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621151A
公开(公告)日:2022-06-14
申请号:CN202210305303.9
申请日:2022-03-25
Applicant: 南京邮电大学
IPC: C07D241/38 , C07D471/14 , C07D241/42 , C07D403/14 , C09K11/06 , H01L51/50 , H01L51/54 , H01L51/05 , H01L51/30 , H01L51/42 , H01L51/4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活化延迟荧光半导体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所述半导体材料结构如通式所示X是N或氰基取代的次甲基,D1和D2至少一个取自二芳基氨基、芳基桥联的二芳基氨基、9‑咔唑基、9‑芳基‑咔唑基、芳基或杂环芳基并吲哚基中的一种;R11,R12R21,R22各自独立的取自氢、氘、烷基、芳基、杂芳基等,l、k、m和n取自独立取自0~4的整数且m+n
-
公开(公告)号:CN114031754A
公开(公告)日:2022-02-11
申请号:CN202110542776.6
申请日:2021-05-18
Applicant: 南京邮电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热活化延迟荧光聚合物及其应用,热活化延迟荧光聚合物的通式中,X表示苯环A和苯环B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是苯环A与苯环B没有经过X的连接,可以是单键相连、经过‑NR1‑、‑O‑和‑S‑中的任意一种m+n=0.5,且0.5>m>0;AR1为取代的苯、萘、芴、咔唑、螺芴、蒽、氧杂蒽,AR1上的取代为C1~C20直链取代基、C1~C20的支链取代基、C1~C20直链烷氧基或C1~C20支链烷氧基中的一种。本技术方案通过简单的合成手段获得高荧光量子效率、发射波长较长、光动力活性高等优点,作为生物医学应用的纳米试剂的活性组分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08912125B
公开(公告)日:2021-03-02
申请号:CN201810682714.3
申请日:2018-06-27
Applicant: 南京邮电大学
IPC: C07D487/04 , C07D495/22 , H01L51/44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基于四芳基并吡咯核非富勒烯受体材料及其应用,属于半导体行业有机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四芳基并吡咯核非富勒烯受体材料具高稳定性、有合适能级、高的载流子迁移率、较好的溶解性和成膜性,能够作为稠环非富勒烯受体应用于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中。本发明涉及材料合成工艺简单、产物易于纯化,能获得较好的有机太阳电池器件性能,利于推广和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1796012A
公开(公告)日:2020-10-20
申请号:CN202010458193.0
申请日:2020-05-26
Applicant: 南京邮电大学
IPC: G01N27/327 , C12Q1/6825 , B82Y15/00 , B82Y40/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高效稳定原位生长二氧化钛/纳米金光阳极的光电化学传感器制备方法:清洗氧化铟锡电极ITO切片:先将ITO切片依次放在丙酮、乙醇、超纯水溶液中超声处理;再用乙醇棉球擦拭后用超纯水冲洗干净,将ITO一面朝上放置在培养皿中退火,最后将ITO切片取出进行等离子体和臭氧处理;在处理后的ITO切片上旋涂钛酸四异丙酯、钛酸丁酯或钛酸乙酯前驱体,随后,将旋涂后的ITO基片退火,得到ITO/TiO2电极;将ITO/TiO2电极冷却至室温后,进行原位金纳米颗粒负载,得ITO/TiO2/Au NPs光阳极。该光电化学传感器具有高效、均一、稳定、制备重复性高的、结构简单、贮存稳定性好、检测重复性好、对miRNA-21具有敏感性和特异性等优点,用于miRNA的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07389760A
公开(公告)日:2017-11-24
申请号:CN201710526089.9
申请日:2017-06-30
Applicant: 南京邮电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542 , G01N27/30 , H01G9/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类用于含巯基化合物检测的有机染料敏化光阳极光电化学传感器。有机染料敏化光阳极传感器所涉及的光阳极由导电透明电极、半导体氧化物层和具有推拉电子效应单元的含末端羧基的有机染料(通式(I)所示)三部分构成。透明电极为氧化铟锡玻璃(ITO)玻璃或氟化ITO(FTO)玻璃,半导体氧化物层可以为纳米氧化钛,具有推拉电子效应单元通过末端含羧基与氧化钛结合。传感器由导电玻璃旋涂纳米金属氧化物或原位生长纳米金属氧化物层,再吸附具有推-拉电子结构的有机染料构成。有机染料对巯基化合物的特异性识别和化学反应,从而影响相应敏化染料共轭结构导致光阳极对光吸收能力的变化,进而产生光电流的变化实现对巯基化合物的传感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05820169A
