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零件
    3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314995B

    公开(公告)日:2013-07-10

    申请号:CN201110121794.3

    申请日:2011-04-2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在玻璃膜表面高精度地形成端子电极膜,而且端子电极膜与玻璃膜的粘接强度高的电子零件。本发明的电子零件具有元件主体(2)、被覆元件主体(2)的至少一部分,最好是被覆全部外表面的玻璃膜(10)、以及形成于玻璃膜(10)表面的电极膜(32);基准长度0.5~20微米的陶瓷颗粒(40)在玻璃膜(10)表面以每0.01mm2的单位面积10~5000个的比例分布并露出。

    线圈部件
    3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930825A

    公开(公告)日:2010-12-29

    申请号:CN201010205235.6

    申请日:2010-06-1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F27/29 H01F17/045 H01F27/32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确保铁氧体芯体的绝缘性以及强度并且能够充分地确保绕线区域的线圈部件。在该线圈部件中,通过由玻璃膜对Mn-Zn系铁氧体芯体的表面进行涂层从而能够确保铁氧体芯体与端子电极之间的绝缘性。另外,由玻璃膜的涂层,确保了铁氧体芯体的强度,并抑制了在卷芯部与凸缘部的边界部分产生裂纹。再有,在线圈部件中,覆盖卷芯部的表面的玻璃膜的膜厚以及覆盖凸缘部的内侧面的玻璃膜的膜厚中的至少一者小于玻璃膜的其它部分的膜厚。这样,通过抑制卷芯部的表面以及凸缘部的内侧面的玻璃膜的膜厚从而能够充分地确保绕线区域(M)。

    线圈部件
    36.
    发明公开
    线圈部件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8737621A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410348148.8

    申请日:2024-03-26

    Abstract: 在线圈部件中,由于素体的内芯部分、外芯部分及外装部分均由材料组成相同的磁性体构成,因此,在彼此的界面不易产生内部应力,在界面不易产生因内部应力引起的裂纹。在素体的内芯部分,磁导率相对较高的最大磁性粉的填充率变高,因此,内芯部分的磁导率显著提高,实现线圈部件的线圈特性的提高。

    电子部件
    3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2820516B

    公开(公告)日:2024-08-13

    申请号:CN202011251494.2

    申请日:2020-11-1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线圈部件。在线圈部件(10)中,主体部(12)由含有金属磁性粉的树脂形成,因此在主体部(12)的端面(12a、12b)出现树脂成分。另外,外部端子电极(14A、14B)由导电性树脂形成,因此在外部端子电极(14A、14B)的表面也出现树脂成分。因此,通过使绝缘覆盖层(16A、16B)以跨外部端子电极(14A、14B)的方式与主体部(12)的端面(12a、12b)接触,能够使绝缘覆盖层(16A、16B)以高的贴紧力一体地覆盖主体部(12)的端面(12a、12b)和外部端子电极(14A、14B)。

    线圈部件
    3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3539644B

    公开(公告)日:2024-01-12

    申请号:CN202110410885.2

    申请日:2021-04-16

    Abstract: 在本发明的线圈部件(10)的绝缘层(40A、40B)中,位于比第一覆盖部(41)靠贯通孔(20c)侧处的第二覆盖部(42)和第三覆盖部(43)与第一覆盖部(41)相比厚度变薄。通过使绝缘层(40A、40B)的第一覆盖部(41)比第二覆盖部(42)和第三覆盖部(43)厚,而实现在平面线圈图案电容的降低。此外,绝缘层(40A、40B)的第二覆盖部(42)和第三覆盖部(43)比第一覆盖部(41)薄,因此保持素体(12)的外形尺寸且实现磁量的增大,由此实现较高的电感。(23)与外部端子电极(14A、14B)之间产生的寄生

    线圈部件
    40.
    发明公开
    线圈部件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5691965A

    公开(公告)日:2023-02-03

    申请号:CN202210852213.1

    申请日:2022-07-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线圈部件,实现贯通导体周边的散热性的提高。在线圈部件中,平面线圈的内侧端部的截面积被设计得相对较大,所以贯通导体中产生的发热容易传递到内侧端部。这样,在线圈部件中,从贯通导体向内侧端部高效地传热,所以能够实现贯通导体周边的高的散热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