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金属复合带材短流程高效生产工艺

    公开(公告)号:CN108580849A

    公开(公告)日:2018-09-28

    申请号:CN201810259094.2

    申请日:2018-03-27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双金属复合带材短流程高效生产工艺,将采用连续铸造复合工艺制备出具有冶金结合界面的高质量双金属复合板坯,放在加热炉中进行加热;将加热后的板坯采用轧机,进行多道次轧制,第一道次的道次压下率控制在50%~70%,后续道次压下率控制在25%~45%,总轧制变形量控制在85%~95%;轧制过程无润滑,最终温轧成形;再进行酸洗处理后,在冷轧机上轧制成形,道次压下率控制在15%~30%,总轧制变形量控制在90%以下;轧制速度为1~25m/min;经过冷轧后的复合带材,进行快速感应加热连续热处理,即得到双金属复合带材。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制备得到板材,工艺流程短,生产效率高,有利于实现大规模生产。

    一种双金属复合板材连铸直接成形设备及工艺

    公开(公告)号:CN108465789A

    公开(公告)日:2018-08-31

    申请号:CN201810260595.2

    申请日:2018-03-27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双金属复合板材连铸直接成形设备及工艺,该设备包括高熔点金属熔化炉、低熔点金属熔化炉、复合成形装置、一次冷却系统、二次冷却装置、牵引装置、锯切装置、测温系统和集成控制系统等。复合成形装置由复合铸型和结晶器构成,复合铸型的内部被加工成前后两段横断面形状均为矩形、宽度相同的成形型腔。复合铸型的后段放置于结晶器中,并与之紧密组装为一体。连铸过程中,通过结晶器将复合铸型中金属液的热量导出,并进而通过一次冷却系统将热量带走,实现双金属的凝固成形与复合。所述测温系统包括四个测温传感器;所述集成控制系统由上位机、下位机、控制柜、执行机构等组成;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双金属复合板连铸直接成形工艺。

    一种Cu-Cr-Zr合金棒材或线材的连续固溶淬火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5586473B

    公开(公告)日:2018-02-27

    申请号:CN201610074956.5

    申请日:2016-02-0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10/25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强高导Cu‑Cr‑Zr合金棒材或线材的连续固溶淬火装置及其工艺,属于金属材料制备加工技术领域。连续固溶淬火装置由驱动系统、控温系统、感应加热系统、淬火冷却系统和气体保护系统组成。感应加热系统采用“中频感应加热+高频感应加热”两段式加热方式,有利于防止Cu‑Cr‑Zr合金棒材或线材进入淬火区过程中温度的下降,提高淬火冷却效果。采用本发明的连续固溶淬火装置及工艺处理Cu‑Cr‑Zr合金棒材或线材,自动化程度高,生产效率高,尤其有利于保证合金棒材或线材淬火质量的均匀性和一致性。

    一种金属薄板近终形成形装置及其成形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464702B

    公开(公告)日:2016-01-06

    申请号:CN201310436252.4

    申请日:2013-09-23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金属薄板近终形成形装置及其成形方法,属于金属薄板的生产技术领域。本发明提出的金属薄板近终形成形装置,具有一对倾斜布置、内部水冷、反向旋转的铸轧辊,下铸轧辊一侧设置熔融金属布流装置。采用上述装置进行金属薄板近终形成形时,由布流装置将熔融金属均匀平铺在下铸轧辊辊面上,随后熔融金属在上下铸轧辊之间形成熔池、进而完成熔融金属的凝固与轧制,实现金属薄板的近终形成形。本发明提出的金属薄板近终形成形技术,可以扩大金属薄板近终形成形的应用范围,提高金属薄板的近终形成形程度。

    一种制备块体β-FeSi2热电和光电转换材料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320632A

    公开(公告)日:2013-09-25

    申请号:CN201310193629.8

    申请日:2013-05-2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备块体β-FeSi2热电和光电转换材料的方法,将熔体进行循环过热处理,结合对凝固和冷却过程进行控制,以及适当的热处理,制备大尺寸、无缺陷块体β-FeSi2材料的新方法。本方法制备的FeSi2铸坯由于具有细小均匀的完全α+ε共晶组织,共晶相中的棒状ε相直径不超过2μm,可大幅度缩短α+ε→β包析反应的热处理时间,从而显著提高β-FeSi2材料的制备效率;并且此制备方法无需真空设备,且整个工艺流程主要由熔铸和热处理工序组成,具有设备简单、易于操作、工艺流程短、制备成本低的特点。

