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532422A
公开(公告)日:2014-01-22
申请号:CN201310530517.7
申请日:2013-10-31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H02M7/487
Abstract: 二极管箝位型在线拓扑可切换逆变器,涉及一种在线拓扑可切换型逆变器,属于电能变换领域。它为了解决现有逆变器不能在电源的较宽发电范围内获得较高的工作效率的问题。本发明包括第一二极管箝位型逆变器、第二二极管箝位型逆变器和双向开关S3。在较低直流输入电压时,工作在级联逆变器模式,在中等直流输入电压时,切换为两电平逆变器模式,在较高直流输入电压时,切换为二极管箝位型逆变器模式,采用单级式结构即可实现较宽直流输入电压范围的工作,系统结构简单,体积降低20%;通过拓扑模式的切换,在实现较宽直流输入电压范围的直流-交流逆变的同时,开关损耗降低10%,逆变器工作效率提高10%。本发明适用于电能变换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3532127A
公开(公告)日:2014-01-22
申请号:CN201310519945.X
申请日:2013-10-29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H02J1/02
Abstract: 面向直流微电网的直流有源滤波器的控制方法,本发明涉及面向直流微电网的直流有源滤波器的控制方法。它为了解决解决直流微电网带动非线性负载时电能质量恶化的问题。本发明在包含电容和双向变换器的直流有源滤波器中,获取直流负载的电流扰动值,并与电容电压的闭环调节器的输出值相加作为所述直流有源滤波器的输出电流的给定值,输出电流闭环采用比例积分结合重复控制器,根据重复控制器的输出极性决定双向变换器的工作模式和占空比。本发明能够很好地抑制非线性负载对直流微电网的影响,提高直流微电网的电能质量。本发明适用于电能变换领域,用于滤除联入直流微电网的负载电流的谐波。
-
公开(公告)号:CN102074974B
公开(公告)日:2012-11-14
申请号:CN201110022724.2
申请日:2011-01-20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H02J3/38 , H02M7/5387
Abstract: 消除单极性控制单相并网逆变器并网电流过零点畸变的装置及方法,属于电能变换领域,本发明为解决现有单极性控制单相并网逆变器存在并网电流过零点畸变的问题。本发明控制方法为:步骤一、采集并网电流的瞬时值ig、电网电压的瞬时值e,并设置输入信号给定并网电流的幅值Im*;步骤二、获取给定并网电流的瞬时值ig*,比较ig*和ig,生成两路开关信号,作为第二桥臂的控制信号;步骤三、获取相位差;步骤四、将电网电压当前相位角的正弦值和步骤三获取的相位差共同输入到开关信号生成模块,生成两路开关信号,作为第一桥臂的控制信号,以实现并网电流的闭环控制,消除单极性控制单相并网逆变器并网电流过零点畸变。
-
公开(公告)号:CN102075108B
公开(公告)日:2012-10-03
申请号:CN201110022695.X
申请日:2011-01-20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H02M7/5387 , H02M1/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M1/126
Abstract: 一种带有LCL滤波器的并网逆变器的电容电流前馈控制方法,属于电能变换领域,本发明为解决现在采用LCL滤波器的并网逆变器技术存在稳定性差和因网侧电压、电流存在相位差使系统效率降低的问题。本发明方法:一、采集三相电网电压,获取电网电压矢量角θ;二、采集逆变器三相输出电流,获取逆变器侧电流的直流分量i1d、i1q;三、采集三相滤波电容电流,获取滤波电容电流的直流分量icd、icq;四、设置逆变器输出电流的给定值为处理后信号PI调节,输出uq,处理后信号PI调节,输出ud;五、将ud、uq逆变换为uα、uβ,将uα和uβ进行脉宽调制获得六路开关信号,用于控制三相逆变器的六个开关管,来完成对并网逆变器的电容电流前馈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01789709B
公开(公告)日:2012-01-11
申请号:CN201010300242.4
申请日:2010-01-13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H02M7/538
Abstract: 四开关三相逆变器的正弦波脉宽调制方法,属于逆变器的脉宽调制领域。它解决了现有四开关三相逆变器控制方法复杂的问题。它基于正弦波发生器、三角波发生器、PWM调制器和隔离和驱动电路实现,将设定的调制正弦波参数输入到正弦波发生器中,由正弦波发生器产生两路相位相差60°的正弦波调制函数,并与三角波发生器产生的高频三角载波信号在PWM调制器中进行调制,生成四路PWM脉冲信号,所述PWM脉冲信号经过隔离和驱动电路后对所述四开关三相逆变器中功率开关管的导通与闭合进行控制。本发明用于四开关三相逆变器中功率开关管的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02176653A