公开(公告)日:2016-08-03
申请号:CN201610121688.8
申请日:2016-03-03
Applicant: 南京邮电大学
IPC: C07D487/04 , C09K11/06 , H01L51/4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549 , C07D487/04 , C09K11/06 , C09K2211/1044 , C09K2211/1092 , H01L51/0068 , H01L51/007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多环芳烃K位并咪唑基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合成所得材料结构通式如下,其中,Ar表示芳基及取代芳基,R表示长短的不一的烷基链,结构设计的特点在于咪唑连接的苯环位置属于K(4,5)位,与常规化合物的连接位置(1,2)完全不同。另外,该类化合物的结构设计符合D?A?D(给体?受体?给体)结构,可以很好的应用于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提高其器件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2659752B
公开(公告)日:2014-06-18
申请号:CN201210113797.7
申请日:2012-04-18
Applicant: 南京邮电大学
IPC: C07D333/08 , C07C15/20 , C07C2/88 , C07C43/205 , C07C41/30 , C07D333/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类并四苯衍生物场效应晶体管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其结构可由通式(Ⅰ)表示:其中Ar表示芳基、取代芳基、杂环芳基或取代杂环芳基;R是烷基、烷氧基、烷硫基等取代基中的一种。本发明的并四苯衍生物可以通过Sonogashira偶联反应和Bergman环化反应合成。本发明的并四苯衍生物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溶解性,而且可以提高OFETs器件的迁移率。
-
公开(公告)号:CN103588960A
公开(公告)日:2014-02-19
申请号:CN201310518535.3
申请日:2013-10-29
Applicant: 南京邮电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类非标记离子型共轭聚电解质的设计及其检测应用,其结构可由通式(Ⅰ)表示;包含9位取代的芴单元和具有吸电子特性的受体单元Ar,Ar是苯并噻二唑、苯并噻唑、噻唑、苯并二唑、氟化硼络合二吡咯甲川类单元、含铱配合物单元、含金属卟啉单元、苝酰亚胺、萘酰亚胺等取代基中的一种;芴基与Ar的比例x:y为17:3~18:2,侧基含m+1个CH2单元;其中,Ion为水溶性基团季胺基、羧基或磺酸基中的一种;本发明的非标记共轭聚电解质具有极高的溶解性和稳定性,而且可以应用于多种无标记的生物检测,是一类全新的传感检测平台。
-
公开(公告)号:CN102659752A
公开(公告)日:2012-09-12
申请号:CN201210113797.7
申请日:2012-04-18
Applicant: 南京邮电大学
IPC: C07D333/08 , C07C15/20 , C07C2/88 , C07C43/205 , C07C41/30 , C07D333/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类并四苯衍生物场效应晶体管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其结构可由通式(Ⅰ)表示:其中Ar表示芳基、取代芳基、杂环芳基或取代杂环芳基;R是烷基、烷氧基、烷硫基等取代基中的一种。本发明的并四苯衍生物可以通过Sonogashira偶联反应和Bergman环化反应合成。本发明的并四苯衍生物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溶解性,而且可以提高OFETs器件的迁移率。
-
公开(公告)号:CN119684322A
公开(公告)日:2025-03-25
申请号:CN202510206591.6
申请日:2025-02-25
Applicant: 南京邮电大学
IPC: C07D519/00 , C07D403/14 , C07D413/14 , C07D417/14 , C07D421/14 , C07D495/04 , C07D513/04 , C07D517/04 , C09K11/06 , H10K30/50 , H10K30/86 , H10K50/11 , H10K85/60 , G01N21/359 , G01N21/6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芳基并吲哚给体的近红外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属于有机光电半导体技术领域,所述近红外发光材料具有D‑A‑D结构,其分子结构中的电子给体和受体核心单元保证了其聚集诱导发光特性,强电子受体的选用促进了分子吸收/发射波长至近红外区。本发明涉及的近红外发光材料合成路线简单,成本低,能级可控,发光行为优异,具有良好的荧光量子产率和良好的光动力/光热效果,可广泛应用于有机半导体器件、生物传感等领域。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