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富水土层排水加固装置
    3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248514A

    公开(公告)日:2023-12-19

    申请号:CN202311399656.0

    申请日:2023-10-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富水土层排水加固装置,包括排水装置主体,排水装置主体包括外筒和内筒,在外筒和内筒上设置有滤水孔;在内筒的底板上还设置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上设置有转轴,在转轴上设置有多个转轮模块,单个转轮模块包括有配合器、转轮和限位环,转轮和限位环套装在转轴上,限位环对转轮进行限位和固定;在内筒内还设置有隔板,在设置有外筒滤水孔和内筒滤水孔的部位均设置有过滤膜;还包括设置在排水装置主体周边的金属棒,所述金属棒用于作为阳极,转轴用于作为阴极,在电场作用下使土中带电的水分子从阳极区域流向阴极区域的排水装置主体内,进而被排水装置的转轮排出。本发明结构紧凑,具有效率高,排水充分、能耗低、性能稳定的优点。

    一种地震下铁路线路列车行车安全分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195386A

    公开(公告)日:2023-12-08

    申请号:CN202310377614.0

    申请日:2023-04-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震下铁路线路列车行车安全分析方法,其步骤为:建立轨道‑下部结构的有限元模型,施加地震激励,采用逐步积分方法计算其地震下动力响应,提取轮对下方钢轨响应;采用多体动力学软件建立列车‑轨道耦合子系统;将钢轨响应作为轨道不平顺与原有轨道不平顺进行叠加施加在列车‑轨道耦合子系统中,并开展动力分析;根据列车‑轨道耦合子系统动力分析结果对列车行车安全进行评估。本发明将地震下复杂列车‑轨道‑下部结构耦合系统动力分析分解为地震下轨道‑下部结构动力分析以及地震引起轮下轨道不平顺激励下的列车‑轨道耦合系统动力分析,解决了复杂列车‑轨道‑下部结构耦合系统地震动力分析在工程中难以实施的难题。

    悬臂式振动能量俘获装置和传感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7175973A

    公开(公告)日:2023-12-05

    申请号:CN202311143202.7

    申请日:2023-09-05

    Inventor: 匡洋 余志武 国巍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悬臂式振动能量俘获装置和传感装置。悬臂式振动能量俘获装置包括基座、压电组件、第一放大组件和第二放大组件。压电组件包括压电块,所述压电块连接所述基座;第一放大组件包括移动块和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转动地连接所述移动块和所述压电块;第二放大组件包括悬臂梁,所述悬臂梁在第一连接点转动地连接所述基座,在第二连接点连接所述移动块。在所述悬臂梁相对所述基座摆动时,带动所述移动块移动,所述移动块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杆拉伸或压缩所述压电块,通过两次作用力的放大,有效提高了悬臂式振动能量俘获装置的输出功率。

    仿竹外约束支撑管混凝土柱
    3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127755A

    公开(公告)日:2023-11-28

    申请号:CN202311237528.6

    申请日:2023-09-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仿竹外约束支撑管混凝土柱,包括外约束支撑管以及内部浇筑的混凝土,所述外约束支撑管以节段形式拼接固定,其相邻节段之间设有竹节钢筋于管内,每个外约束支撑管节段的内部设有整体填充块,所述混凝土浇筑于整体填充块外表面与外约束支撑管内壁之间的空腔内,所述整体填充块侧表面和外约束支撑管内壁之间的混凝土为竹筒空心结构,所述外约束支撑管相邻节段间的混凝土与竹节钢筋共同组成竹节实心结构。本发明的仿竹外约束支撑管混凝土柱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较轻的结构自重,同时能够更好地处理和利用固体废弃物,减少混凝土使用量,免模具浇筑混凝土,提高建筑经济效益,践行绿色建筑的理念,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实时混合试验时滞补偿方法、桥梁振动模拟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6560234A

    公开(公告)日:2023-08-08

    申请号:CN202310515467.9

    申请日:2023-05-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实时混合试验时滞补偿方法、桥梁振动模拟设备,其中方法包括:为每个振动台子系统建立对应数学模型,并将其离散化;对每个振动台子系统建立模型预测控制模块,并构建振动台子系统控制命令序列和成本函数;在每个控制时步,各模型预测控制模块基于系统输入参考运动状态、预测控制命令序列、预测运动状态、测量运动状态、假定运动状态以及邻居振动台子系统的假定运动状态,求解最优化问题,得到最优控制命令序列,并将最优控制命令序列的第一组元素作为当前时步的控制命令下发至对应的振动台子系统。本发明为地震下桥上行车安全混合试验提供了台阵协同控制算法,以减少试验中时滞对结果的影响,保证加载控制的精度和稳定性。

    钢筋混凝土梁自修复结构
    4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220424A

    公开(公告)日:2023-06-06

    申请号:CN202310192890.X

    申请日:2023-03-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钢筋混凝土梁自修复结构,涉及钢筋混凝土二次修复技术领域。本发明的钢筋混凝土梁自修复结构,包括设置在用于形成钢筋混凝土梁的钢筋本体外围的第一管体,第一管体内部设置有第二管体,第一管体与第二管体之间形成第一容置腔,第二管体内部具有与第一容置腔分隔开的第二容置腔,第一容置腔与第二容置腔均填充有修复液,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能够先后破裂以顺次释放其内部的修复液对钢筋混凝土梁进行修复。能够实现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自动二次修复,提高了混凝土梁的受拉面抗裂性的同时实现裂缝及时的二次自修复,为裂缝修复提供了双重保障。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