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797401A
公开(公告)日:2023-09-22
申请号:CN202310610280.7
申请日:2023-05-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属于电‑热综合能源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基于SOCP的电‑热综合能源系统抗差状态估计方法,包括:对状态变量进行双线性变换,将非线性的状态估计模型变换为线性的状态估计模型;构造基于SOCP的电‑热综合能源系统分布式抗差状态估计模型,利用ADMM方法求解,所得结果通过线性变换与非线性变换得到最终状态变量估计值。本方法适用于综合能源系统分布式状态估计,算例分析表明能够对电‑热综合能源系统进行分布式高精度、高计算效率的状态估计,加入电力系统辅助状态变量的二阶锥约束,弥补量测冗余度损失,对于电力系统状态变量的估计精度极高;同时算例结果验证本方法具备较好的抗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2260309B
公开(公告)日:2022-08-26
申请号:CN202011056947.6
申请日:2020-09-29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光伏电站可信容量的计算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将储热发电循环功率和地热电站发电输出功率输入光伏‑地热电站联合运行调度模型得到光伏电站可信输出功率;根据所述光伏电站输出功率计算光伏电站可信容量;其中,所述光伏‑地热电站联合运行调度模型为最大化系统收益目标函数,包括含储热干热岩地热电站约束、光伏友好并网约束和光伏电站输出功率约束,通过建立光伏‑干热岩地热电站联合运行调度模型,最大化系统发电收益,并限定约束条件,从而定量分析光伏波动率对光伏可信容量的影响。综合利用干热岩地热能潜力,提高干热岩地热电站运行灵活性,提升光伏电站接入电网的可信容量。
-
公开(公告)号:CN110969305B
公开(公告)日:2022-06-10
申请号:CN201911229273.2
申请日:2019-12-04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光伏电站仿真模型参数优化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获取目标光伏电站的每一预设指标的实际测量值和光伏电站仿真模型的每一预设指标的初始仿真值;根据每一预设指标的实际测量值、每一预设指标的初始仿真值和若干预设权重,获取综合指标;基于所述综合指标和粒子群算法,对每一预设指标的初始仿真值进行优化,获取每一预设指标的最佳仿真值。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伏电站仿真模型参数优化方法及系统,该方法根据实测的预设指标调整仿真过程中的预设指标,可以使光伏电站仿真模型与目标光伏电站的实际模型更加符合。
-
公开(公告)号:CN112648166B
公开(公告)日:2022-03-01
申请号:CN202011486978.5
申请日:2020-12-16
Applicant: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 , 清华大学 , 青海大学
IPC: F04B35/04 , F04B41/02 , F04B39/06 , F01K27/00 , F01K25/08 , F01K13/00 , F01K13/02 , F01D15/10 , F28D20/00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分布式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和方法,涉及储能技术领域。分布式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中的单级压缩机、单级换热器和梯压储气单元依次连通、且组成循环回路,单级压缩机用于将空气压缩后注入储气罐,并通过接力增压的方式、按顺序依次增加每个储气罐中的空气压力,直到每个储气罐中空气达到储气终压,在此过程中由储热罐吸收并存储压缩热;梯压储气单元、单级换热器和单级透平机依次连通、且组成循环回路,梯压储气单元中的储气罐按照空气压力从大到小的顺序释放高压空气,并由储热罐释放压缩热加热高压空气至高温状态后再注入单级透平机做功,并将透平后的空气注入到相对低压的储气罐内。该系统能够大幅减少占地面积并降低投资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2459983B
公开(公告)日:2022-03-01
申请号:CN202011332997.2
申请日:2020-11-24
Applicant: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 , 青海大学 , 清华大学 ,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含压缩空气储能的综合供能系统及方法,涉及储能技术领域。系统中,压缩机、冷却器、储气库、回热器、透平机和发电机依次连接,发电机用于向热电负荷输送电能。冷却器、蓄热罐、回热器、第一换热器和蓄冷罐依次连接成循环回路。第一换热器和土壤蓄热器连接成循环回路,第一换热器用于将回热器产生的富余热量存储到土壤蓄热器中。地源热泵与土壤蓄热器连接,地源热泵用于将土壤蓄热器中的热量输送给热电负荷。该系统能够将压缩空气释能过程中的富余压缩热存储于土壤中,保证蓄冷罐内介质温度在合理区间,使压缩空气储能过程安全、高效运行,并将土壤中存储的热能在需要时高效利用,避免能源浪费。
-
公开(公告)号:CN113627751A
公开(公告)日:2021-11-09
申请号:CN202110839287.7
申请日:2021-07-23
