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615026A
公开(公告)日:2021-04-06
申请号:CN202011041510.5
申请日:2020-09-2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8/04082 , H01M8/04089 , B60L50/72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燃料电池车辆。燃料电池车辆(10)具备:燃料电池堆(12);氢气供给管(52),其向燃料电池堆(12)供给氢气;喷射器(64),其设置于氢气供给管(52)的中途位置,向燃料电池堆(12)喷出氢气。在比喷射器(64)靠上游侧的氢气供给管(52)设置能够流通氢气的缓冲部(70)。缓冲部(70)具有从氢气供给管(52)分支的分支管(78)、与分支管(78)连结来流通氢气的缓冲罐(80)。
-
公开(公告)号:CN111613812A
公开(公告)日:2020-09-01
申请号:CN202010105830.6
申请日:2020-02-2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吉富亮一
IPC: H01M8/04082 , H01M8/04089 , H01M8/04119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燃料电池系统以及气液分离器。燃料电池系统(10)具备用于将从喷射器(68)喷射的燃料气体引导至燃料电池堆(12)的导入配管(64)和对从燃料电池堆(12)排出的燃料排气进行气液分离的气液分离器(16)。气液分离器(16)直接连结于导入配管(64)的下侧。在气液分离器(16)与导入配管(64)的连结部分形成将气液分离器(16)内与导入配管(64)内的流路(64a)彼此连通的连通路(104)。
-
公开(公告)号:CN106945494B
公开(公告)日:2019-07-09
申请号:CN201610891789.3
申请日:2016-10-12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K5/12 , B60K1/00 , B60K5/1241 , B60Y2306/01 , B62D21/11 , B62D21/15 , B62D21/15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结构。该车身前部结构具有由带状的金属板构成的连接部件(10),所述连接部件具有:板状的底部(11);第一折弯部(12),其使所述底部(11)的周缘折弯而形成;和周壁部(13),其通过所述第一折弯部与所述底部连接,并且形成为连续的环状,所述连接部件的底部在长度方向上向上方或下方形成为V字状。
-
公开(公告)号:CN105960730A
公开(公告)日:2016-09-21
申请号:CN201580006589.9
申请日:2015-01-2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8/2485 , H01M8/04007 , B60K1/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2485 , B60K1/04 , B60K8/00 , B60K2001/005 , B60K2001/0483 , B60L11/18 , B60L11/1883 , B60L11/1892 , B60L11/1898 , B60L2240/36 , H01M8/04007 , H01M8/04074 , H01M8/04201 , H01M8/2457 , H01M8/2483 , H01M8/2484 , H01M2250/20 , Y02T90/32 , Y02T90/34
Abstract: 在构成燃料电池堆(10)的第二端板(24b)上设有冷却介质供给岐管构件(72a)及冷却介质排出岐管构件(72b)。在第二端板(24b)上设有将燃料电池堆(10)固定于车架(18R)且覆盖冷却介质排出岐管构件(72b)的装配构件(80)。
-
公开(公告)号:CN101752589B
公开(公告)日:2014-12-17
申请号:CN200910221744.5
申请日:2009-11-1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2475 , H01M2008/1095 , H01M2250/20 , Y02T90/32
Abstract: 本发明能够谋求壳体的薄壁化,同时能够可靠保持层叠体的载重并很好地抑制其变形。这种燃料电池组(10)具备收容多个燃料电池单元(12)的壳体(14)。在构成壳体(14)的侧部板(18d)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一体成形与承载部(60)抵接来承担多个燃料电池单元(12)载重的凸部(64)。在侧部板(18d)上跨着作为凸部(64)的背面形状的凹部(64a)设置独立的多个加强板(66)。各加强板(66)利用由点焊形成的焊点(68)固定在侧部板(18d)上。
-
公开(公告)号:CN101271984A
公开(公告)日:2008-09-24
申请号:CN200810087357.2
