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考虑土拱和变形空间效应的软土基坑双排桩支护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5970973A

    公开(公告)日:2016-09-28

    申请号:CN201610508578.7

    申请日:2016-06-2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2D17/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考虑土拱和变形空间效应的软土基坑双排桩支护结构,包括前排支护桩、后排支护桩及盖板,在前排支护桩与后排支护桩之间设有拱形搅拌桩止水帷幕,在前排支护桩与后排支护桩之间设有加筋水泥土墙,坑前设有格栅式搅拌桩,盖板连接前排支护桩与后排支护桩,构成空间共同承载结构,有效地提高空间抗弯扭刚度;拱形搅拌桩止水帷幕的拱形布置与双排桩间荷载传递的路径吻合,可显著提高承载拱内土体的强度,有效的控制承载拱内土体压缩;加筋水泥土墙与前排支护桩、后排支护桩共同形成复合墙墩,在不增加支护结构占地空间的情况下,可有效抑制软土基坑开挖存在的变形空间效应。

    一种门式箱型护岸结构
    22.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7231675U

    公开(公告)日:2022-08-19

    申请号:CN202220676451.7

    申请日:2022-03-2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门式箱型护岸结构,包括连续墙体,若干第一水泥搅拌桩及顶板,连续墙体的内部中空设置,连续墙体包括第一连续墙、第二连续墙及设置在第一连续墙和第二连续墙之间的顶面连续墙,第一连续墙、第二连续墙和顶面连续墙组合形成门型构件,门型构件套设在地下构筑物外部,第一连续墙设置在地下构筑物的左侧,第二连续墙设置在地下构筑物的右侧,顶面连续墙设置在地下构筑物的上方。若干水泥搅拌桩设置在连续墙体内部。顶板设置在连续墙体和第一水泥搅拌桩的顶部。独特的门式结构在地下构筑物侧面和顶面形成有力屏障,可以有效降低基槽开挖对临近地下构筑物的扰动影响。

    一种上跨地铁隧道的道路基坑支护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11849475U

    公开(公告)日:2020-11-03

    申请号:CN202020136707.6

    申请日:2020-01-2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上跨地铁隧道的道路基坑支护结构,布置于长方形的基坑,包括一对拱墙、若干支护桩、若干止水帷幕、一对冠梁、至少一对腰梁和若干内支撑。本方案灵活地柔性地布置拱墙,利用拱墙抵御既有地铁隧道正上方基坑侧壁水土压力,嵌固深度不足的拱墙将侧壁水土压力转化为作用于拱脚的水平推力和垂直侧壁的不平衡力,并传递给足够嵌固深度的支护桩、劲性墙、内支撑、水平拉梁或其他连续墙,通过该支护结构既满足基坑自身安全稳定,又能降低对既有地铁隧道结构的影响。此实用新型用于深基坑支护结构领域。

    一种沉管隧道竖向抗剪销
    24.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9825364U

    公开(公告)日:2023-10-13

    申请号:CN202320430214.7

    申请日:2023-03-0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沉管隧道竖向抗剪销,包括方型插槽和箱型插销;箱型插销的一端插入所述方型插槽内部;方型插槽外周以及箱型插销翼缘外侧焊接有若干排锚固钢筋;方型插槽内壁与箱型插销翼缘之间设置有橡胶支座;方形插槽和箱型插销分别锚固于相邻管节水平剪切键,并与水平剪切键一同浇筑混凝土;橡胶支座为四氟滑板橡胶支座,其厚度与所述方型插槽内壁、箱型插销上下翼缘间隙相当;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沉管隧道竖向抗剪销,布置在隧道底板水平剪切键处,该抗剪销可部分承担管节竖向剪力,提高接头抗剪能力,解决了大断面沉管隧道,管节自重大、管节接头承担的竖向剪力也较大,仅依靠中墙和侧墙剪切键可能无法满足管节接头抗剪能力要求的问题。

    一种考虑土拱和变形空间效应的软土基坑双排桩支护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05839765U

    公开(公告)日:2016-12-28

    申请号:CN201620683228.X

    申请日:2016-06-2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考虑土拱和变形空间效应的软土基坑双排桩支护结构,包括前排支护桩、后排支护桩及盖板,在前排支护桩与后排支护桩之间设有拱形搅拌桩止水帷幕,在前排支护桩与后排支护桩之间设有加筋水泥土墙,坑前设有格栅式搅拌桩,盖板连接前排支护桩与后排支护桩,构成空间共同承载结构,有效地提高空间抗弯扭刚度;拱形搅拌桩止水帷幕的拱形布置与双排桩间荷载传递的路径吻合,可显著提高承载拱内土体的强度,有效的控制承载拱内土体压缩;加筋水泥土墙与前排支护桩、后排支护桩共同形成复合墙墩,在不增加支护结构占地空间的情况下,可有效抑制软土基坑开挖存在的变形空间效应。