公开(公告)日:2011-09-07
申请号:CN201110021716.6
申请日:2011-01-19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H02P21/13
Abstract: 带指数渐消因子的卡尔曼滤波器的感应电机转速观测方法,属于电机驱动控制领域。它解决了现有对感应电机的转速进行观测采用的标准卡尔曼滤波EKF算法中,由于噪声协方差矩阵误差大而影响状态变量的观测结果的问题。本发明方法基于转速观测器实现转速观测,在转速观测器中采用卡尔曼滤波器进行误差预测,所述转速观测器在实现转速观测的运行过程中,卡尔曼滤波器所采用的误差协方差矩阵预测方程中引入了指数渐消因子λ(k+1),所述的误差协方差矩阵预测方程为:本发明适用于感应电机的转速观测。
-
公开(公告)号:CN102074974A
公开(公告)日:2011-05-25
申请号:CN201110022724.2
申请日:2011-01-20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H02J3/38 , H02M7/5387
Abstract: 消除单极性控制单相并网逆变器并网电流过零点畸变的装置及方法,属于电能变换领域,本发明为解决现有单极性控制单相并网逆变器存在并网电流过零点畸变的问题。本发明控制方法为:步骤一、采集并网电流的瞬时值ig、电网电压的瞬时值e,并设置输入信号给定并网电流的幅值Im*;步骤二、获取给定并网电流的瞬时值ig*,比较ig*和ig,生成两路开关信号,作为第二桥臂的控制信号;步骤三、获取相位差;步骤四、将电网电压当前相位角的正弦值和步骤三获取的相位差共同输入到开关信号生成模块,生成两路开关信号,作为第一桥臂的控制信号,以实现并网电流的闭环控制,消除单极性控制单相并网逆变器并网电流过零点畸变。
-
公开(公告)号:CN102055402A
公开(公告)日:2011-05-11
申请号:CN201110009350.0
申请日:2011-01-17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H02P21/14
Abstract: 感应电机的转速与参数同时辨识方法,属于电机驱动控制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电机控制系统中采用观测器获得感应电机的转速与参数信息时,由于观测器所使用的感应电机状态方程的阶数高,造成观测器的计算量过大的问题。本发明将感应电机中的状态变量中涉及的七个变量拆分为分别由六个变量组成的两个状态变量,再通过第一串行双EKF观测器和第二串行双EKF观测器分别进行观测实现辨识,两个串行双EKF观测器交替运行,设定一个计算周期占用两个采样周期,并在一个计算周期的第一采样周期中运行第一串行双EKF观测器,第二采样周期中运行第二串行双EKF观测器。本发明用于感应电机转速与参数的辨识。
-
公开(公告)号:CN102035219A
公开(公告)日:2011-04-27
申请号:CN201110022722.3
申请日:2011-01-20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H02J3/38
Abstract: 单相并网逆变器的并网电流单极性无环宽滞环控制装置及方法,属于电能变换领域,本发明为解决现有控制方法存在的并网电流颠覆以及最大开关频率不可控的问题。本发明方法:步骤一、将采集的并网电流的瞬时值i,增加直流偏移量,获得整个电周期内均大于零的并网电流的偏置瞬时值it;采集电网电压的瞬时值e,生成与电网电压同步的方波信号;设置给定并网电流的幅值Im*;步骤二、获取给定并网电流的瞬时值i*;步骤三、在定时器周期到来时,根据i*与it生成两路开关信号,作为第二桥臂的的控制信号;步骤四、根据与电网电压同步的方波信号生成两路开关信号,作为第一桥臂的控制信号,实现单相并网逆变器的并网电流单极性无环宽滞环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01630873B
公开(公告)日:2011-01-05
申请号:CN200910306058.8
申请日:2009-08-25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混合磁极结构的永磁开关磁链发电机,属于电机领域,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低速永磁发电机随着功率等级的增加,功率密度低、绕组结构复杂、绝缘不易制造等问题。本发明的单相电机的技术方案:沿主轴外表面轴向方向设置两个定子铁芯,中间用导磁连接环状铁芯连接,形成的环形槽内设置有定子绕组,两个定子铁芯上的凸极相互错开半个定子极距,外转子由不导磁的机壳及其内表面交替设置的2P个铁主磁极和2P永磁极构成,两个定子铁芯的外端面轴向距离与铁主磁极的轴向长度相等,永磁极轴向长度是铁主磁极长度的0.1至0.3倍;本发明的两相电机由上述两个单相电机及转子轭连接件、支撑环和主轴连接件构成,两个单相电机呈正交绕组结构。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