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两支撑悬梁四层结构的电阻式气体传感器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359980A

    公开(公告)日:2012-02-22

    申请号:CN201110191542.8

    申请日:2011-07-08

    Inventor: 许磊 李铁 王跃林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两支撑悬梁四层结构的电阻式气体传感器及制作方法,传感器的结构包括:衬底框架,隔热腔体,加热膜区,过渡区,支撑悬梁,加热电阻丝,供电引线,供电电极,叉指电极,探测引线,探测电极,和敏感膜。其结构特征为:位于隔热腔体上方的加热膜区通过过渡区和支撑悬梁与衬底框架相连;加热电阻丝以折线的形式排布在加热膜区上,并通过供电引线与衬底框架上的供电电极相连;叉指电极排布在加热电阻丝的间隙,并通过探测引线与探测电极相连;敏感膜位于加热膜区上,覆盖整个加热电阻丝和叉指电极,并和叉指电极有良好的电联接。

    具有非均匀线宽加热电阻丝的矩形微型加热器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256387A

    公开(公告)日:2011-11-23

    申请号:CN201110132577.4

    申请日:2011-05-20

    Inventor: 许磊 李铁 王跃林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非均匀线宽加热电阻丝的矩形微型加热器及方法,所述的微型加热器包括:衬底框架,矩形加热膜区,支撑悬梁,梯形过渡区,折线形加热电阻丝,引线,接触电极,和隔热腔体。其特征在于矩形加热膜区通过过渡区和支撑悬梁与衬底框架相连,折线形加热电阻丝按照在加热膜区中心处线宽较宽、在加热膜区两端处线宽较窄的方式排布在矩形加热膜区上,并通过支撑悬梁上的引线与衬底框架上的接触电极相连,在矩形加热膜区和支撑悬梁的下方是隔热腔体。

    具有非均匀线间距加热电阻丝的矩形微型加热器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256386A

    公开(公告)日:2011-11-23

    申请号:CN201110132563.2

    申请日:2011-05-20

    Inventor: 许磊 李铁 王跃林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非均匀线间距加热电阻丝的矩形微型加热器及方法,所述微型加热器包括:衬底框架,矩形加热膜区,支撑悬梁,梯形过渡区,折线形加热电阻丝,引线,接触电极,和隔热腔体。其特征在于矩形加热膜区通过过渡区和支撑悬梁与衬底框架相连,折线形加热电阻丝以线间距按照在加热膜区中心处稀疏、在加热膜区两端处稠密的方式排布在矩形加热膜区上,并通过支撑悬梁上的引线与衬底框架上的接触电极相连,在矩形加热膜区和支撑悬梁的下方是隔热腔体。

    具有深亚微米孔结构的数字微液滴驱动器及制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559914B

    公开(公告)日:2011-09-21

    申请号:CN200910051290.1

    申请日:2009-05-1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具有深亚微米孔结构的数字微液滴驱动器结构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数字液滴驱动器包括双极板和单极板两种结构:所述的双极板的结构的下层极板由绝缘衬底、驱动电极阵列、介质层、深亚微米孔结构和疏水膜层构成,上层极板包括绝缘基板、参考电极层、深亚微米孔结构和疏水膜层,上层极板和下层极板由支撑结构进行连接;驱动电极呈阵列状均布于绝缘衬底上,介质层覆盖在驱动电极阵列上,深亚微米孔结构和疏水膜层组成超疏水膜层,覆盖在介质层上;单极板结构与双极板结构中的下层极板结构相同。采用深亚微米级结构有效增强疏水膜层的疏水性能,有效减小结构的厚度,降低驱力电压。

    具有弧度可调的圆弧形加热膜区的三维微型加热器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917783A

    公开(公告)日:2010-12-15

    申请号:CN201010278252.2

    申请日:2010-09-10

    Inventor: 李铁 许磊 王跃林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具有弧度可调的圆弧形加热膜区的三维微型加热器和方法,其特征在于横截面呈圆弧形凹槽且弧度可调的加热膜区通过支撑悬梁与衬底框架相连,圆弧形凹槽的弧度通过刻蚀方法进行调节,加热电阻丝以折线或曲线的形式排布在加热膜区凹槽的内部并通过支撑悬梁上的引线与衬底框架上的电极相连,在加热膜区和支撑悬梁下方是隔热腔体。提供的加热器的加热电阻丝排布在具有三维结构的中心加热膜区的圆弧形凹槽内部,对流换热引起的热量散失较小,有效降低加热器的功耗。使圆弧形的加热膜区热应力降低,提高高温下的机械强度,且加热膜区的弧度可以调节以满足不同应用。

