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912013B
公开(公告)日:2016-03-30
申请号:CN201310004844.9
申请日:2013-01-07
Applicant: 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中交公路长大桥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IPC: E02D29/0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隧道沉管的沉放方法,尤其涉及一种通过无线通信控制系统实现双驳杠同步沉放沉管的方法;所述沉放方法包括在主、副驳船上舾装沉放设备;主驳船的控制终端根据监测数据通过无线通信控制系统对副驳船进行同步控制或者副驳船的控制终端根据监测数据通过无线通信控制系统对主驳船进行同步控制;测控系统监测管节沉放姿态并实时上传监测数据;主驳船的控制终端根据监测数据通过无线通信控制系统对副驳船进行同步控制;待安管节安装完毕后,拆卸沉放设备。
-
公开(公告)号:CN103912013A
公开(公告)日:2014-07-09
申请号:CN201310004844.9
申请日:2013-01-07
Applicant: 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中交公路长大桥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IPC: E02D29/0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隧道沉管的沉放方法,尤其涉及一种通过无线通信控制系统实现双驳杠同步沉放沉管的方法;所述沉放方法包括在主、副驳船上舾装沉放设备;主驳船的控制终端根据监测数据通过无线通信控制系统对副驳船进行同步控制或者副驳船的控制终端根据监测数据通过无线通信控制系统对主驳船进行同步控制;测控系统监测管节沉放姿态并实时上传监测数据;主驳船的控制终端根据监测数据通过无线通信控制系统对副驳船进行同步控制;待安管节安装完毕后,拆卸沉放设备。
-
公开(公告)号:CN103898923A
公开(公告)日:2014-07-02
申请号:CN201210590992.9
申请日:2012-12-31
Applicant: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中交公路长大桥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Inventor: 林鸣 , 李一勇 , 关秋枫 , 尹海卿 , 翟世鸿 , 何可耕 , 王立峰 , 蒋健 , 彭瑞 , 刘德进 , 宿发强 , 曲俐俐 , 华晓涛 , 苏长玺 , 李家林 , 董美余 , 王强 , 岳远征 , 周相荣 , 汤慧驰 , 王博 , 孙健
IPC: E02D29/07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沉管隧道建设技术,特别涉及一种管节吊运沉放系统及方法。沉放系统包括沉放驳,待安管节吊挂在所述沉放驳的下方,所述沉放驳上分别设有管节升降机构、管节平移机构和沉放驳平移机构;所述沉放驳平移机构用于控制沉放驳的水平位移;所述管节升降机构与待安管节连接,用于控制待安管节的竖向位移;所述管节平移机构与待安管节连接,用于控制管节的水平位移。其中,所述沉放驳包括两个独立的船体,所述两个船体分别位于所述待安管节的两端。本发明结构简单,采用沉放驳、管节升降机构、管节平移机构和沉放驳平移机构实现管节的吊运沉放,控制管节浮运至管节安装段后的姿态,可顺利实现管节的下沉和初步的对接。
-
公开(公告)号:CN101148890B
公开(公告)日:2010-05-19
申请号:CN200710053800.X
申请日:2007-11-08
Applicant: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中交武汉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桥梁沉箱复合桩基础及其逆作建造方法。它是将桥梁沉箱下沉着床后,在沉箱内部进行桩施工,并将桩的上部与沉箱底部连接成整体形成沉箱复合桩基础。该发明通过在沉箱底板上布置钢管桩形成复合基础。陆地预制沉箱下水后,浮运下沉至挖泥后的海床上并调平定位,人员从沉箱顶部预留孔进入沉箱内部,通过沉箱底板上预留孔打入钢管桩,同时进行上部结构施工,待钢管桩打设完成后,沉箱底板与钢管桩浇筑砼连接,由沉箱底板和桩共同承担荷载。该基础建造技术适用于跨海深水、厚软土地基桥梁基础的施工。除沉箱的浮运下沉、挖泥作业受深水、风浪环境影响外,其余工序均在沉箱内部常压、无水的环境下逆作法实现,可缩短工期。
-
公开(公告)号:CN103913560B
公开(公告)日:2016-04-13
申请号:CN201310002455.2
申请日:2013-01-05
Applicant: 中交武汉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1N33/3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凝土凝结状态的实时监测系统及实时监测方法,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通过采集监测点位压力值变化,并依此测定混凝土凝结时间的实时监测系统及实时监测方法;该实时监测系统包括监测器和与之连接的中央处理器;所述监测器设置在浇筑模板内,通过信号传输线缆与浇筑模板外的中央处理器连接。本发明采用监测器的设计;可实时同步的采集监测点位的压力值;且该监测器小巧、方便、设置简单,对混凝土的结构无影响;简化了测量步骤,加快了施工进度,节省了施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3913560A