Applicant: 青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应用于工业园区的低碳耦合能源系统及优化方法,所述系统包括:电能通路、热能通路和氢储能装置;所述电能通路用于为工业园区内的电负荷供电;所述热能通路用于为工业园区内的热负荷供热;所述氢储能装置分别与所述电能通路和所述热能通路连接;在耗能低谷时,所述电能通路的电能和所述热能通路的热能通过所述氢储能装置实现存储;在耗能高峰时,所述氢储能装置分别向所述电能通路和所述热能通路供能。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应用于工业园区的低碳耦合能源系统及优化方法,通过提供应用于工业园区的低碳耦合能源系统架构,并结合氢储能无碳排放、多能综合利用的优势,建立了氢储能装置的多能联储联供模型,保护了环境、提升了经济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12491147A
公开(公告)日:2021-03-12
申请号:CN202011265321.6
申请日:2020-11-12
Applicant: 青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氢储能综合能源配置系统及方法,包括用于提供能源供电的能源生产机构、用于储蓄能源的氢储能机构以及用于消耗能源的负荷机构;所述负荷机构包括电负荷机构和热负荷机构,所述能源生产机构与所述电负荷机构通过电能输送线相连通,所述氢储能机构用于接收所述电能输送线的电能并将电能转换为热能以及氢能,热能传输至热能输送线,进而所述氢储能机构与所述电负荷机构和所述热负荷机构之间进行电、热、氢的能源联供。通过上述实施方式本发明可以解决提高系统利用太阳能的稳定性进而可以使得用户能够获得稳定供能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06807198B
公开(公告)日:2019-10-18
申请号:CN201611249072.5
申请日:2016-12-2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工业排放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碳纤维热解的空气除尘净化系统。该系统包括粉尘清理子系统、废气净化子系统、电气控制子系统以及气源控制子系统,其中所述粉尘清理子系统包括布袋除尘器,所述布袋除尘器的进口和出口分别连接第一气体输送管道和第二气体输送管道,所述废气净化子系统包括支撑底座,所述支撑底座上设有溶液池,在所述支撑底座的一侧安装有加料梯,所述溶液池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二气体输送管道,所述溶液池的出口连接排气管道。该系统能够去除烟气中的粉尘颗粒和有毒气体,使得最终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达到排放标准,具有排出气体处理效果好,处理流程可控性高,成本低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7939654A
公开(公告)日:2018-04-20
申请号:CN201711002558.3
申请日:2017-10-24
Applicant: 国家电网公司 ,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 , 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 , 青海大学 ,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储能领域,公开了一种冷-热-电联供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储能模式,系统通过压缩机组消耗电能将压缩空气储存于储气装置,通过冷却器回收压缩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并储存于储热器;释能模式,系统通过回热器将储气装置中的空气加热,通过热空气驱动透平发电机组发电,并将膨胀过程中产生的冷量储存于储冷器中;供热模式,系统通过储热器向系统外供热;供冷模式,系统通过储冷器向系统外供冷。系统可单一模式运行或多模式混合运行。同时,系统可通过预热器或储热器回收工业余热、废热和太阳能等热源,或通过再冷器或储冷器回收工业废冷和LNG气化等冷量,利用简单系统满足多样化的能量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06750506A
公开(公告)日:2017-05-31
申请号:CN201611247334.4
申请日:2016-12-29
IPC: C08J11/00 , C08K7/06 , C08L63/00 , C08L61/06 , C08L67/06 , C08L75/04 , C08L79/08 , C08L61/24 , C08L61/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8J11/00 , C08J2361/00 , C08J2361/06 , C08J2361/24 , C08J2363/00 , C08J2367/06 , C08J2375/04 , C08J2379/0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回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两步热处理回收碳纤维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预处理和精处理两个过程;所述预处理过程为:将碳纤维复合材料加热至450℃~600℃,并保持3~4小时,然后撤去热源,冷却;所述精处理过程为:将经过所述预处理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加热至500℃~550℃,并保持2~3小时,然后撤去热源,冷却,最终得到的固态产物即为回收后的碳纤维。本发明的回收方法能够得到干净的、受损程度小的、长而有序的高附加值的碳纤维。所述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尺寸和形状不受限制,能连续进行碳纤维的回收,且可以处理大尺寸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因而提高了回收效率,节约了资源,节省了回收成本。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