申请日:2008-03-2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8/2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2475 , H01M8/24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燃料电池组,其外壳(22)具备连接端面板(20a、20b)和侧板(64a~64d)的铰链机构(68)。发电面范围(78)由距离L1和距离L2来确定。构成铰链机构(68)的第一铰链部(70c)及第二铰链部(72a)在交替配置的状态下被收容在距离L1内,并且连接销(76a)的轴向尺寸适宜设定在距离L1以下。第一铰链部(70a)及第二铰链部(74a)在交替配置的状态下被收容在距离L2内,并且连接销(76b)的轴向尺寸适宜设定在距离L2以下。
-
公开(公告)号:CN101207220A
公开(公告)日:2008-06-25
申请号:CN200710196107.8
申请日:2007-11-2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2475 , H01M8/24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燃料电池组,其能够良好且经济地设置连结销插入用的多个筒状插入部,而且可容易地采用各种接合方式。燃料电池组(10)具备在水平方向(箭头A方向)上层叠有多个电池单元(12)的层叠体(14),所述层叠体(14)由包含将端板(20a、20b)作为端板的壳体(24)一体保持。壳体(24)具备配置于层叠体(14)的侧部的多个侧板(60a~60d),端板(20a、20b)和所述侧板(60a~60d)通过连结销(64a、64b)连结。在侧板(60b)上为了插入连结销(64b),而单独固定分体结构的多个第二连结部(72a)。
-
公开(公告)号:CN112838244B
公开(公告)日:2024-06-11
申请号:CN202011305011.2
申请日:2020-11-2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吉富亮一
IPC: H01M8/04119 , H01M8/2483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燃料电池系统。燃料电池系统(10)的气液分离器(82)包括:第一流路形成部(106),其形成使氧化剂排气在水平方向流通的第一流路(104);以及第二流路形成部(110),其形成与第一流路(104)连通的第二流路(108)。在第一流路形成部(106)形成有将氧化剂排气导入第一流路(104)的入口(111),在第二流路形成部(110)形成有将在第二流路(108)流通的氧化剂排气导出的出口(128)。第二流路(108)包括将从第一流路(104)引导的氧化剂排气向上方引导的弯曲流路(108a)。
-
公开(公告)号:CN113410503A
公开(公告)日:2021-09-17
申请号:CN202110284354.3
申请日:2021-03-1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8/2484 , H01M8/2465 , H01M8/248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燃料电池系统。燃料电池系统(10)的辅助设备壳体(26)的外部的反应气体流路部件(124)与壳体贯通孔(120)连接。在辅助设备壳体(26)与反应气体流路部件(124)之间,在壳体贯通孔(120)的径向排列设置包围壳体贯通孔(120)的多个流路密封构件(138)。反应气体流路部件(124)的相向面(124a)面对辅助设备壳体(26)的壳体贯通孔(120)的周缘部(26b)。流路密封构件(138)具有与相向面(124a)抵接的内侧密封构件(138a)以及其径向外侧的外侧密封构件(138b)。在内侧密封构件(138a)与外侧密封构件(138b)之间,设置与辅助设备壳体(26)的内部空间(26a)连通的连结流路(144)。
-
公开(公告)号:CN112838244A
公开(公告)日:2021-05-25
申请号:CN202011305011.2
申请日:2020-11-2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吉富亮一
IPC: H01M8/04119 , H01M8/2483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燃料电池系统。燃料电池系统(10)的气液分离器(82)包括:第一流路形成部(106),其形成使氧化剂排气在水平方向流通的第一流路(104);以及第二流路形成部(110),其形成与第一流路(104)连通的第二流路(108)。在第一流路形成部(106)形成有将氧化剂排气导入第一流路(104)的入口(111),在第二流路形成部(110)形成有将在第二流路(108)流通的氧化剂排气导出的出口(128)。第二流路(108)包括将从第一流路(104)引导的氧化剂排气向上方引导的弯曲流路(108a)。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