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开(公告)号:CN106946942A
公开(公告)日:2017-07-14
申请号:CN201611184303.9
申请日:2016-12-20
Applicant: UDC 爱尔兰有限责任公司
Inventor: 伊洛娜·施滕格尔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51/0085 , C07F15/0033 , C09K11/025 , C09K11/06 , C09K2211/1007 , C09K2211/1014 , C09K2211/1029 , C09K2211/185 , H01L51/05 , H01L51/42 , H01L51/5016 , Y02E10/549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具有三脚架配位体的过渡金属络合物和其在OLED中的用途。本发明涉及通式L1ML2(I)的金属络合物,其中M选自Ir和Rh,L1是具有下式的配位体:L2是具有下式的配位体:包含此类络合物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包含此类OLED的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群组的装置:照明元件、固定视觉显示单元和移动视觉显示单元;此类金属络合物在OLED中的用途,例如用作发射体、基质材料、电荷输送材料和/或电荷或激子阻挡体。
-
公开(公告)号:CN101720330B
公开(公告)日:2017-06-09
申请号:CN200880021501.0
申请日:2008-06-13
Applicant: UDC爱尔兰有限责任公司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7F9/5045 , C07D401/04 , C07F1/005 , C09K11/06 , C09K2211/188 , H01L51/0091 , H01L51/5012 , H01L51/5048
Abstract: 式L Cu A的电中性金属络合物或其质子化或烷基化形式或盐在场致发光用途中表现出良好的发光效率,其中L代表中性配体,尤其是二齿配体,A代表通过至少一个选自N、P、S的杂原子与Cu结合的单阴离子配体,尤其是二齿配体;或其中具有上述特征的配体L和A通过至少一个化学键互连,形成一个共用四齿配体。
-
公开(公告)号:CN102201542B
公开(公告)日:2016-12-21
申请号:CN201110076688.8
申请日:2011-03-25
Applicant: UDC爱尔兰有限责任公司
Inventor: 板井雄一郎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白色有机电场发光元件,是在阳极与阴极之间至少具有发光层的白色有机电场发光元件,所述发光层含有以下述结构式(1)表示的铱络合物,
-
公开(公告)号:CN101652375B
公开(公告)日:2016-08-24
申请号:CN200880005175.4
申请日:2008-02-04
Applicant: 巴斯夫欧洲公司
IPC: C07F15/00 , C07D235/00 , C07D263/00 , C09K11/00 , C07D277/00 , H05B33/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7D233/64 , C07D233/90 , C07D235/12 , C07D235/30 , C07D263/48 , C07D263/56 , C07D263/57 , C07D263/58 , C07D277/46 , C07D277/66 , C07D277/82 , C07F15/0033 , C09K11/06 , C09K2211/1007 , C09K2211/1029 , C09K2211/1033 , C09K2211/1037 , C09K2211/1044 , C09K2211/1059 , C09K2211/1088 , C09K2211/1092 , C09K2211/185 , H01L51/0085 , H01L51/5016 , H05B33/14
Abstract: 式I[LDH]nM[L]m(I)或I’[LTH](M[L]p)2(I’)的金属络合物在电致发光应用中表现出良好的发光效率,其中n是1或2的整数,m和p各自是1或2的整数,(n+m)的总和是2或3,M是原子量大于40的金属,如铱,L是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体,且LDH是式II的双齿配体且LTH是LDH的二聚体,其结合于2个金属原子M,具有式II’,其中W选自O、S、NR4、CR5R6,X是N或CR7,Y选自O、S、NR8;其它残基如权利要求1中所定义。
-
公开(公告)号:CN102046754B
公开(公告)日:2015-05-06
申请号:CN200980120467.7
申请日:2009-05-19
Applicant: 巴斯夫欧洲公司
IPC: C09K11/02 , H05B33/20 , H01L51/00 , C07D307/78 , C07D307/9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9K11/02 , C07D307/91 , C09K2211/145 , H01L51/004 , H01L51/0073 , H01L51/5012 , H05B33/20
