化方法及装置,属于电力系统配电网区间网络重构领域。其中方法包括:建立配电网的确定性网络重构模型;将所述确定性网络重构模型转换成区间优化模型;将所述区间优化模型转换成确定性优化模型;对所述确定性优化模型进行松弛,得到松弛后的确定性优化模型;对所述松弛后的确定性优化模型求解,得到配电网支路投切最优结果,完成配电网区间网络重构优化。本公开能够避免概率方法与模糊数理论方法的大量历史数据统计需求和主观的假定分布,且能够全面反映配电网运行的真实情况,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8281894A
公开(公告)日:2024-07-02
申请号:CN202211716274.1
申请日:2022-12-29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
Inventor: 何国庆 , 汪海蛟 , 曲平 , 王伟胜 , 吴福保 , 张宏宇 , 冯双磊 , 席嫣娜 , 王舒 , 李光辉 , 孙艳霞 , 孙文文 , 张斌 , 李洋 , 马俊华 , 高彩云 , 张兴 , 刘可可 , 余芳芳 , 高丽萍 , 雷雨 , 段钰琪 , 甄妮 , 赵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与AGC协调的新能源场站宽频带振荡监控平息方法及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采用傅里叶变换分析新能源场站的参数信息得到各频段的振荡分量;当振荡分量不小于振荡分量阈值时,通过新能源场站自动发电控制和振荡抑制启动指令下调输出有功功率;基于振荡抑制启动指令的状态,通过新能源场站自动发电控制上调输出有功功率进行振荡平息。本发明当振荡发生时,通过新能源场站自动发电控制和振荡抑制启动指令下调输出有功功率,自动降低有功功率,快速平息振荡,当振荡消除后,通过新能源场站自动发电控制上调输出有功功率进行振荡平息,自动恢复有功功率,保证送出消纳。
-
公开(公告)号:CN113922372B
公开(公告)日:2023-11-17
申请号:CN202111196886.8
申请日:2021-10-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馈风电接入柔直系统高频振荡抑制方法及装置,包括:对无锁相环直接功率控制DFIG系统阻抗模型进行简化,得到高频简化阻抗模型;根据高频简化阻抗模型,设置延时影响系数;根据延时影响系数,从DFIG侧的电磁量之间运算矩阵、延时传递矩阵、定子电流到转子电压的传递函数矩阵和定子电压到转子电压的传递函数矩阵中进行选择,得到计算矩阵;根据预定截止频率、计算矩阵、WFVSC侧电压外环控制器和WFVSC侧交流输出电压,计算第一虚拟阻抗、第二虚拟阻抗和前馈项;将第一虚拟阻抗添加到DFIG转子电压参考值,将第二虚拟阻抗添加到WFVSC侧电流内环,将前馈项作为WFVSC侧电流内环的前馈项,以对双馈风电接入柔直系统进行高频振荡抑制。
-
公开(公告)号:CN114156946A
公开(公告)日:2022-03-08
申请号:CN202111493895.3
申请日:2021-12-08
Applicant: 东南大学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
IPC: H02J3/38 , H02M7/5387 , H02M1/32 , H02M1/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共模电压注入的并联逆变器功率均衡控制方法。该方法向主逆变器参考输出电压中注入本征和附加共模电压分量,其中附加共模电压分量包含了主逆变器参考输出电流信号。从逆变器侧N台逆变器并联,对第n台从逆变器采用如下控制:对输出电流的零序分量进行比例‑积分‑多模谐振控制,得到该从逆变器的附加共模电压分量,同时从零序电流控制器中提取出主逆变器的参考输出电流信号,用作该从逆变器的参考输出电流。本发明可消除传统主从控制所需的通讯线,减少并联逆变器系统的结构复杂度,同时能够保证系统自动实现功率均衡,具有良好的动态和稳态性能,利于提高并联逆变器的运行性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