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坝结构
    2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535258A

    公开(公告)日:2020-08-14

    申请号:CN202010486406.0

    申请日:2020-06-01

    Inventor: 程南宁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堰坝结构,包括:横跨河道的堰坝本体,堰坝本体的上表面开设有沿水流方向贯穿堰坝本体的凹槽;以及设于凹槽下游的多级拦水坎,多级拦水坎沿河道的上游至下游依次间隔设置,最上一级拦水坎与凹槽的槽底壁之间、相邻的上下两级拦水坎之间均具有高度落差,且最上一级拦水坎与堰坝本体之间、相邻的上下两级拦水坎之间均形成水流调节池。通过在堰坝本体的上表面开设凹槽实现了堰坝本体的过鱼功能,同时,通过在堰坝本体上的凹槽的下游布置多级拦水坎形成多级沿河道的上游至下游依次呈阶梯形落差布置的水流调节池,为鱼类提供了溯河洄游及上下游自由迁徙的路径。设计简单、后期运行维护和管理方便。

    堰坝组合结构
    2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535257A

    公开(公告)日:2020-08-14

    申请号:CN202010485343.7

    申请日:2020-06-01

    Inventor: 程南宁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堰坝组合结构,包括:堰坝,沿河道的横向布置,堰坝的第一端连接河道的第一侧河岸;鱼坡,设于堰坝的第二端与河道的第二侧河岸之间,鱼坡包括沿河道的上游至下游依次间隔设置的多级拦水坎,相邻的上下两级拦水坎之间具有高度落差,且相邻的上下两级拦水坎之间形成蓄水池;以及翼墙,设于堰坝与鱼坡之间,翼墙将堰坝与鱼坡分隔开。通过堰坝实现了蓄水、防洪和景观等拦河挡水设施的基本功能,同时,通过鱼坡为鱼类提供了溯河洄游及上下游自由迁徙的路径,能够有效维护河流上下游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且具有设计简单、后期运行维护和管理方便的优点。

    长江江豚野化驯养的栖息地生境构建设施

    公开(公告)号:CN109006674A

    公开(公告)日:2018-12-18

    申请号:CN201810902095.4

    申请日:2018-08-0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01K67/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栖息地生境模拟技术领域的一种长江江豚野化驯养的栖息地生境构建设施。技术方案为:包括栖息地构建区,所述栖息地构建区至少包括水域部分和陆地部分的修复区;所述水域部分与自然水域连通;所述水域部分至少包括深潭区、浅水区和浅滩区;所述深潭区和所述浅水区之间采用水位升降构件实现分离;所述浅滩区沿所述水域部分的四周岸线设置,所述修复区内设置进水和排水泵闸系统,控制所述水域部分的水位高低及与所述自然水域的连通;所述修复区与所述水域部分的接壤处设置若干投食区。采用此技术方案构建的长江江豚栖息地可近似模拟长江江豚自然栖息生境,为长江江豚放流提供良好的野化驯养生境。

    一种复合型净水表流湿地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5366818B

    公开(公告)日:2017-10-10

    申请号:CN201510856318.4

    申请日:2015-11-3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W10/1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复合型净水表流湿地系统,包括引水模块、进水渠、出水渠和净化模块组件;所述的进水渠和出水渠分别位于所述净化模块组件两侧;所述的进水渠和出水渠的一端均与引水模块相连通;所述的进水渠和出水渠分别包括一过水腔,所述过水腔外平行设有多个各自独立的透水腔,每个所述透水腔均与所述过水腔分别通过第一共墙相连,且所述第一共墙设有至少一个过水开关;所述净化模块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净化模块,每个所述净化模块至少部分与相应所述透水腔通过第二共墙相连,且所述第二共墙为透水墙;所述净化模块由多条通风沟和多条配水沟分隔成多个湿地单元;本复合型净水表流湿地系统布局能提高净化效果,且能够降低植物倒伏率。

