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微纳米结构光生活性氧物种定性分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868942B

    公开(公告)日:2016-07-06

    申请号:CN201410083333.5

    申请日:2014-03-07

    Applicant: 许昌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定性分析半导体微纳米结构光生活性氧物种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待检测半导体微纳米颗粒、自旋捕获剂BMPO和去离子水混合利用电子自旋共振波谱仪得到辐照后的特征ESR光谱A;待检颗粒、BM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去离子水混合得到辐照后的光谱B;比较ESR光谱A、B,得到超氧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定性分析;待检颗粒、自旋捕获剂TEMP和去离子水混合得到光谱C;待检颗粒、TEMP、NaN3和去离子水混合得到光谱D;比较ESR光谱C、D,得到单线氧的定性分析。该方法结合直接捕获技术和间接清除技术,更加准确的辨别活性氧物种的种类,特别是对同时产生不同活性氧物种的体系,弥补了常规化学发光法和荧光法的不足。

    在ITO导电玻璃上原位制备纳米网状硫铟锌三元化合物光电薄膜的化学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805136A

    公开(公告)日:2010-08-18

    申请号:CN201010125445.4

    申请日:2010-03-11

    Abstract: 一种在ITO导电玻璃上原位制备纳米网状硫铟锌三元化合物光电薄膜的化学方法。该方法把具有纳米化铟锌合金表面的ITO导电玻璃基底材料、单质硫粉、以及无水乙醇溶剂共置于聚四氟乙烯反应釜中,单质硫粉的浓度为0.001~0.0015克硫/毫升无水乙醇溶剂,在160℃~180℃温度下反应12~24小时,反应结束后,自然冷却至室温,最后产物依次用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清洗,室温下自然晾干,即得到在ITO导电玻璃基底的铟锌合金表面原位制得由纳米薄片组成的网状ZnIn2S4三元化合物光电薄膜材料,其中纳米薄片厚度为20~30nm。本方法制得的薄膜透明,纳米网状结构形貌均一、完美,表面非常均匀平整。同时,本方法低温原位生长重复性好,操作简便,不需要进一步的后处理,环境友好,便于工业化生产。

    基于聚酰亚胺中间相碳微球结构的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943165B

    公开(公告)日:2021-09-07

    申请号:CN202010685486.2

    申请日:2020-07-16

    Applicant: 许昌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聚酰亚胺中间相碳微球结构的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聚酰胺酸溶液的制备;(2)聚酰亚胺(PI)的自组装反应。(3)聚酰亚胺的碳化反应。(4)模板骨架剂的制备。(5)电极材料的制备。本发明以聚酰亚胺为基体,通过热缩聚水热反应并控制烧结工艺参数,制备多孔、富氮、尺寸较为均一的中间相碳微球,凭借其独特的“曲面效应”,增大石墨层间距,通过“均相氮掺杂效应”诱导提供更多的结构缺陷,方便锂离子的传输,在层间嵌锂的同时,增加贮锂微孔位点,从而提高电极材料的储电性能。

    一种金黄色陶瓷釉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896869B

    公开(公告)日:2021-08-17

    申请号:CN201910269075.2

    申请日:2019-04-04

    Applicant: 许昌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陶瓷釉料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金黄色陶瓷釉及其制备方法,具体过程为将微纳米银粉、钠长石、石英、滑石及方解石按照一定比例配制为釉料,通过行星球磨将釉料制成釉浆,采用浸釉法施加釉料于陶瓷素坯表面,将施釉素坯干燥后置于程序可控高温炉中在空气气氛条件下烧制,得到具有金黄色呈色效果的陶瓷釉产品。本发明利用微纳米银与釉料配方中其它成分及空气中的氧气在高温釉烧制过程中的协同反应、扩散效应、凝聚等现象,在空气气氛条件下,采用程序可控高温炉制备得到具有釉面均匀呈现金黄色呈色、釉层光泽度好、釉质莹润、具有一定玉质感的陶瓷釉,没有针孔及橘釉等缺陷的陶瓷釉产品,制备方法简单易操作,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基于聚酰亚胺中间相碳微球结构的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943165A

    公开(公告)日:2020-11-17

    申请号:CN202010685486.2

    申请日:2020-07-16

    Applicant: 许昌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聚酰亚胺中间相碳微球结构的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聚酰胺酸溶液的制备;(2)聚酰亚胺(PI)的自组装反应。(3)聚酰亚胺的碳化反应。(4)模板骨架剂的制备。(5)电极材料的制备。本发明以聚酰亚胺为基体,通过热缩聚水热反应并控制烧结工艺参数,制备多孔、富氮、尺寸较为均一的中间相碳微球,凭借其独特的“曲面效应”,增大石墨层间距,通过“均相氮掺杂效应”诱导提供更多的结构缺陷,方便锂离子的传输,在层间嵌锂的同时,增加贮锂微孔位点,从而提高电极材料的储电性能。

    一种金属酞菁锌接枝聚芳醚光催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311335B

    公开(公告)日:2018-07-10

    申请号:CN201610594396.6

    申请日:2016-07-26

    Applicant: 许昌学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W10/3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金属酞菁锌接枝聚芳醚光催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光催化技术领域。其制备方法:对聚芳醚类聚合物进行功能化修饰得到氯甲基化的聚芳醚类聚合物;将四硝基酞菁锌还原得到四氨基金属酞菁锌;将四氨基金属酞菁锌和氯甲基化的聚芳醚类聚合物通过胺化反应制得金属酞菁锌接枝聚芳醚高分子光催化材料。此方法制备出的聚合物基光催化材料对罗丹明B具有良好的可见光光催化降解效果,且污染物在碱性pH环境下,光催化降解效果更好。同时,合成的聚合物基光催化材料具有良好的回收效率和循环催化效率,是一种理想的可循环使用的聚合物基光催化材料。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