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核电厂电解制氢综合利用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4574875A

    公开(公告)日:2022-06-03

    申请号:CN202210204464.9

    申请日:2022-03-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核电厂电解制氢综合利用系统,涉及制氢乏热利用技术领域,包括:电解水制氢系统和乏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水制氢系统需要的电力由核岛/锅炉经过第一压缩机处理提供,所述乏热回收系统包括:冷却水泵、第二压缩机、蒸发器和节流装置,所述电解水制氢系统在制氢过程中,在闭式循环冷却水中对电解水制氢系统进行冷却,以维持电解水制氢系统的工作温度。本发明通过核电厂电解制氢综合利用系统,将电解水产生的低品位乏热转换成较高品位的热量,可作为低温多效蒸馏装置的热源进行海水淡化,给水加热,从而提高社会整体的能源利用率与经济性,减少热污染,同时降低了热源成本。

    一种碱金属反应堆电源
    3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865606A

    公开(公告)日:2021-05-28

    申请号:CN202011422901.1

    申请日:2020-12-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碱金属反应堆电源,反应堆容器(1)底部设置有液态碱金属(2),所述液态碱金属(2)在燃料棒表面吸液芯(5)表面吸收反应堆产生的热量后汽化,进入燃料棒(3)之间的空隙,并向上流动到高压蒸汽腔(6),随后进入碱金属热电转换器(7);高压的碱金属蒸汽直接通过所述碱金属热电转换器(7)进行发电;所述低压蒸汽腔(8)内安装有冷凝器(9),并将高压碱金属蒸汽冷凝为液态,所述液态碱金属(2)汇集到反应堆容器底部,所述液态碱金属(2)通过堆芯底部吸液芯(4)泵送至所述燃料棒(3)表面。本发明利用碱金属相变传热,采用吸液芯提供液态碱金属循环动力,结构简单,布置灵活、发电效率高。

    一种湿式乏燃料贮存系统
    3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377737B

    公开(公告)日:2015-12-02

    申请号:CN201210127017.4

    申请日:2012-04-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核电站乏燃料贮存领域,涉及一种湿式乏燃料贮存系统。采用非能动方式,解决实现乏燃料长期贮存。乏燃料贮存格架放置在乏燃料贮存池的底部,乏燃料贮存池盛有冷却液,装载乏燃料组件的密封容器放置在乏燃料贮存格架上,空冷塔设置在乏燃料贮存池上部,热管式冷却装置的一端设在空冷塔内,热管式冷却装置的另一端浸入乏燃料贮存池的冷却液中。本发明利用乏燃料产生的衰变热驱动分离式冷却装置,无需外界驱动力,实现了乏燃料贮存池内的冷却液自然循环,采用非能动方式实现乏燃料长期贮存,并且本系统具有运行可靠的优点。

    一种湿式乏燃料贮存系统
    3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377737A

    公开(公告)日:2013-10-30

    申请号:CN201210127017.4

    申请日:2012-04-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核电站乏燃料贮存领域,涉及一种湿式乏燃料贮存系统。采用非能动方式,解决实现乏燃料长期贮存。乏燃料贮存格架放置在乏燃料贮存池的底部,乏燃料贮存池盛有冷却液,装载乏燃料组件的密封容器放置在乏燃料贮存格架上,空冷塔设置在乏燃料贮存池上部,热管式冷却装置的一端设在空冷塔内,热管式冷却装置的另一端浸入乏燃料贮存池的冷却液中。本发明利用乏燃料产生的衰变热驱动分离式冷却装置,无需外界驱动力,实现了乏燃料贮存池内的冷却液自然循环,采用非能动方式实现乏燃料长期贮存,并且本系统具有运行可靠的优点。

