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6335234A
公开(公告)日:2017-01-18
申请号:CN201610694149.3
申请日:2016-08-1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非共价修饰的石墨烯蛋白复合薄膜及制备方法,所述复合薄膜包括二氧化硅衬底、单层石墨烯和蛋白薄膜。制备方法包括:将通过化学气相沉积生长的单层石墨烯薄膜转移至二氧化硅衬底的表面,将石墨烯薄膜表面的光刻胶除去后在二氧化硅衬底表面留下单层石墨烯;将蛋白溶液滴加到单层石墨烯表面在60~90℃热失活处理1~10min,在单层石墨烯表面形成蛋白薄膜,即得。本发明通过热失活方法在石墨烯表面实现蛋白薄膜的非共价的修饰,石墨烯-蛋白薄膜厚度可以控制在纳米级,薄膜均匀,操作简单,易于实现;蛋白薄膜表面具有氨基和羧基,可以作为后续生物分子诊断的平台,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2586450B
公开(公告)日:2014-07-09
申请号:CN201210057638.X
申请日:2012-03-0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滚环扩增比色检测靶核酸或蛋白的方法,该方法主要利用核酸之间的杂交反应以及抗原抗体结合将所要检测的靶核酸或蛋白间接固定于磁珠上,加入滚环成分,通过杂交上的滚环引物进行恒温滚环扩增,最终通过纳米金的颜色反应检测恒温扩增的大分子产物,以达到相对检测靶核酸及蛋白的目的。该方法通过滚环扩增与纳米金颜色反应的结合,既实现了对微量样品信号的大量扩增,又实现了结果的快速直观检测,避免了PCR仪等昂贵仪器的使用,降低了对实验硬件条件的要求。可望应用于床边快速诊断以及食品安全以及环境中微生物的现场快速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03278643A
公开(公告)日:2013-09-04
申请号:CN201310182719.7
申请日:2013-05-1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G01N33/6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微量蛋白检测的微芯片的制备方法,包括:以硅片为基底材料,以SU-8光刻胶作为掩模层,分别曝光、显影制作模具A和模具B;将PDMS和固化剂混合后,分别浇注在模具A和模具B上,加热固化;分别剥离A-PDMS、B-PDMS;A-PDMS打孔后,与经过处理的玻璃片贴合;将A-PDMS揭掉后,将固定有抗体的玻璃片与B-PDMS对准贴合,并取另一经打孔的玻璃片贴合在B-PDMS的另一面,即得微芯片。本发明的微芯片将全血中血浆的分离、检测连接为一体,可以一次针对多个靶目标的检测,具有特异、快速和高灵敏的特点,可望应用于临床中微量全血中多种蛋白的诊断和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01654715B
公开(公告)日:2012-04-25
申请号:CN200910195689.7
申请日:2009-09-1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量子点共振能量转移检测HBV DNA及单碱基突变的方法,包括:MPA包裹的CdSe/ZnS核/壳结构量子点的制备;HBV DNA检测探针的设计及合成;QDs-DNA探针交联物的制备;互补的靶HBV DNA及单碱基突变的高通量检测。该方法操作简单,可以与多种仪器兼容,不需要对杂交体系中未联接的DNA进行分离;由于Cy5在485nm光激发下不会直接产生荧光信号,因此背景干扰小,信号强;该方法还具有特异、快速、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和高通量的特点,可应用于临床医学中HBV靶DNA及单碱基突变的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02147414A
公开(公告)日:2011-08-10
申请号:CN201010617918.2
申请日:2010-12-3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G01N33/68 , G01N33/532 , G01N33/543 , B81C1/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纳米探针的微流体芯片检测微量蛋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标准的光刻工艺实现微结构的制作,用玻璃片(点有DNA探针)与微结构封接制备了所需的微流体芯片;在纳米金颗粒上同时标记单克隆二抗及信号放大作用的Barcode DNA,并在磁珠上标记单克隆一抗;在微流体芯片管道内,通过抗原抗体免疫反应以及信号的逐级放大、银染显色,从而达到对微量目标蛋白的检测。所述的方法将生物样品的富集、分离和检测连接为一体,具有特异、快速和高灵敏的特点,可望应用于临床检验医学中微量蛋白(抗原或抗体)的诊断和检测。灵敏度可达pg/ml,比临床中普通的LEISA法提高了1000倍。
-
公开(公告)号:CN101182578B
公开(公告)日:2011-04-20
申请号:CN200710170613.X