    一种用于大型结构物的自稳定减震支座

    公开(公告)号:CN218843402U

    公开(公告)日:2023-04-11

    申请号:CN202222974743.1

    申请日:2022-11-0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减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大型结构物的自稳定减震支座,包括:底座;缓冲块,所述缓冲块间隔设置于所述底座的上方;顶升机构,所述顶升机构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顶升机构与所述缓冲块的底部抵接;位移传感器,所述位移传感器与所述缓冲块的顶部连接,以检测所述缓冲块顶部的竖向位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缓冲块可支撑大型结构物,且实现大型结构物的缓冲、减震目的,通过位移传感器可监测缓冲块顶部的竖向位移,当缓冲块顶部发生竖向变形时,可通过顶升机构顶升缓冲块,调节缓冲块的顶部位置,使得缓冲块顶部的高度位置不变,达到减震支座整体高度保持不变的目的,从而避免因大型结构物自重分布不均导致支座变形过大。

    一种具有减隔震性能的大型沉管隧道回填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16194920U

    公开(公告)日:2022-04-05

    申请号:CN202122372350.9

    申请日:2021-09-2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减隔震性能的大型沉管隧道回填结构,包括基槽,基槽呈倒梯形,上方宽、下方窄;隔震垫层,隔震垫层包括自下而上依次铺设的碎石垫层、橡胶砂层、土工格栅和细砂垫层,碎石垫层铺设在基槽的底部,将基槽的底面覆盖;沉管隧道的管节,管节设置在细砂垫层上,管节的底部与细砂垫层和土工格栅接触;锁定回填层,锁定回填层设置在管节径向的两侧边,并与细砂垫层接触,将管节固定在细砂垫层上;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减隔震性能的大型沉管隧道回填结构,能够消能减震,使用后期产生的沉降量小、沉降均匀,能够长期安全运营。

    一种缓冲消能连接装置
    28.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9604418U

    公开(公告)日:2023-08-29

    申请号:CN202320483965.5

    申请日:2023-03-1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缓冲消能连接装置,包括圆型插槽和圆柱插销;所述圆柱插销的一端插入所述圆型插槽中;所述圆型插槽外周以及所述圆柱插销外周焊接有若干排锚固钢筋;所述圆型插槽内壁与所述圆柱插销外壁之间设置有若干橡胶圈和圆环形缓冲气囊;所述圆环形缓冲气囊上连接有穿出所述圆型插槽的导管;所述导管上设置有阀门;所述导管上安装有压力表;本实用新型的缓冲消能连接装置通过布置在结构连接处的圆柱插销与圆型插槽之间的圆环形缓冲气囊通过改变内气体(或液体)压力可调节装置抗剪刚度,实现对结构连接刚度的调节,将其应用于建筑结构连接处,可起到减震消能作用,可有效提高结构抗震减振性能。

    一种软土地基上低阻水比的一体式组合围堰

    公开(公告)号:CN219604384U

    公开(公告)日:2023-08-29

    申请号:CN202320552957.1

    申请日:2023-03-2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软土地基上低阻水比的一体式组合围堰及其施工方法,为袋装砂+钢管桩+内支撑结构形式。一方面,在横断面方向,每一层编织袋分三个彼此独立的格仓并缝制成一个整体,格仓处的编织袋与通长编织袋等强度密缝,不允许出现空洞或脱开情况,以确保编织袋中间被钢管桩割破后左右两部分编织袋依然为各自完整的封闭体。围堰外侧多级抛石反压,编织袋被割破后围堰能够保持整体稳定。另一方面,钢管桩施工后,桩对围堰的变形起到侧向约束作用,外侧袋装砂只能产生沿钢管桩界面的竖向沉降变形,整个围堰体系仍然成立,从而可达到在软土地基上有效减小围堰横断面宽度的目的。

    一种盾构竖井垂直顶升模型试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09962568U

    公开(公告)日:2020-01-17

    申请号:CN201920405004.6

    申请日:2019-03-2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盾构竖井垂直顶升模型试验装置,包括顶管隧道、盾构隧道、顶升系统、箱体、土体以及监测系统;顶管隧道包括被对称切割后的若干个管节,盾构隧道的端部设有便于放置顶管的半圆形开口,顶管的直径侧平齐盾构隧道的一侧端面,盾构隧道包括若干顺序拼接的管环,各个管环包括圆形阵列拼接的管片;顶升系统安装在盾构隧道内用于承托顶管,顶升系统包括伸缩件,伸缩件的上端连接顶管,伸缩件的下端连接盾构隧道的内壁;箱体收纳盾构隧道、顶管隧道和顶升系统,箱体在一对正对的侧壁上设置开孔,盾构隧道的首尾两端贴合在侧壁的开孔位置,顶管隧道的直径侧贴合侧壁,箱体内其他位置填充土体;监测系统包括监测土体位移变化的第一监测装置和监测盾构隧道变形和应力的第二监测装置。(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