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构造
    31.
    发明公开
    车身构造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8545163A

    公开(公告)日:2024-08-27

    申请号:CN202410150755.3

    申请日:2024-02-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使由偏置碰撞引起的碰撞载荷更加有效地分散的车身构造。设有:一对侧车架(1),其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具有筒形状;横梁(6),其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并连结各侧车架(1);以及副车架(3),其位于侧车架(1)的下方,借助设定于各侧车架(1)的固定点而固定于侧车架(1),横梁(6)固定于侧车架(1)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以与副车架(3)固定于侧车架(1)的部位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方式配置。

    车辆前部结构
    32.
    发明公开
    车辆前部结构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8457737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310085307.5

    申请日:2023-02-0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前部结构,能够防止刚性集中在前框的接合部位而形成变形点,以提升整体结构刚性,从而提高车体刚性。车辆前部结构包括:前围板;地板面板,连接前围板;地板通道,设置在地板面板的中央,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侧梁,设置在地板面板的两侧,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前框,设置在侧梁与地板通道之间,且以沿着前围板的车内侧往上立起的方式延伸;内侧横梁,从前框往地板通道延伸;以及外侧横梁,从前框往侧梁延伸,其中外侧横梁在上下侧形成有上方截面部与下方截面部,内侧横梁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与外侧横梁的上方截面部与下方截面部错开,且内侧横梁的一部分与上方截面部或下方截面部在车宽方向上并排而相互对应。

    车身前部结构
    3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2441125B

    公开(公告)日:2022-09-27

    申请号:CN202010908619.8

    申请日:2020-09-02

    Abstract: 车身前部结构。在一种包括仪表盘面板(10)、附接至所述仪表盘面板的前侧的减震器壳体(18)、以及附接至所述仪表盘面板的部件安装部分加强板(24)的车身前部结构中,仪表盘面板加强板(40、48、50)在所述仪表盘面板的用于车身结构构件的附接部分与所述仪表盘面板的用于所述部件安装部分加强板的附接部分之间延伸,并附接至所述仪表盘面板。所述仪表盘面板加强板在不附接至所述车身结构构件的情况下邻近于所述仪表盘面板的用于所述车身结构构件的所述附接部分或与其重叠,并且具有附接至或邻近于所述部件安装部分加强板的部分(40B)。

    电池支承构造
    3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204197B

    公开(公告)日:2022-08-09

    申请号:CN201810325114.1

    申请日:2018-04-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在谋求节省空间及轻型化的同时稳定地支承/保持电池的电池支承构造。电池支承构造(A)用于对载置于电池承载部(21)并配置在前侧车架(3)的上方且减震器壳体(11)的车宽方向(T1)内侧的侧方的电池进行支承,该电池支承构造具备对电池承载部(21)进行悬挂支承的作为第一支承部件(22)的悬挂支承部(22),悬挂支承部(22)构成为:具备在沿上下方向(T3)的轴线方向上延伸的一壁部(22a)和另一壁部(22b)而形成为大致L字形,将上端部固定在减震器壳体(11)的上端侧的减震器基座(12)附近,并在下端部固定电池承载部(21),从而对电池承载部(21)进行支承。

    车身前部结构
    3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715476B

    公开(公告)日:2022-01-04

    申请号:CN201780054702.X

    申请日:2017-07-10

    Abstract: 一种车身前部结构(10),具备架设于副车架的后部(37b)及底板边梁(31)的连接撑条(20)。连接撑条(20)的第二连结部(64)朝向下方向旋转自如地连结于底板边梁(31)。连接撑条(20)具有凸起部(65、66)。凸起部(65、66)配置于第一连结部(61)与第二连结部(64)之间。凸起部(65、66)朝向连接撑条(20)的外侧鼓出,并且,朝向上下方向延伸。

    车身前部构造
    3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131575B

    公开(公告)日:2021-01-26

    申请号:CN201810603457.X

    申请日:2018-06-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促进车辆的小型化的同时,将从车辆前方输入的碰撞载荷传递到轮胎的车身前部构造。该车身前部构造具有: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前侧车架(12、12)、在左右一对前侧车架(12、12)的车宽方向外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上构件(14、14)以及位于各上构件(14)的车辆前方且车辆前方端部(16b)与各前侧车架(12)连结的左右一对下构件(16、16),各下构件(16)由管部件构成,各下构件(16)的车辆前方端部(16b)在上下方向呈直线状延伸。

    车身前部结构
    3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415094B

    公开(公告)日:2020-11-13

    申请号:CN201780038150.3

    申请日:2017-06-22

    Abstract: 提供能够在小重叠碰撞时将碰撞载荷尽早传递到前侧车架的车身前部结构。车身前部结构具备:左右一对前侧车架(11、11),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和前隔板(20),其与前侧车架(11)的前端部(11a)连结。前隔板(20)具有:上下一对横部件(30、30),其沿着左右方向延伸;和左右一对纵部件(40、40),其以将横部件(30,3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彼此连接的方式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在纵部件(40)的下端部设置有向车辆前方延伸的前方延伸部(46)。在前方延伸部(46)固定有第1载荷传递部件(70),其位于比前侧车架(11)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

    车辆的下部结构
    3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920757A

    公开(公告)日:2020-03-27

    申请号:CN201910811374.4

    申请日:2019-08-29

    Abstract: 提供能够在避免前部侧方框架的截面的大型化的同时利用前部侧方框架部分来可靠地承接来自前方的冲击载荷的车辆的下部结构。车辆的下部结构具备前部侧方框架(10)、车身强度构件、地板(12)及电源单元。前部侧方框架(10)的至少后部区域(10r)形成为向上方开口的截面形状。电源单元配置于地板(12)的下方。地板(12)具备:一对加强板部(12A),它们与各前部侧方框架(10)的后部区域(10r)接合,且覆盖后部区域(10r)的上方;以及地板主体部(12B),其构成加强板部(12A)以外的部分。加强板部(12A)形成为比地板主体部(12B)高强度。

    车身前部构造
    3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131575A

    公开(公告)日:2019-01-04

    申请号:CN201810603457.X

    申请日:2018-06-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促进车辆的小型化的同时,将从车辆前方输入的碰撞载荷传递到轮胎的车身前部构造。该车身前部构造具有: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前侧车架(12、12)、在左右一对前侧车架(12、12)的车宽方向外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上构件(14、14)以及位于各上构件(14)的车辆前方且车辆前方端部(16b)与各前侧车架(12)连结的左右一对下构件(16、16),各下构件(16)由管部件构成,各下构件(16)的车辆前方端部(16b)在上下方向呈直线状延伸。

    车身前部结构
    4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6005018A

    公开(公告)日:2016-10-12

    申请号:CN201610131399.6

    申请日:2016-03-0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52 B62D27/023 B62D21/15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不仅便宜而轻巧,而且具有较好冲击吸收性能的车身前部结构。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中,第1负载传递部件(40)接合于前侧车架(30)的前端部且接合于前侧车架的车宽方向外表面侧,在俯视情况下呈从前方向后方宽度变窄的大致三角形。第1负载传递部件(40)具有向前侧车架(30)开口的呈大致U字形的部位。沿着该呈大致U字形的部位的底部(41),接合有竖板状的第2负载传递部件(50)。由第1负载传递部件(40)的底部(41)和第2负载传递部件(50),形成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截面呈封闭状的封闭截面结构。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