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242622B
公开(公告)日:2014-05-28
申请号:CN201110168481.3
申请日:2011-06-14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IPC: E21B43/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双梯形缝筛管的自适应调整防砂筛管,属于石油井下钻采工具领域。所发明的防砂筛管由双梯形缝筛管、保护罩、滤芯、固定环和锁紧螺钉组成。井下施工作业时,要求基于双梯形缝筛管的自适应调整防砂筛管对准油层部位,该种防砂筛管有滤芯和双梯形缝筛管两层当砂结构,滤芯和双梯形缝筛管既能阻挡地层砂进入筛管内,又能使原油顺利流入筛管,保证原油开采过程顺利进行,滤芯和保护罩安装在双梯形缝筛管上,可在双梯形缝筛管上作自由转动与所设定长度范围内的轴向移动,滤芯和保护罩可根据地层出砂与防砂状态的变化自适应调整位置,可有效地防止被防砂粒的板结,使渗油通道长期保持畅通。
-
公开(公告)号:CN103632410A
公开(公告)日:2014-03-12
申请号:CN201310699027.X
申请日:2013-12-18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IPC: G07C3/00 , G11B33/14 , E21B33/06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深水防喷器系统的黑匣子,黑匣子包括内舱、外舱和鼠笼型固定支架;内舱包括内舱壳体、内舱法兰平盖、主固态硬盘和备份固态硬盘;外舱为分体式结构包括固定外舱壳体、移动外舱壳体、外舱法兰平盖、固定外舱隔热层和移动外舱隔热层;鼠笼型固定支架包括支撑梁和圆形顶盖;支撑梁沿圆形顶盖的圆周均匀分布;支撑梁的顶端与圆形顶盖通过螺栓相连,支撑梁的底端焊接在固定外舱壳体的法兰上;圆形顶盖与移动外舱壳体通过弹簧和尼龙绳相连。本发明黑匣子内的电子元器件数量少,发热量低;可保证黑匣子内的固态硬盘在深水防喷器系统正常工作时顺利散热,在深水防喷器系统发生事故且平台倾覆时,可先经受高温再经受高压作用而不损坏。
-
公开(公告)号:CN102242363B
公开(公告)日:2013-02-13
申请号:CN201110159252.5
申请日:2011-06-0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割缝筛管的缝表面材料改性方法,属于机械加工领域。该方法加工时,工具电极和割缝筛管分别与可控等离子电源的正、负极相连,在工具电极与割缝筛管间产生高频、高温等离子束,高频、高温等离子束在切割筛管缝的同时热裂分解缝中的油包水乳化液,使油包水乳化液分解出碳元素,碳元素被等离子切割时产生的瞬时微观热爆炸力高速抛向缝加工处的熔融表面,碳元素渗入缝表面形成渗碳作用,由高频、高温等离子束产生的瞬时高温作用与油包水乳化液的快速冷却作用实现对缝表面的淬火处理,由渗碳与淬火作用实现对缝表面材料的改性。本发明加工处理后的筛管缝表面与筛管的基体相比,耐磨性提高3-4倍,耐蚀性提高1-2倍,且其设备简单、成本低。
-
公开(公告)号:CN102410271A
公开(公告)日:2012-04-11
申请号:CN201110371612.8
申请日:2011-11-14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IPC: F15B13/02 , E21B33/064
Abstract: 一种深水防喷器控制阀,属于深水石油钻探设备领域。它包括导向控制阀和电磁控制阀两部分,电磁控制阀安装在导向控制阀内部。电磁控制阀由电缆插头(1)、上阀座(2)、螺栓(3)、压盖(4)、电磁阀阀体(5)、导向阀阀体(6)、密封圈(7)、电磁阀阀体(8)、隔离环(9)、压缩弹簧(10)、导磁环(11)、电磁线圈(12)、铁芯(13)、电磁线圈槽(14)、下阀座(15)、过滤栅(16)、紧固螺母(17)、丝堵(18)和线头插针(19)组成。本发明的优点是结构紧凑,电磁控制阀阀体不直接受深水压力的作用,其工作可靠、寿命长,密封可靠,电磁控制阀的铁芯和阀芯设计成一体,可大大提高控制回路的响应速度。
-
公开(公告)号:CN102242363A
公开(公告)日:2011-11-16
申请号:CN201110159252.5
申请日:2011-06-0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割缝筛管的缝表面材料改性方法,属于机械加工领域。该方法加工时,工具电极和割缝筛管分别与可控等离子电源的正、负极相连,在工具电极与割缝筛管间产生高频、高温等离子束,高频、高温等离子束在切割筛管缝的同时热裂分解缝中的油包水乳化液,使油包水乳化液分解出碳元素,碳元素被等离子切割时产生的瞬时微观热爆炸力高速抛向缝加工处的熔融表面,碳元素渗入缝表面形成渗碳作用,由高频、高温等离子束产生的瞬时高温作用与油包水乳化液的快速冷却作用实现对缝表面的淬火处理,由渗碳与淬火作用实现对缝表面材料的改性。本发明加工处理后的筛管缝表面与筛管的基体相比,耐磨性提高3-4倍,耐蚀性提高1-2倍,且其设备简单、成本低。
-
公开(公告)号:CN102168547A