Abstract: 公开了包含基于式(I)重复结构单元的均聚物的电致发光材料,其中R9、R9’、R9”、R11、R13、R14、R11’、R13’、R14’独立地为H或有机取代基,其中R9、R9’、R9”、R11、R13、R14、R11’、R13’、R14’中至少一个包含式-(Sp)x10-[PG’]<的基团R10,其中Sp为二价有机间隔基,PG’为源于可聚合基团的基团,并且x10为0或1,其中取代基和间隔基如权利要求1所述。另外公开了一些该类新聚合物以及用于其制备的单体。该均聚物有利地在另外包含通常选自磷光金属配合物和荧光掺杂剂的发光组分的器件中作为基质材料。
-
公开(公告)号:CN102365767B
公开(公告)日:2014-12-17
申请号:CN201080014238.X
申请日:2010-03-29
Applicant: UDC爱尔兰有限责任公司
IPC: H01L51/5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51/5012 , B82Y20/00 , B82Y30/00 , C03C17/38 , C03C2217/445 , C03C2217/465 , C03C2217/478 , C03C2217/479 , C03C2217/48 , C03C2217/948 , H01L51/5056 , H01L51/5072 , H01L51/5268 , H01L2251/5369
Abstract: 高透光效率在不降低装置的耐久性的情况下实现在电致发光装置(1)中。电致发光装置(1)包括:电极(11,16);多个层(13至15),在电极(11,16)之间一个沉积在另一个上;和多个层(13至15)之间的发光区域(14)。通过发光区域(14)发射的光来引起在其表面上的等离子共振的至少一个微粒(20)布置在发光区域(14)附近或在发光区域(14)中。微粒(20)是包括至少一个金属微粒芯(22)和覆盖至少一个金属微粒芯(22)的绝缘外壳(21)的芯壳型微粒。
-
公开(公告)号:CN102187735B
公开(公告)日:2014-09-03
申请号:CN200980141128.7
申请日:2009-10-15
Applicant: UDC爱尔兰有限责任公司
Inventor: 纳谷昌之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51/5268 , H01L51/5275 , H01L2933/0091
Abstract: 提供一种发光元件,所述发光元件通过透明电极输出发射光,具有高效率的光输出,能够在不损害电极层或者发光层的情况下制备。构造:发光元件(1)配备有形成于基板(10)表面上的阳极(21),透光性阴极(22),和被夹在阳极(21)和阴极(22)之间的发光层(30)。光从朝向透光性电极(22)一侧的表面(1s)输出,所述光通过在两个电极之间施加电压而由发光层(30)发射。光散射层(40)被设置在透光性电极(22)的表面(1s)上,用于散射在表面(1s)所产生的瞬逝光(Le)。光散射层(40)具有:第一散射部(41),其具有凹凸结构和比发光层(30)的折射率更低的折射率;和第二散射部(42),其至少填充第一散射部(41)的凹凸结构中的凹部(41a)的底部,且具有与第一散射部(41)的折射率不同的折射率。凹部(41a)的底部和透光性电极(22)表面之间的距离(D)小于或者等于瞬逝光(Le)的穿透深度(d)。
-
公开(公告)号:CN102365902A
公开(公告)日:2012-02-29
申请号:CN201080014242.6
申请日:2010-03-29
Applicant: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51/5012
Abstract: 在电致发光装置(1)中,在不降低其耐久性的情况下实现了高效率的光发射。电致发光装置(1)包括电极(11,16),沉积在电极(11,16)之间的多个层(12至15),多个层(12至15)之间的发光区(14),发光区(14)通过在电极(11,16)之间施加电场而发射光。多个层包括发光区(14)附近的金属薄膜(20)。金属薄膜(20)由发射光所致而在其表面上诱导等离子体激元共振。将表面修饰物(30)设置在金属薄膜(20)的表面的至少一个上。表面修饰物(30)包含端基,所述端基具有极性,使得金属薄膜(20)的功函变得接近紧邻金属薄膜(20)的至少一层(15)的功函。
-
公开(公告)号:CN101720330A
公开(公告)日:2010-06-02
申请号:CN200880021501.0
申请日:2008-06-13
Applicant: 巴斯夫欧洲公司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7F9/5045 , C07D401/04 , C07F1/005 , C09K11/06 , C09K2211/188 , H01L51/0091 , H01L51/5012 , H01L51/5048
Abstract: 式L Cu A的电中性金属络合物或其质子化或烷基化形式或盐在场致发光用途中表现出良好的发光效率,其中L代表中性配体,尤其是二齿配体,A代表通过至少一个选自N、P、S的杂原子与Cu结合的单阴离子配体,尤其是二齿配体;或其中具有上述特征的配体L和A通过至少一个化学键互连,形成一个共用四齿配体。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