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273106A
公开(公告)日:2025-01-07
申请号:CN202411796543.9
申请日:2024-12-09
Applicant: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
IPC: G06Q10/0631 , G06N3/126 , G06Q50/06 , G06F17/18 , A01C23/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自动控制技术领域,具体为林业苗木标准化生产的智能灌溉系统,系统包括土壤水肥状态监测模块、水肥需求分析模块、水肥量调整模块、时段优化模块、执行控制模块和资源监控模块。本发明中,通过实时监测土壤水分和肥力状态,能够精准掌握苗木生长所需的水肥条,并与预设标准对比,可以精确评估灌溉和施肥需求,减少了资源浪费,提升了水肥使用的效率,通过考虑未来天气状况及土壤温度,调整水肥投放量,减少了因天气变化带来的不确定影响,并识别最佳的施肥和灌溉时段,提高了灌溉和施肥的时效性和有效性,通过实时监控资源使用状态,并及时反馈低存量信息,保证了灌溉施肥的连续运行,避免了因资源短缺导致的灌溉施肥中断。
-
公开(公告)号:CN118805587A
公开(公告)日:2024-10-22
申请号:CN202411177600.5
申请日:2024-08-26
Applicant: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行道树树穴改造结构及其在种植行道树中的应用。本发明的行道树树穴改造结构包括树穴1、联通坑道2、透气铺装3与梅花桩4;相邻的树穴1之间由联通坑道2贯通,联通坑道2顶部铺设有若干透气铺装3;联通坑道2内设置有若干梅花桩4,每个梅花桩4支撑着四个透气铺装3,每个梅花桩4相互之间不接触。本发明的行道树树穴改造结构在有限的城市可用生长空间内,且不破坏人行道原有功能的前提下,为行道树争取了最大的生长空间,并解决了土壤表层内涝、深层缺水等问题,实现了行道树生长质量的显著提升。
-
公开(公告)号:CN118746652A
公开(公告)日:2024-10-08
申请号:CN202410777200.1
申请日:2024-06-17
Applicant: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绿叶三角梅属植物耐涝性的评价鉴定方法,涉及植物栽培育种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绿叶三角梅属植物耐涝性的评价鉴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绿叶三角梅进行盆栽淹水处理;S2、将S1淹水处理后的绿叶三角梅扦插苗进行外观形态测试;S3、根据叶色变化、成熟叶形态变化、嫩梢形态变化、茎色变化、落叶率的评分标准计算得分后,代入耐涝值计算公式F(X)中,得耐涝值,获得绿叶三角梅属植物的耐涝等级。本发明针对目前耐涝树种极度缺乏现状,首次对绿叶三角梅属植物的耐涝性进行系统研究,为以后绿叶三角梅种质资源耐涝性评价、耐涝机理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8028509A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2311622309.X
申请日:2023-11-29
Applicant: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
IPC: C12Q1/6895 , C12Q1/6858 , C12N15/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带叶兜兰物种鉴定的CAPS分子标记及其应用。本发明通过对已发表的兜兰遗传图谱中带叶兜兰和同色兜兰的转录组序列进行分析比对,得到用于区分鉴定带叶兜兰与其他物种兜兰物种的SNP位点,基于该SNP位点,本发明开发了区分鉴定带叶兜兰和兜兰属其它物种的SNP‑CAPS分子标记以及检测分子标记的引物对。利用本发明提供的分子标记引物可实现对带叶兜兰的快速、准确检测鉴定,与现有技术中只有在开花的时候才能进行物种区分的方法相比,本发明提供的鉴定方法更加准确有效,为区分带叶兜兰与兜兰属其他物种提供了可靠的检测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05941081A
公开(公告)日:2016-09-21
申请号:CN201610475676.5
申请日:2016-06-23
Applicant: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
IPC: A01G17/1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01G17/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拆卸的苗木标准化生产支撑架及其支撑方法,包括位于苗木两侧的地下基础,各地下基础中均设有主支撑杆,各主支撑杆上均设有至少一根横杆,在各地下基础之间设有连接线,连接线上设有用于对苗木绑定的绑定装置,地下基础中设有滑槽,主支撑杆可拆卸式插入滑槽内。此可拆卸的苗木标准化生产支撑架及其支撑方法,在地下基础中设有的滑槽,使得主支撑杆可方便从滑槽中拆装,当土地使用方式进行调整变更时,对建立在该土地上的主支撑架可以自由进行拆卸,能使土地使用者最大自由按照自己的想法对土地进行变更使用,本发明适用于园林种植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19936274A
公开(公告)日:2025-05-06
申请号:CN202510003213.8
