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薄膜固体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1430787B

    公开(公告)日:2022-03-15

    申请号:CN202010141689.5

    申请日:2020-03-03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领域,提供了一种复合薄膜固体电解质的制备方法与应用。所述复合薄膜固体电解质包括由电解质源陶瓷靶材与锂源添加剂靶材在惰性气氛或氮源气氛中进行共溅射处理沉积生长的多相复合电解质薄膜;或包括电解质源陶瓷膜层和与所述电解质源陶瓷膜层一表面结合的锂源添加剂膜层,且由所述电解质源陶瓷膜层与锂源添加剂膜层构成基本单元,由所述电解质源陶瓷膜层至锂源添加剂膜层延伸方向,所述基本单元依次层叠结合。所述复合固态电解质薄膜具有界面电阻小,电位窗口宽,离子电导率高,电子电导率低等优点,其制备方法工艺简单,效果显著,是一种理想的固态电解质材料。

    复合钛酸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0104677B

    公开(公告)日:2021-08-06

    申请号:CN201910255251.7

    申请日:2019-04-0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钛酸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所述复合钛酸锂材料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配制含有锂源、钛源和次氯酸盐的混合溶液;对所述混合溶液40~90℃并进行保温处理,再对所述混合溶液烘干处理后进行烧结处理,得到前驱体;将所述前驱体于惰性气氛中进行煅烧处理,后进行研磨处理,获得烧结粉体;将所述烧结粉体于含氮气氛中进行氮掺杂热处理,得到复合钛酸锂材料。本发明复合钛酸锂材料的制备方法利用氮取代了钛酸锂中的氧以及生成氮化的次氯酸盐改善材料的界面电导,使得锂离子传输通道更为通畅,利用氮化的钛酸锂提高所述复合钛酸锂材料表面的电子电导,提高所述复合钛酸锂材料中电子的传输速率。

    氟磷酸盐薄膜固体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1430806A

    公开(公告)日:2020-07-17

    申请号:CN202010139100.8

    申请日:2020-03-03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领域,提供了一种氟磷酸盐薄膜固体电解质的制备方法与应用。所述氟磷酸盐薄膜固体电解质的制备方法包括的步骤有:将氟磷酸盐的靶材在惰性气氛或者含氮气氛下与锂源添加剂进行共溅射处理,在基底上生长氟磷酸盐复合固体电解质薄膜。本发明制备的氟磷酸盐复合固态电解质薄膜具有离子电导率高、电子电导率低、电位窗口宽等优点,可以做为全固态薄膜电池的电解质使用。所述氟磷酸盐复合薄膜固体电解质的制备方法工艺简单,应用于全固态电池中能够显著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并极大改善循环性能。

    复合型碳薄膜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0923646A

    公开(公告)日:2020-03-27

    申请号:CN201911189950.2

    申请日:2019-11-28

    Inventor: 韩佳坤 俞兆喆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型碳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复合型碳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有:将碳靶材和能量密度贡献主体元素靶材在真空条件下进行磁控溅射处理,在基体上生长复合型碳薄膜层。本发明复合型碳薄膜的制备方法一方面赋予制备的复合型薄膜的比表面积增大,可以保护活性物质,防止其聚集和破裂;另一方面能稳定碳与活性物质电子传输,又可以减少和阻止电解液与能量密度贡献主体之间的不可逆副反应,减少固体电解质膜(SEI)的产生;另外,形成的碳硅复合型薄膜不仅可以防止电解质的进入和进一步与纳米级氧化物接触,还可以减轻锂化过程氧化物上的应变;其次,其条件易控,有效保证生长的复合型碳薄膜化学性能稳定,效率高。

    保护型结构硅氧复合与薄膜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0797525A

    公开(公告)日:2020-02-14

    申请号:CN201910954404.7

    申请日:2019-10-0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保护型结构硅氧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所述保护型结构硅氧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的步骤有:将硅靶材在惰性气体与氧气的混合气氛下进行溅射处理,在基体上生长硅氧复合薄膜,再在已有硅氧复合薄膜的基板上,将保护层材料靶材在惰性气氛下进行溅射处理。本发明制备的硅氧复合薄膜的硅氧复合薄膜具有界面电阻小的特性,而且可以减少和阻止电解液与硅氧复合之间的不可逆副反应,减少固体电解质膜的产生,保持锂离子嵌入/脱出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所述薄膜保护层结构及制备方法工艺简单,效果显著,既提高了硅氧薄膜的库伦效率和容量发挥,又增加了薄膜在循环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

    一种转移ITO薄膜的方法
    3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6676472A

    公开(公告)日:2017-05-17

    申请号:CN201611166575.6

    申请日:2016-12-1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23C14/0005 C23C14/086 C23C14/35 C23C14/587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转移ITO薄膜的方法,先在铜箔上采用磁控溅射技术沉积一定厚度的ITO薄膜,然后在ITO薄膜的表面喷涂一定厚度的环氧树脂AB胶,同时将喷涂了环氧树脂AB胶的面与PET膜通过辊压方式进行贴合,并在一定温度下加热一定时间使环氧树脂AB胶固化,最后放入硝酸铁刻蚀液去除铜箔,并用去离子水清洗后烘干,得到转移的ITO薄膜。本发明解决了高温沉积ITO薄膜向柔性衬底的转移,有效提高PET柔性衬底ITO薄膜的光电性能,克服已有技术不能直接通过高温沉积在柔性衬底上实现结晶态,或通过改进沉积工艺或薄膜制备方法的途径对柔性衬底ITO薄膜结晶性能的提升也并不明显的技术问题。

    一种锂化物复合型固体电极及其制作的锂离子电池

    公开(公告)号:CN114583101B

    公开(公告)日:2024-09-27

    申请号:CN202210141081.1

    申请日:2022-02-16

    Abstract: 本发明适用于化学电源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锂化物复合型固体电极及其制作的锂离子电池,所述锂化物复合型固体电极由能量密度贡献主体元素与锂化物在特定气氛下经过共沉积,在基体上生长制得,所述能量密度贡献主体元素包括负极能量密度贡献主体元素和正极能量密度贡献主体元素,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锂化物复合型固体电极在充放电过程中可以提高与电解质的相容性,提供锂源进入电解质中,补充副反应消耗掉的锂离子,同时使固体电极中形成多孔通道结构,适应能量密度主体的适度膨胀,加快锂离子的传输,提高电极循环稳定性,保持高的可逆比容量,采用共沉积法生长形成的锂化物复合型固体电极化学性能稳定,效率高,采用该工艺制作的电极组装的锂离子电池能量内阻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安全性好。

    一种富锂锰基前驱体、正极材料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417464B

    公开(公告)日:2024-05-28

    申请号:CN202211178418.2

    申请日:2022-09-26

    Abstract: 本发明适用于化学电源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富锂锰基前驱体、正极材料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将过渡金属盐的水溶液和改性化合物的水溶液混匀后与沉淀剂水溶液反应形成富锂锰基前驱体,通过溶剂热法对前躯体进行预处理,利用预置入的离子来构建颗粒内部的气体排出通道,方便前驱体转化为电极材料过程中的气体排出,同时有利于锂离子和掺杂离子进入颗粒内部,存在在表面的掺杂离子则在后续烧结过程中形核生长,提高烧结后产物的密实度,提高电极压实密度,进而提高电极循环过程的结构稳定性。本发明的富锂正极材料比容量高、压实密度高大,在循环过程中结构稳定。采用该正极材料制作的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高,电压衰减小,安全性好。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