    L形梁压阻式微加速度计及其制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271124B

    公开(公告)日:2010-09-29

    申请号:CN200810037511.5

    申请日:2008-05-1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L梁压阻式微型加速度计及其制作方法,包括支撑主框架体、弹性梁、质量块、盖板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汤型梁呈L形,L形弹性梁的长臂与支撑主框架体的边框相连,质量块通过L形弹性梁支撑悬于支撑边框体的中间,L形弹性梁的短臂与质量块上表面的顶角相连;支撑主框架体的上、下两面粘合有盖板;L形梁的长臂的根部和顶端各设置有压敏电阻,每根L形梁上的两个阻值相等的压敏电阻组成惠斯顿电桥的单边应变的电桥。采用微电子机械加工技术作为关键制作技术。解决现有压阻式微加速度计不能同时满足灵敏度高、体积小、成本低、交叉干扰小、易于加工的问题。

    一种非致冷热电堆红外探测器及制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776483A

    公开(公告)日:2010-07-14

    申请号:CN200910247354.5

    申请日:2009-12-2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非致冷热电堆红外探测器及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非致冷热电堆红外探测器中的红外吸收区上制作了一个微型加热器。由于微型加热器的制作工艺与热电堆的制作工艺完全兼容,两者实现了同一芯片集成。利用微型加热器对封装后红外探测器的热传导进行测量,实现了对封装后器件的真空度的测量;利用微型加热器模拟热电堆红外探测器的工作状态,实现了探测器红外性能圆片级自检测功能。本发明可用于批量生产,不仅可以对圆片级键合真空封装这一关键工艺步骤进行监测,还以在圆片级对探测器的红外性能进行测量,提高器件测试的效率,降低测试成本,可实现一种低成本、高性能的非致冷热电堆红外探测器。

    微机械碳纳米管场发射型非致冷热成像器件及制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0573063C

    公开(公告)日:2009-12-23

    申请号:CN200510026744.1

    申请日:2005-06-15

    Inventor: 冯飞 王跃林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颖的微机械碳纳米管场发射型非致冷热成像器件及制作方法,属于微电子机械系统领域。该器件由红外光学系统、衬底(1),m×n的像素陈列(15),荧光屏(14)以及偏置电路(16)等组成。其特征在于采用微机械技术制作双材料梁(膜)作为栅极,在催化剂上定向生长的碳纳米管作为场发射源。其制作特征在于:选择合适的衬底材料,制作牺牲层及锚区,淀积双层材料,刻蚀出栅孔,并在栅孔下制作催化剂材料,在催化剂材料材料上定向生长碳纳米管,去掉牺牲层材料释放双材料梁(膜),随后封接荧光屏,实现对m×n的像素阵列的真空封装。最后连接偏置电路及其它校准电路,装配红外光学系统,形成微机械碳纳米管场发射型非致冷热成像器件。

    热光型红外探测器及其制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566502A

    公开(公告)日:2009-10-28

    申请号:CN200910049388.3

    申请日:2009-04-1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光型红外探测器及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红外探测器由硅衬底,制作于硅衬底之上的像素阵列,以及和硅衬底相键合的玻璃构成,或者由硅衬底,制作于硅衬底之上的像素阵列,与硅衬底相键合的玻璃以及和硅衬底相粘接的红外滤光片构成。在所述的TO-IRD中,采用特殊的隔热柱结构和工艺设计,制作出具有较高高度、站立于硅衬底上的隔热柱,提高TO-IRD的隔热性能;在像素膜系结构中,通过设计和制作专门的红外吸收层,提高TO-IRD对红外辐射的吸收率,且不影响它对读出光的调制功能;采用硅玻璃键合或在真空中粘接红外滤光片,实现器件的真空封装。

    具有深亚微米孔结构的数字微液滴驱动器及制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559914A

    公开(公告)日:2009-10-21

    申请号:CN200910051290.1

    申请日:2009-05-1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具有深亚微米孔结构的数字微液滴驱动器结构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数字液滴驱动器包括双极板和单极板两种结构:所述的双极板的结构的下层极板由绝缘衬底、驱动电极阵列、介质层、深亚微米孔结构和疏水膜层构成,上层极板包括绝缘基板、参考电极层、深亚微米孔结构和疏水膜层,上层极板和下层极板由支撑结构进行连接;驱动电极呈阵列状均布于绝缘衬底上,介质层覆盖在驱动电极阵列上,深亚微米孔结构和疏水膜层组成超疏水膜层,覆盖在介质层上;单极板结构与双极板结构中的下层极板结构相同。采用深亚微米级结构有效增强疏水膜层的疏水性能,有效减小结构的厚度,降低驱力电压。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