申请日:2025-01-02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快速鉴别降香黄檀与交趾黄檀苗木的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属于植物鉴别技术领域。该方法较好的回避了降香黄檀与交趾黄檀在叶片形态的高度相似性问题,充分利用降香黄檀与交趾黄檀在叶片挥发性成分组成的差异,彻底解决了依靠叶片外观等传统手段难以准确快速鉴别降香黄檀与交趾黄檀苗木的难题。与以往传统的鉴别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取样量少、耗时短,并且准确度高等优点,特别适合一些名木古树的快速、准确鉴别。本发明将为苗木交易、名木古树保护、木材交易、木材经销商、消费者、公安机关、海关和科研机构等提供一种高效可靠的降香黄檀和交趾黄檀苗木快速鉴别方法,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9723396A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510239996.X
申请日:2025-03-03
Applicant: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 , 广州市增城区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所(广州市增城区林业和园林技术推广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植被识别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无人机RGB影像的植被精细分类识别系统,系统包括图像捕捉模块、信号增强模块、图像分析和解释模块、解析度增强模块、专项识别模块、动态调整模块。本发明中,通过精细的图像捕捉与信号增强,显著提高从不同波段的图像数据中提取差异化信息的能力,动态调整图像对比度与边缘增强技术的应用,优化图像的细节可识别度,使植被的生长状态和健康状况的判别更精确,细分识别植物的关键特征,为植被分类提供更详尽的数据支持,有助于更准确的环境监测和资源评估,并基于环境现状,动态调整森林监测评估模型参数,为精准林业实践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优化资源分配和自然环境的保护策略。
-
公开(公告)号:CN119701729A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510222066.3
申请日:2025-02-27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 , 潮州市香林沉香种植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混合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沉香精油萃取用混合设备,包括混合罐,所述混合罐底部呈锥形,所述混合罐前后两侧均安装有电控伸缩杆,两个所述电控伸缩杆的输出轴共同连接有条形杆,所述条形杆中部转动安装有升降轴,所述升降轴设有转动组件;本发明通过电控伸缩杆和转动组件的配合,能够带动四个弧形壳在混合罐内上下及旋转运动,实现原料的全方位混合,确保混合均匀,四个弧形壳在混合过程中可以形成不同的形态,增加与原料的接触面积,提高混合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8746652B
公开(公告)日:2025-01-03
申请号:CN202410777200.1
申请日:2024-06-17
Applicant: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绿叶三角梅属植物耐涝性的评价鉴定方法,涉及植物栽培育种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绿叶三角梅属植物耐涝性的评价鉴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绿叶三角梅进行盆栽淹水处理;S2、将S1淹水处理后的绿叶三角梅扦插苗进行外观形态测试;S3、根据叶色变化、成熟叶形态变化、嫩梢形态变化、茎色变化、落叶率的评分标准计算得分后,代入耐涝值计算公式F(X)中,得耐涝值,获得绿叶三角梅属植物的耐涝等级。本发明针对目前耐涝树种极度缺乏现状,首次对绿叶三角梅属植物的耐涝性进行系统研究,为以后绿叶三角梅种质资源耐涝性评价、耐涝机理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8628923B
公开(公告)日:2024-12-17
申请号:CN202411111005.1
申请日:2024-08-14
Applicant: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
IPC: G06V20/10 , G06V10/54 , G06V10/764 , G01N33/00 , G01N21/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树木保护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图像识别树龄鉴定系统及鉴定方法,系统包括图像纹理分析识别模块、环境影响因素分析模块、光谱特征提取分析模块、树木类型分析辨别模块、气候特征影响分析模块、树龄预测模型构建模块。本发明中,通过对年轮图像数据进行分析并识别纹理特征,提高树木年龄估算的可靠性,结合环境因素对年轮形状的影响,提升预测的适应性和准确性,提高采集和分析树木的光谱响应,提高对树种分类的能力,结合光谱向量特征分析,有效区分多种树种,通过评估气候条件对年轮宽度和密度的影响,增强模型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结合地理和气候因素构建的树龄动态预测模型,提高了树龄估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