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城市抗震韧性评价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5526542A

    公开(公告)日:2022-12-27

    申请号:CN202211357386.2

    申请日:2022-11-01

    Abstract: 一种城市抗震韧性评价方法及系统,为了解决现有抗震韧性评价侧重于工程系统抗震韧性评价,评价结果只反映建筑和生命线基础设施的抗震韧性,不能反映城市系统抗震韧性的全貌,导致评价结果偏向性较大,抗震韧性评价准确率不高的问题,建立城市抗震韧性指标体系,包括多个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工程系统、非工程系统、次生灾害风险系统;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工程系统中各二级指标的权重,根据权重得到各二级指标的抗震韧性;对抗震韧性和权重进行加权求和,得到工程系统的抗震韧性;利用工程系统的抗震韧性、非工程系统对工程系统抗震韧性的调整系数、次生灾害风险系统对工程系统抗震韧性的调整系数计算城市的抗震韧性。

    基于生成式对抗神经网络的地震动记录滤波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310488A

    公开(公告)日:2022-11-08

    申请号:CN202210981249.X

    申请日:2022-08-16

    Abstract: 基于生成式对抗神经网络的地震动记录滤波方法,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目前地震动信号滤波方法没有确定滤波参数的统一方法以及不能做到干净信号和噪声信号的完全分离的技术问题。滤波方法:一、收集高信噪比地震动和噪声地震动,建立地震动数据集;二、建立包含生成器和鉴别器的滤波处理网络,生成器采用了U‑Net结构;三、对滤波处理网络进行训练,使用Adam自适应优化算法进行对抗学习;四、对含噪信号进行除噪,得到干净信号。与传统的滤波方法比较,本发明基于生成式对抗神经网络的地震动记录滤波方法建立了统一的降噪模型,使用更加便捷,适用性更好,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真实信号特征。

    主余震作用下RC框架结构抗震评估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906103B

    公开(公告)日:2021-10-15

    申请号:CN202110069550.9

    申请日:2021-01-19

    Abstract: 主余震作用下RC框架结构抗震评估方法,本发明涉及一种RC框架结构的抗震评估方法,它要解决现有提出的抗震评估方法均是基于单次地震,无法考虑余震作用的问题。抗震评估方法:一、挑选主余震地震动记录;二、建立IMK模型的能量平衡公式,推导能量系数公式;三、调整IMK模型的动力特性,根据步骤一中的主余震地震动记录和步骤二中能量系数计算公式,求解主余震作用下IMK模型的能量系数γ,拟合得到能量系数模型;步骤四、根据能量系数模型计算能量需求谱,计算RC框架结构基于能量的能力谱,确定能力谱和能量需求谱的交点,获得地震响应。本发明与非线性动力分析法的结果吻合程度较高,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一种砌块填充墙与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柔性连接构造及其构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700447B

    公开(公告)日:2021-10-15

    申请号:CN201911017910.X

    申请日:2019-10-24

    Abstract: 一种砌块填充墙与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柔性连接构造及其构造方法,本发明属于结构工程抗震领域,它为了解决与混凝土框架之间柔性连接构造的填充墙平面外承载力不足的问题。本发明砌块填充墙与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柔性连接构造包括背板、两块侧翼板和多个锚固钢筋,该柔性连接构造设置在砌块填充墙与混凝土框架之间,在背板的一侧板面上设置有多个锚固钢筋,锚固钢筋浇筑在混凝土框架内,在背板的另一侧板面的左右两侧板边各设置有一块侧翼板形成槽口,砌块填充墙的砌块位于槽口内。本发明加强了混凝土框架与砌块填充墙之间的连接,使砌块填充墙在地震作用下不易与混凝土框架脱离,显著提升砌块填充墙的平面外承载力,保证砌块填充墙的稳定性。

    面向多灾害韧性评价的RC框架结构经济损失快速评估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011066A

    公开(公告)日:2021-06-22

    申请号:CN202110295576.5

    申请日:2021-03-19

    Abstract: 面向多灾害韧性评价的RC框架结构经济损失快速评估方法,它为了解决现有缺乏RC框架结构在地震‑海啸多灾害作用下经济损失的快速评估方法。经济损失评估方法:一、建立多层RC框架结构的有限元模型;二、对RC框架结构进行动力时程分析;三、对RC框架结构进行海啸力作用下的Pushover分析;四、分析RC框架结构在地震‑海啸作用下的倒塌易损性曲线和RC框架结构的工程需求参数;五、建立RC框架结构建筑的性能模型;六、确定结构潜在倒塌模式,计算海啸强度换算系数;七、对地震‑海啸作用下的结构进行经济损失评估。本发明利用动力时程分析模拟地震动作用、非线性静力推覆模拟海啸作用,从而对结构经济损失评估。