    一种低铬含量中强高导Cu-Cr-Sn-Zn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581350A

    公开(公告)日:2024-09-03

    申请号:CN202410514460.X

    申请日:2024-04-26

    Abstract: 本发明采用机器学习方法设计了一种低铬含量中强高导Cu‑Cr‑Sn‑Zn合金及其制备工艺,属于新材料设计与加工技术领域。开发的低铬含量Cu‑Cr‑Sn‑Zn合金成分特征在于:Cr含量为0.10wt%~0.50wt%,Sn含量为0.05wt%~0.50wt%,Zn含量为0.10wt%~0.50wt%,La含量为0.001wt%~0.10wt%,余量Cu。根据需要,还可以添加Mg、Zr、P或Ce等一种或多种微合金化元素,以提升合金的综合性能。微合金化元素的含量为0.00wt%~0.30wt%Mg,0.00wt%~0.20wt%Zr,0.00wt%~0.10wt%P,0.00wt%~0.10wt%Ce。本发明协同优化了合金中Cr、Sn、Zn等元素含量,进而显著提升了铜合金力学和电学综合性能,抗拉强度可达600~650MPa,导电率可达75%IACS~80%IACS,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与应用。

    一种基于材料基因工程技术的高温合金成分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637053A

    公开(公告)日:2024-03-01

    申请号:CN202311556852.4

    申请日:2023-11-21

    Abstract: 一种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的高温合金成分设计方法,属于金属材料的成分设计领域。通过确定合金元素种类与成分范围,形成成分设计空间,制定合金设计要求,从材料的成本、密度、组织稳定性、服役性能等方面出发;收集合金历史数据并建立高温合金成分‑服役性能数据集,利用机器学习方法,构建一种或多种服役性能模型,并利用高通量热力学计算与高通量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评估,对合金成分、密度、合金组织稳定性及服役性能进行预测,形成完整的合金成分设计方法,实现准确高效的高温合金成分设计。本发明将高通量热力学计算、高通量扩散多元节实验、机器学习数据分析技术相结合,提高了合金设计效率、缩短了研发周期、降低了研发成本。

    一种低钴含量高强中导Cu-Ni-Co-Si系合金及其制备工艺

    公开(公告)号:CN113106293B

    公开(公告)日:2022-04-22

    申请号:CN202110330510.5

    申请日:2021-03-25

    Abstract: 本发明采用机器学习方法设计了一种新型高强中导Cu‑Ni‑Co‑Si系合金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新材料设计与开发技术领域。开发的低钴含量Cu‑Ni‑Co‑Si系合金成分特征在于:Ni含量为1.50wt%~2.50wt%,Co含量为0.20wt%~0.49wt%,Si含量为0.50wt%~1.20wt%,Mg含量为0.05wt%~0.40wt%,Zn含量为0.05wt%~0.50wt%,余量Cu。根据需要,还可以添加Zr、Cr、Ca、Ti或稀土等一种或多种微合金化元素,以提升合金的使用性能。与现有Cu‑Ni‑Co‑Si系典型高性能合金C70350相比,本发明合金成分的主要特点包括:(1)超低Co含量,低于C70350合金Co含量下限的一半;(2)含有Mg、Zn合金元素,为六元或六元以上的复杂多元合金。所设计合金抗拉强度可达850~900MPa,断后伸长率为7.0%~10.0%,导电率为45%~55%IACS,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与应用。

    一种快速确定金属材料再结晶温度的装置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426722A

    公开(公告)日:2020-07-17

    申请号:CN202010210554.X

    申请日:2020-03-2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金属材料加工与热处理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金属材料再结晶温度的快速准确测试装置与方法。装置由加载机构、气氛保护加热炉、样品台和数据采集计算机组成。测试方法是通过采集三点弯曲试样在连续升温过程中的载荷-温度变化,进而确定金属材料的再结晶温度。本发明只需要一块试样,通过1~2h就能够完成以前长达1~2天、大量试样的研究工作,具有制样数量少,设备操作方便,确定再结晶温度快捷,运行成本低廉等优点;采用载荷-温度曲线自动实时获取,减少了硬度测试法、金相测试法等需要人为测试,大大降低了误差和人为干扰,准确度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