公开(公告)日:2011-08-31
申请号:CN201110073169.6
申请日:2011-03-15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深水钻探设备及故障分析领域,涉及一种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深水防喷器组故障诊断系统。该诊断系统独立于深水防喷器组控制系统,通过冗余以太网与防喷器组控制系统进行通讯。该系统实时在线采集中央控制单元、司钻控制台和队长控制台发出的指令信息,基于可编程控制器的电控系统的状态信息,和深水防喷器组的所有反馈信息。诊断系统收集的信息,在经大量离线训练的小波神经网络中进行分析,将可能的故障信息及发生该故障的概率显示在工控机屏幕上供司钻参考。
-
公开(公告)号:CN101585102A
公开(公告)日:2009-11-25
申请号:CN200910016759.8
申请日:2009-07-08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IPC: B23H1/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火花端面铣削工具电极,属于机械加工领域。它包括放电电极(1)、支撑盘(2)、放电电极压紧垫片(3)、放电电极压紧螺母(4)、工具电极轴(5)、工具电极轴压紧垫片(6)和工具电极轴压紧螺母(7)。加工时,电火花端面铣削工具电极被安装在机床的主轴头上,并在主轴头的带动下做旋转运动和Z方向的移动,电火花端面铣削工具电极和工件分别与脉冲电源的负、正极相连,冲注工作液于工具电极和工件间,在电火花端面铣削工具电极的放电电极端面与工件间产生火花放电,由放电时产生的瞬时高温、高压作用进行电火花铣削加工。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加工效率和精度高、成本低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0513036C
公开(公告)日:2009-07-15
申请号:CN200710114921.0
申请日:2007-11-19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非导电材料电火花刨削电极头,属于机械加工领域。它包括负工具电极(2),负工具电极导向板(3)、驱动轮(4)、直流伺服电机(12)及其轴(5),绝缘隔板(6),正工具电极上导向板(7)、下导向板(10)、驱动轮(9)、直流伺服电机(13)及其轴(8),工具电极(11)。加工时,正、负工具电极分别与脉冲电源的正、负极相连,并在各自驱动轮的旋转摩擦作用下向非导电工件表面进给,正、负工具电极的下端部间在非导电工件表面上产生火花放电,形成放电通道,由放电通道流经非导电材料表面时产生的高温、高压作用进行电火花刨削加工,具有结构简单和加工非导电难加工材料时的效率高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1176934A
公开(公告)日:2008-05-14
申请号:CN200710114920.6
申请日:2007-11-19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非导电材料电火花刨削方法,属于机械加工领域。电火花铣削加工用的正、负工具电极分别与脉冲电源的正、负极相连,并可在主轴的带动下做Z方向的运动;加工时,正、负工具电极的端部间在非导电材料表面上产生火花放电,形成放电通道,由该放电通道流经非导电材料表面时产生的高温、高压作用来蚀除加工非导电材料;水基乳化液被冲注于放电间隙间中,用于压缩放电通道、排除电蚀产物、冷却工具电极;由工作台带动工件做X和Y方向的运动,主轴头带动工具电极做Z方向的运动,从而实现对非导电材料工件的电火花铣削。本发明的非导电材料电火花铣削方法具有加工效率高、表面质量高、对环境无污染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9919124A
公开(公告)日:2025-05-02
申请号:CN202510397528.5
申请日:2025-04-01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IPC: G06Q10/20 , G06Q10/0635 , G06Q10/10 , G06F18/20 , G06Q50/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海洋工程技术领域,提出一种韧性驱动的水下生产系统视情维修决策优化方法及系统,包含工作安全分析,维修操作风险评估,风险已知条件下的维修流程初次优化和韧性驱动的维修流程二次优化;本发明从维护操作风险及系统稳定性的视角出发,实施了二次优化决策。首次优化旨在最小化整体维修流程的预期时间和预期风险。基于多目标优化的成果,第二次优化则以最大化系统韧性为终极目标,从而确定了水下生产系统维修的最佳时间和最低风险,并确立了系统中多个组件的维修顺序。通过合理安排维修流程中各步骤的时间,能够有效降低维修操作的风险,并增强水下生产系统的恢复能力,进而提升系统的整体稳定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