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抗拔钢管桩的吸力桶基础及其安装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472382B

    公开(公告)日:2021-04-20

    申请号:CN202010349405.1

    申请日:2020-04-28

    Applicant: 中山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抗拔钢管桩的吸力桶基础及其安装方法,包括桶体和抗拔桩机构,桶体为底部开口、顶部密封的桶状结构并且其内部形成内舱,桶体包括内桶壁和外桶壁,内桶壁和外桶壁之间形成中空夹层,抗拔桩机构设置于中空夹层内并可沿中空夹层上下滑动,抗拔桩机构包括底座和抗拔钢管桩;使用方法如下:(1)桶体自重下沉;(2)内舱抽水使桶体继续下沉;(3)使抗拔钢管桩从中间夹层伸出并贯入海床中;(4)使中空夹层内的高压水排出至水下灌浆液充满中空夹层,待水下灌浆液凝固使钢管桩与桶体成为一体;本发明能抗拔钢管桩贯入海床提高吸力桶基础的抗拔承载力,解决了通过加深桶长提高承载力产生的土塞以及材料浪费的问题。

    一种山岭隧道隔震防水保温高聚物的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561332A

    公开(公告)日:2020-08-21

    申请号:CN202010335956.2

    申请日:2020-04-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山岭隧道隔震防水保温高聚物的施工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基层找平;涂抹聚氨酯底涂;喷涂高聚物;修整泡沫聚氨酯;涂抹聚合物砂浆。通过以上步骤对山岭隧道进行隔震防水保温的预处理,所述高聚物材料为非水反应类双组份高聚物材料。本发明具有快捷、经济、耐久等优点,可快速有效解决高寒高温高烈度富水区等复杂地质条件下山岭隧道衬砌冻害热害、衬砌结构破坏、渗漏水等问题,为山岭隧道提供了一种先进、高效、经济、实用的隔震防水保温新方法。本发明已成功应用于多项隧道防水工程,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和广阔的发展应用前景。

    一种岛礁地下结构
    2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981140A

    公开(公告)日:2025-05-13

    申请号:CN202510280400.0

    申请日:2025-03-11

    Applicant: 中山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地下结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岛礁地下结构,包括洞室,洞室包括多个沿洞室延伸方向依次连接的管节,管节包括顶板、底板和两个侧板,顶板和底板上下相对设置,两个侧板左右相对设置,侧板的顶端与顶板连接,底端与底板连接。顶板、底板和侧板内均设置有隔震腔,隔震腔内填充有聚氨酯高聚物。本发明的岛礁地下结构,能够降低爆炸和地震等偶然载荷向洞室内部的传递,有效减少地震荷载、爆炸荷载等对洞室内部结构的影响。

    一种海缆保护装置及其保护方法
    2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627775A

    公开(公告)日:2025-03-14

    申请号:CN202411796379.1

    申请日:2024-12-09

    Applicant: 中山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海缆保护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海缆保护装置,其包括海缆保护单元,多个海缆保护单元依次拼接以形成海缆保护装置,海缆保护单元包括内层海缆固定装置、弹性连接件和外层保护装置,内层海缆固定装置包括弧形固定部和稳定部;弧形固定部设于稳定部的内部中心处,弧形固定部用于固定安装海缆,且弧形固定部与稳定部连接呈一体结构,内层海缆固定装置的稳定部通过弹性连接件与外层保护装置连接,外层保护装置上设有固定部,相邻的外层保护装置通过固定部连接。海缆保护单元依次进行拼接实现模块化拼接,能够增加海缆保护装置的稳定性;通过设置弹性连接件,起到缓冲作用,保护海缆预定铺设位置不受水流等环境产生位移。

    一种钙质砂数值模拟方法、系统及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9446356A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411445683.1

    申请日:2024-10-16

    Applicant: 中山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钙质砂数值模拟方法、系统及设备,该方法包括:获取钙质砂颗粒图像,并对钙质砂颗粒图像进行处理,得到对应的非颗粒元素坐标;基于钙质砂颗粒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得到颗粒表面信息;基于非颗粒元素坐标和顶点坐标构建颗粒模型,并对颗粒模型进行重复堆积,得到初始试验模型;对初始试验模型进行设置,得到目标试验模型;基于球形单元的受力大小和质量信息,对目标试验模型进行迭代计算,并根据迭代计算结果判断目标试验模型是否存在变形破坏。本发明对现有的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改进,可以准确构建钙质砂的真实颗粒形状及其内孔隙结构,能够准确预测钙质砂材料的变形破坏,并可进一步用于预测岛礁吹填钙质砂地基的沉降变形。