    一种多功能移动试验装置
    3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537172A

    公开(公告)日:2020-08-14

    申请号:CN202010334916.6

    申请日:2020-04-24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多功能移动试验装置,属于机械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柱和剪力墙等构件的抗震试验以及梁的弯曲试验中试件运输及加载困难的问题。它包括移动夹板、升降板、剪刀撑液压机构、底盘、角部千斤顶、移动机构、中部千斤顶、油箱、液压控制装置、电瓶和信号控制装置,所述底盘下部设置有移动机构,所述底盘上部通过剪刀撑液压机构与升降板相连,所述升降板四角分别设置有角部千斤顶,所述升降板中心与中部千斤顶相连,所述升降板上部设置有轨道,所述移动夹板数量为两个,两个移动夹板均安装在轨道内,所述移动夹板用于固定试件。它主要用于柱和剪力墙等构件的抗震试验以及梁的弯曲试验。

    一种高耗能拉压及转动可恢复阻尼器

    公开(公告)号:CN111350290A

    公开(公告)日:2020-06-30

    申请号:CN201811581904.2

    申请日:2018-12-24

    Abstract: 一种高耗能拉压及转动可恢复阻尼器,属于抗震耗能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可恢复性阻尼器存在的结构复杂、耗能形式单一的问题。第一推拉件的两个侧壁之间通过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的三个高强度螺栓固接,第二推拉件上并排开设有两个第一长孔和位于两个第一长孔之间的第二长孔,第二推拉件位于第一推拉件的两个侧壁之间,且三个高强度螺栓一一对应穿设在第二长孔和两个第一长孔内,第二长孔上沿竖直方向的高度小于第一长孔上沿竖直方向的高度,初始状态下,四个所述第一限位夹具和两个所述第二限位夹具呈矩形分布,且每个第二限位夹具与其相邻的两个第一限位夹具之间均通过形状记忆合金丝连接。

    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天花板震害的识别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275677A

    公开(公告)日:2020-06-12

    申请号:CN202010053214.0

    申请日:2020-01-17

    Abstract: 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天花板震害的识别方法,本发明属于计算机视觉领域,它为了解决现有专业人员现场进行震害破坏程度勘察的效率比较低的问题。识别方法:一、对天花板震害图片进行归一化处理;二、对目标样本进行旋转和镜像处理;三、加载预训练的AlexNet模型,修改模型的最后一个全连接层,采用交叉熵损失函数和Adam自适应优化函数进行反向传播,得到初训练Alex Net模型;四、继续训练模型,调整神经网络的学习率、batchsize等;五、利用训练后的AlexNet模型对测试样本进行评估。本发明只需借助一定的硬件模块并结合训练好的模型就能准确并快速的对震后建筑的使用功能进行及时的评估,模型准确率高。

    一种抗剪栓钉
    3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6969975B

    公开(公告)日:2019-11-15

    申请号:CN201710193110.8

    申请日:2017-03-28

    Abstract: 一种抗剪栓钉,本发明涉及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中的栓钉,它要解决现有栓钉在往复荷载作用下抗剪承载能力较低的问题。该抗剪栓钉包括栓钉杆与栓帽,在栓钉杆的顶部设置有栓帽,栓钉杆的上部杆身的钉杆直径为d,栓钉杆的下部杆身呈喇叭锥形,栓钉杆的下部杆身的高度为5d,栓钉杆的杆底直径为2~2.5d,在栓钉杆的杆底还设有圆柱底段。本发明对现有栓钉的形状进行改进,降低栓钉自身的最大应力,提高栓钉在往复荷载作用下屈服极限的抗剪承载能力,同时降低焊接接头热影响区的应力,优化栓钉杆的形状,将塑性应变转移到4倍直径范围以外延性较高的栓钉本身,避免焊接接头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超低周疲劳。

    一种放大位移型拉压可恢复阻尼器

    公开(公告)号:CN110318480A

    公开(公告)日:2019-10-11

    申请号:CN201910700525.9

    申请日:2019-07-31

    Abstract: 一种放大位移型拉压可恢复阻尼器,属于建筑抗震耗能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拉压可恢复阻尼器在拉伸过程中形状记忆合金丝伸长量较小,导致阻尼器滞回耗能性差的问题,以及阻尼器耗能小,导致主体结构损伤较大的问题。第一推拉杆与第二推拉杆沿其长度方向往复滑动连接,第二推拉杆的两端部均加工有两个卡槽,四个复位条形块两两对称设置在第一推拉杆的两侧臂之间,且每个复位条形块均与所述两侧臂转动连接,挡块的两端部分别与第一推拉杆的两侧臂固接,挡块位于其相临的复位条形块的转动中心与卡槽之间,沿第一推拉杆长度方向上每两个对称设置的复位条形块的上部之间均通过形状记忆合金丝连接。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