    用于加固河道驳岸的施工系统及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894386A

    公开(公告)日:2017-06-27

    申请号:CN201710244928.8

    申请日:2017-04-1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2B3/066 E02B3/12 E02B3/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加固河道驳岸的施工系统与施工方法,由于在加固区域上面堆填有压重堆体,自压重堆体顶面向下设有注浆孔,注浆孔的下端延伸至加固区域处的河道底面以下,这样,压重堆体可将加固区域处的土体表面淤泥挤出。同时,在通过注浆孔向加固区域处的河道底面以下部分的河床中注入浆液时,注入浆液所产生的压力挤压河道底面的土体时,压重堆体能够将河道底面的土体压住而使河道底面的土体不能产生变形,这样,驳岸及驳岸上的建筑就不会因为河道底面的土体变形而遭到破坏,由于河道底面的加固区域被注入的浆液加固,驳岸的建筑基础就更坚固,驳岸也就被加固。

    库滨带生态防护系统
    2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6884411A

    公开(公告)日:2017-06-23

    申请号:CN201710209043.4

    申请日:2017-03-3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2B3/12 A01G2/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库滨带生态防护系统,包括:在水库的消落带上由外向内依次建造的一级库滨生态隔离缓冲平台、一级缓冲带护坡、二级库滨生态隔离缓冲平台和二级缓冲带护坡;一级库滨生态隔离缓冲平台的高程高于二级库滨生态隔离缓冲平台的高程;一级缓冲带护坡和二级缓冲带护坡均为向下倾斜设置;一级库滨生态隔离缓冲平台上种植既耐水又耐旱的植物,二级库滨生态隔离缓冲平台上种植挺水植物。本发明可以有效削弱库边面源污染入库,净化库周水质,并构建道路突发污染事故处理空间,能够减少消落带岸坡崩塌造成的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通过建设适宜消落带水位变化的生态浮床能够对库区丰水期及枯水期全阶段提供植物净化功能。

    潮汐湿地的栖息地修复构造

    公开(公告)号:CN212612245U

    公开(公告)日:2021-02-26

    申请号:CN202020805014.1

    申请日:2020-05-1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生境修复技术的一种潮汐湿地的栖息地修复构造,技术方案为:该构造包括外坝、内坝、出口涵洞和入口涵洞;内坝的内侧为修复区,外侧为潮汐水流;外坝和内坝之间为修复区;外坝的高度高于内坝的高度;内坝高处设有入口涵洞;内坝低处设有出口涵洞,入口涵洞的底高程高于潮汐水流的平均潮位,顶高程低于潮汐水流的平均高潮位;出口涵洞的底高程高于潮汐水流的平均低潮位,顶高程低于潮汐水流的平均潮位;出口涵洞的外侧出口设置水闸,使修复区内的水体可通过出口涵洞流出,但不能通过出口涵洞流入。其运用简单的涵洞结构削减潮汐,恢复潮汐湿地的潮汐演替规律,进而修复潮汐栖息地的生态环境。(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河流边滩鱼类栖息地结构
    29.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2533945U

    公开(公告)日:2021-02-12

    申请号:CN202020976822.4

    申请日:2020-06-0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境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河流边滩鱼类栖息地结构,设于河流边滩上的废弃采砂迹地处,河流边滩鱼类栖息地结构包括对废弃采砂迹地的采砂坑进行修复形成的修复采砂坑、设于修复采砂坑上游侧的透水堰、对废弃采砂迹地的采砂区进行底质改善形成的底质改善区、设于底质改善区上游侧和靠近河流中心的一侧的保底质顺堤以及设于河流边滩靠近河流中心的一侧的挑砂潜堤。能够实现对河流边滩上的废弃采砂迹地的生境修复,在原有废弃采砂迹地的基础上营造出适宜的鱼类栖息生境,减少由于电站和闸坝建设造成的不利生态影响。(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一种河岸边的建筑基础的加固作业平台

    公开(公告)号:CN206768890U

    公开(公告)日:2017-12-19

    申请号:CN201720391778.9

    申请日:2017-04-1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河岸边的建筑基础的加固作业平台的技术方案中,由于在待加固区上面堆填有填压堆,自填压堆顶面向下设有注浆孔,注浆孔的下端延伸至待加固区处的河道底面以下的土体中,这样,在通过注浆孔向待加固区处的河道底面以下部分的土体中注入浆液时,填压堆能够压住河道底面的土体,防止注入的浆液对河道底面的土体产生挤压而使河道底面土体变形而破坏建筑基础;注入的浆液凝固之后能够加固待加固区的河道底面土体,从而使河岸边的建筑基础更坚固;而且,由于填压堆的顶面高出于水面而构成施工作业面,所以,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河岸边的建筑基础的加固作业平台能够便于施工人员进行施工作业。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