    一种聚氨酯渗透注浆扩散模拟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9397948A

    公开(公告)日:2025-02-07

    申请号:CN202411493801.6

    申请日:2024-10-24

    Applicant: 中山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聚氨酯渗透注浆扩散模拟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其中方法包括根据待注入多孔介质的物理属性数据,构建聚氨酯在待注入多孔介质中渗透注浆扩散的几何模型;采用理查兹方程和多孔介质稀物质传递方程建立几何模型的物理场,根据物理场得到的几何模型的材料属性参数,对几何模型进行调整;设置调整后的几何模型的边界条件和初始值,并基于局部细化方法对调整后的几何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得到渗透注浆扩散仿真模型;根据瞬态求解器求解渗透注浆扩散仿真模型,完成聚氨酯在多孔介质中渗透注浆扩散的模拟。本申请提供的方法,提高了浆液扩散过程建模的准确性。

    一种入泥端海缆防锚害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889311A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410927489.0

    申请日:2024-07-11

    Applicant: 中山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入泥端海缆防锚害装置及方法,其中方法包括S1、根据待保护海缆的直径d,确定防锚害桩的边长L;S2、在待保护海缆两侧相对设置若干防锚害桩;S3、根据防锚害桩的边长L,确定垂直水流方向的防锚害桩之间的间距Lx和沿水流方向的防锚害桩之间的间距Ly;S4、根据垂直水流方向的防锚害桩桩之间的间距Lx和沿水流方向的防锚害桩之间的间距Ly,调整若干防锚害桩的位置。本发明能够有效避免船只的船锚损害海缆。

    一种半装配式明洞防排水系统及其施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418895B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311574750.5

    申请日:2023-11-23

    Applicant: 中山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半装配式明洞防排水系统及其施作方法,半装配式明洞防排水系统包括衬砌、仰拱和抗浮墙趾。衬砌下方相对设置有两个基座,衬砌设置于基座上;基座上开设有第一横向排水管,仰拱下方设置有隧底排水结构,仰拱上方设置有填充层,填充层中设置有中心水沟和第二横向排水管,隧底排水结构、第二横向排水管均与中心水沟连通,第二横向排水管与第一横向排水管连通,抗浮墙趾上设置有纵向排水管和第三横向排水管,第三横向排水管的一端与纵向排水管连通,另一端与第一横向排水管连通。通过上述结构,能够解决路堑式隧道明洞防排水系统易受压破损、堵塞失效、排水不畅进而诱发隧道水害等问题。

    一种海缆防冲刷保护装置
    2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487211A

    公开(公告)日:2024-08-13

    申请号:CN202410586970.8

    申请日:2024-05-13

    Applicant: 中山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海洋电缆保护领域,公开了一种海缆防冲刷保护装置,其包括防护单元,防护单元包括:套设于海缆外周的套筒;以及;缓冲组件,缓冲组件包括缓冲件和支撑件,缓冲件包括底板和倾斜设置在底板顶部的两块侧板,两块侧板的一端分别连接于底板且具有间隔,两块侧板的另一端相互连接,两块侧板和底板围合形成有存储腔,侧板和底板均开设有贯穿其两侧面的连通孔;其中,套筒设置于存储腔内并与存储腔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隔,底板和/或侧板面向存储腔的一侧面连接有支撑件,支撑件的一端与套筒连接。本发明通过缓冲组件的设置,有效解决了海缆保护装置安装难度大、海缆保护效果差的问题。

    一种地下连续墙的成槽注浆装置及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407405A

    公开(公告)日:2024-07-30

    申请号:CN202410693578.3

    申请日:2024-05-31

    Applicant: 中山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注浆施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地下连续墙的成槽注浆装置及施工方法,具体包括成槽板、进水管、排渣管和集渣管,进水管贯穿设置在成槽板的中部,排渣管设置在成槽板的两侧,进水管、集渣管均平行于成槽板的长度方向延伸;集渣管固定于成槽板的下端,集渣管的中部向下凸起设置,进水管与集渣管的中部连接,排渣管与集渣管的端部连接,进水管、集渣管和排渣管依次导通形成排渣通道;集渣管的下侧固定有多个尖齿,尖齿的尖端朝下且根部凸出于集渣管的内部,集渣管的下侧还开设有多个进渣孔,进渣孔与尖齿沿集渣管的延伸方向交替布置;成槽板的侧面还设置有注浆管,注浆管上开设有多个注浆孔,以将浆液注入与成槽板相对的外部土层中。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