    大型压水堆核电站事故后堆芯完全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3377733A

    公开(公告)日:2013-10-30

    申请号:CN201210127368.5

    申请日:2012-04-2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大型压水堆核电站事故后堆芯完全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在屏蔽厂房的顶部空气流道上设置烟囱,烟囱的周围设置安全壳冷却水箱,安全壳冷却水管设置在安全壳冷却水箱内;在屏蔽厂房内、安全壳的顶部上方设置冷却水分配盘。在安全壳的竖直段内壁上布置有网状沟槽;在安全壳的竖直段和/或穹顶的内壁和/或外壁上固定有若干排肋片;在安全壳的竖直段和/或穹顶的内壁上固定有若干排换热风扇。在屏蔽厂房的侧壁上部开设贯通的空气入口。在屏蔽厂房内侧、安全壳外侧设置空气导流板。本发明强化了钢制安全壳的传热能力,增加了钢制安全壳空气冷却能力。同时将钢制安全壳与屏蔽厂房之间的空气流道改为流线型设计,减小了空气阻力。

    一种核电站事故后Ⅲ型堆外熔融物滞留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3377723A

    公开(公告)日:2013-10-30

    申请号:CN201210127013.6

    申请日:2012-04-2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核电站事故后Ⅲ型堆外熔融物滞留装置,包括内墙、固定于内墙内侧的底部开口的蒸汽通道壁、置于蒸汽通道壁之内的压力容器,压力容器与蒸汽通道壁之间形成蒸汽上升通道,还包括围于内墙之外的外墙、以及固定于内墙底部的堆芯熔融物滞留装置;内墙与外墙之间形成冷却剂下降通道,内墙与堆芯熔融物滞留装置之间设有冷却剂通道,堆芯熔融物滞留装置底部与底板之间形成冷却通道;堆芯熔融物滞留装置上设有堆芯熔融物滞留凹槽,堆芯熔融物滞留装置下表面为拱形;堆芯熔融物滞留装置由无机非金属耐火材料构成。本发明采用堆外的熔融物滞留设计,用不同的材料包容熔融物,应用冷却剂环路对熔融物进行冷却,提高了核电站的高全性。

    一种核电站事故后Ⅴ型堆外熔融物滞留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3377722A

    公开(公告)日:2013-10-30

    申请号:CN201210127011.7

    申请日:2012-04-2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核电站事故后V型堆外熔融物滞留装置,包括内墙、固定于内墙内侧的蒸汽通道壁、置于蒸汽通道壁之内的压力容器,还包括围于内墙之外的外墙、固定于内墙底部的堆芯熔融物滞留装置、及与堆芯熔融物滞留装置底部紧密接触的固定于外墙的堆芯熔融物冷却装置;内墙与外墙之间形成冷却剂下降通道,内墙与堆芯熔融物滞留装置之间设有冷却剂通道;堆芯熔融物滞留装置上表面位于压力容器正下方的位置上设有堆芯熔融物滞留凹槽,堆芯熔融物滞留装置下表面为平面;堆芯熔融物滞留装置由无机非金属耐火材料构成。本发明采用堆外的熔融物滞留设计,用不同的材料包容熔融物,用冷却剂环路和堆芯熔融物冷却装置对熔融物进行冷却,提高了核电站的高全性。

    一种核电站事故后Ⅳ型堆外熔融物滞留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3377720A

    公开(公告)日:2013-10-30

    申请号:CN201210127012.1

    申请日:2012-04-2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21C9/016 G21C13/02 Y02E30/4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核电站事故后IV型堆外熔融物滞留装置,包括内墙、固定于内墙内侧的底部开口的蒸汽通道壁、置于蒸汽通道壁之内的压力容器,还包括围于内墙之外的外墙、固定于内墙底部的堆芯熔融物滞留装置、以及与内墙、堆芯熔融物滞留装置保持一定间隙的导流板;外墙与导流板之间形成冷却剂下降通道,导流板底部设有冷却剂入口,内墙与堆芯熔融物滞留装置之间设有冷却剂通道;堆芯熔融物滞留装置上设有堆芯熔融物滞留凹槽,堆芯熔融物滞留装置下表面为拱形;堆芯熔融物滞留装置由无机非金属耐火材料构成。本发明采用堆外的熔融物滞留设计,用不同的材料包容熔融物,应用冷却剂环路和导流板的结构对熔融物进行冷却,提高了核电站的高全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