申请日:2007-11-1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C12Q1/6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纳米金探针的基因芯片的高灵敏度的DNA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将纳米金通过低温离心浓缩富集,用无菌去离子水或TE(PH7.4)按一定浓度重悬,再在纳米金里加一定量的巯基修饰的DNA信号探针,大大节约了巯基修饰DNA的用量;标记完后,与待测目的分子一起置于芯片上采用一步法杂交,将待测DNA与芯片上的捕捉探针及标记纳米金的信号探针同时杂交上,杂交完后再进行清洗,晾干,加改进的银染试剂于芯片上进行银染显色,使杂交信号强度大大提高,以提高检测灵敏度,肉眼观测或用CCD扫描拍照。本发明提供的检测方法具有大大降低DNA探针用量、灵敏度高和信号检测方便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1182579B
公开(公告)日:2010-12-08
申请号:CN200710170616.3
申请日:2007-11-1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C12Q1/6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无需扩增基因组DNA的纳米探针芯片及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未标记靶核酸的检测是通过两步连续的与等位特异地固定在芯片表面的捕捉探针以及标记纳米金颗粒的特异寡核苷酸探针的三明治杂交反应,经过银染增强的纳米金信号放大效应产生高灵敏的识别信号,然后直接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或者用普通光学扫描仪进行扫描直接得到相应的杂交结果,也可通过相关软件进行分析,得出检验报告。与传统的基于荧光信号检测的方法相比,本方法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够检测未扩增的基因组DNA样品中的靶基因及单碱基突变。
-
公开(公告)号:CN101654715A
公开(公告)日:2010-02-24
申请号:CN200910195689.7
申请日:2009-09-1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量子点共振能量转移检测HBV DNA及单碱基突变的方法,包括:MPA包裹的CdSe/ZnS核/壳结构量子点的制备;HBV DNA检测探针的设计及合成;QDs-DNA探针交联物的制备;互补的靶HBV DNA及单碱基突变的高通量检测。该方法操作简单,可以与多种仪器兼容,不需要对杂交体系中未联接的DNA进行分离;由于Cy5在485nm光激发下不会直接产生荧光信号,因此背景干扰小,信号强;该方法还具有特异、快速、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和高通量的特点,可应用于临床医学中HBV靶DNA及单碱基突变的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01182580A
公开(公告)日:2008-05-21
申请号:CN200710170619.7
申请日:2007-11-1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C12Q1/68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基于磁珠及纳米金的、不依赖于聚合酶链反应的高灵敏度的基因或基因突变的测定方法。首先用生物素标记的与待测DNA互补的DNA探针(捕捉探针1)通过生物素-链亲和素反应标记到磁珠上,在胶体金上也标记与待测DNA互补的另一种DNA探针(捕捉探针2),在胶体金上同时还标记一种与待测DNA无同源序列的DNA探针,称为信号探针,将标记好探针的磁珠及纳米金探针与待测DNA混合在一定温度下杂交,然后再洗去没有反应的纳米金探针,再用巯基乙醇将纳米金探针上的信号探针DNA通过巯基还原洗脱下来,对该DNA进行定量检测,从而达到检测待测DNA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01182579A
公开(公告)日:2008-05-21
申请号:CN200710170616.3
申请日:2007-11-1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C12Q1/6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无需扩增基因组DNA的纳米探针芯片及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未标记靶核酸的检测是通过两步连续的与等位特异地固定在芯片表面的捕捉探针以及标记纳米金颗粒的特异寡核苷酸探针的三明治杂交反应,经过银染增强的纳米金信号放大效应产生高灵敏的识别信号,然后直接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或者用普通光学扫描仪进行扫描直接得到相应的杂交结果,也可通过相关软件进行分析,得出检验报告。与传统的基于荧光信号检测的方法相比,本方法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够检测未扩增的基因组DNA样品中的靶基因及单碱基突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