公开(公告)日:2014-07-09
申请号:CN201310002455.2
申请日:2013-01-05
Applicant: 中交武汉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1N33/3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凝土凝结状态的实时监测系统及实时监测方法,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通过采集监测点位压力值变化,并依此测定混凝土凝结时间的实时监测系统及实时监测方法;该实时监测系统包括监测器和与之连接的中央处理器;所述监测器设置在浇筑模板内,通过信号传输线缆与浇筑模板外的中央处理器连接。本发明采用监测器的设计;可实时同步的采集监测点位的压力值;且该监测器小巧、方便、设置简单,对混凝土的结构无影响;简化了测量步骤,加快了施工进度,节省了施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7012887A
公开(公告)日:2017-08-04
申请号:CN201710253611.0
申请日:2017-04-18
Applicant: 中交武汉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E02D29/04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2D29/04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弧顶综合管廊分块预制拼装式节点,节点与弧顶综合管廊装配形成弧顶综合管廊节点,所述弧顶综合管廊具有弧顶、弧壁以及平底,所述节点包括:相对设置的一对上侧板;相对设置的一对下侧板;相对设置的一对端板;底板;以及叠合顶板;其中,所述端板的底端、一对下侧板、所述底板分别与所述弧顶综合管廊的弧顶、弧壁、平底的断面投影重合。本发明可应用于综合管廊通风口、投料口、逃生口等节点的装配化施工,分块预制、现场装配,无需配置模板,施工周期短,施工效率高,实现全预制拼装。
-
公开(公告)号:CN103909570A
公开(公告)日:2014-07-09
申请号:CN201210594844.4
申请日:2012-12-31
Applicant: 中交武汉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B28B11/2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8B11/24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土工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混凝土预制构件用养护方法,混凝土预制构件依次通过活动棚和固定棚进行养护,所述活动棚和固定棚共同构成一密闭的养护空间,活动棚的一端可沿其长度方向延伸而增大养护空间。本发明的混凝土预制构件依次通过活动棚和固定棚进行养护,且活动棚可沿其长度方向延伸而增大养护空间,可适应工业化超大断面混凝土预制构件,养护到位,可有效避免混凝土预制构件出现裂缝;进一步地,采用多个养护区域进行养护,可实现一次进行多个混凝土预制构件的养护。
-
公开(公告)号:CN101148890A
公开(公告)日:2008-03-26
申请号:CN200710053800.X
申请日:2007-11-08
Applicant: 中交武汉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桥梁沉箱复合桩基础及其逆作建造方法。它是将桥梁沉箱下沉着床后,在沉箱内部进行桩施工,并将桩的上部与沉箱底部连接成整体形成沉箱复合桩基础。该发明通过在沉箱底板上布置钢管桩形成复合基础。陆地预制沉箱下水后,浮运下沉至挖泥后的海床上并调平定位,人员从沉箱顶部预留孔进入沉箱内部,通过沉箱底板上预留孔打入钢管桩,同时进行上部结构施工,待钢管桩打设完成后,沉箱底板与钢管桩浇筑砼连接,由沉箱底板和桩共同承担荷载。该基础建造技术适用于跨海深水、厚软土地基桥梁基础的施工。除沉箱的浮运下沉、挖泥作业受深水、风浪环境影响外,其余工序均在沉箱内部常压、无水的环境下逆作法实现,可缩短工期。
-
公开(公告)号:CN203148610U
公开(公告)日:2013-08-21
申请号:CN201220750039.1
申请日:2012-12-31
Applicant: 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中交公路长大桥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IPC: G01L5/1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测力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隧道沉管安装船上的绞车测力装置。该测力装置包括绞车、钢丝绳和测力单元,所述钢丝绳从绞车引出后与载荷连接,所述测力单元安装在与钢丝绳拉力方向垂直的受力面上。其中,所述测力单元为销轴重量传感器,销轴重量传感器的内部设有应变片。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便捷,用于隧道沉管的安装过程中,便于技术人员观察每根绳缆的受力大小,可根据所观察的数据提前做好管节安装的准备工作,以保证管节安装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