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端子保护构件
    1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630509A

    公开(公告)日:2024-09-10

    申请号:CN202310226959.6

    申请日:2023-03-10

    Inventor: 采女贵宽

    Abstract: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在于使电力端口侧的结构容易小型化,并且简化组装现场的作业。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电缆端子保护构件保护电缆端子。电缆端子具有:端子第一部,连接电缆的前端部;及,端子第二部,连接电气设备的电力端口。电缆端子保护构件具备主体部、第一盖及第二盖。主体部从多侧覆盖电缆端子,该多侧包括较电缆端子更靠上侧及更靠下侧。第一盖关闭时覆盖端子第一部。第二盖关闭时覆盖端子第二部。第二盖的一端部可转动地支承于主体部中的位于端子第二部的正下方的部分。第二盖借由以该一端部为轴向下侧转动而打开,借由以该一端部为轴向上侧转动而关闭。

    电子设备及电力转换装置
    1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139363A

    公开(公告)日:2024-06-04

    申请号:CN202311610692.7

    申请日:2023-11-28

    Abstract: 该电子设备具备具有固定于主体壳体的外壁面的凸缘并且与开口端连接的制冷剂供给管,所述制冷剂供给管具有与所述开口端直接连接的连接开口端、随着远离所述连接开口端而流路面积减少的制冷剂管侧缩径流路、以及连接于所述制冷剂管侧缩径流路的与所述连接开口端相反侧的端部的小径流路,作为所述制冷剂流路的一部分,所述主体壳体具有壳体侧缩径流路和扁平流路,上述壳体侧缩径流路随着远离所述开口端而流路面积减少,上述扁平流路形成为比所述小径流路扁平的形状,并且连接于所述壳体侧缩径流路的与开口端相反侧的端部。

    车辆用电力转换装置
    1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734431A

    公开(公告)日:2024-03-22

    申请号:CN202311216666.6

    申请日:2023-09-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电力转换装置,其即使在由于车辆发生碰撞等而物体从车辆前方碰撞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向设置于收纳壳体的连接器单元施加载荷。动力控制单元(30)装载于车辆(V)的前舱(FRM)内,其具备DC/DC转换器(303)、收纳壳体、以及设置于收纳壳体的低压连接器单元。在收纳壳体的前侧区域设置有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低压连接器单元设置为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处于比第一假想线(VL1)靠后方的位置、且至少一部分在左右方向上位于第一切点(P1)与第二切点(P2)之间,第一假想线是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的共用切线,第一切点是第一假想线与第一突出部的切点,第二切点是第一假想线与第二突出部的切点。

    车辆
    14.
    发明公开
    车辆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5635926A

    公开(公告)日:2023-01-24

    申请号:CN202210651661.5

    申请日:2022-06-09

    Abstract: 本发明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能够降低人接触电气端子的风险,而提高安全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一种车辆,具备:电气设备(PCU9),搭载于车辆(1);功能部件(谐振器8),在车辆搭载状态的俯视图中伸出至比电气设备(9)靠后的位置并设置在电气设备(9)上;电缆(10),连接电气设备(9)和搭载于车辆(1)的电池;及,电缆安装部(公连接器24),设置在电气设备(9)中的功能部件(8)的平面投影内的下方,并具有在车辆搭载状态下的在上下方向上为朝下的端子口(25)。

    电力转换装置
    1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247538B

    公开(公告)日:2021-03-19

    申请号:CN201910144192.6

    申请日:2019-02-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冷却效率的电力转换装置。电力转换装置(1)具备功率模块(21)、电抗器(22)、电容器单元(23)、DC‑DC转换器(30)、第一散热部(71)及第二散热部(72)。功率模块(21)具备第一电力转换电路部、第二电力转换电路部及第三电力转换电路部。电抗器(22)与功率模块(21)的第三电力转换电路部连接。电抗器(22)及DC‑DC转换器(30)在第三方向(D3)上相对于第一散热部(71)而配置于与功率模块(21)相反的一侧。电容器单元(23)在第三方向(D3)上相对于第二散热部(72)而配置于与功率模块(21)相反的一侧。

    电力转换装置
    1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247564B

    公开(公告)日:2021-02-05

    申请号:CN201910154565.8

    申请日:2019-02-28

    Inventor: 采女贵宽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提高安装在电动机上时的空间效率的电力转换装置。电力转换装置(1)具有功率模块(21)和电容器单元(23)。在功率模块(21)的电力转换电路部中,与三相的各相对应的高侧臂和低侧臂的开关元件形成元件列(PU、PV、PW)。从Z轴方向观察,3个元件列(PU、PV、PW)配置在电动机(12)的仅与从轴心(O)起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部分重合的位置。在配置在车身后部的动力搭载室的电动机(12)的情况下,从轴心(O)起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部分是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比轴心(O)更靠车室侧的部分。从Z轴方向观察,电容器单元(23)配置成在与电动机(12)的轴心(O)正交的方向的一侧即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比3个元件列(PU、PV、PW)更远离轴心(O)。

    电力转换装置
    1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698631B

    公开(公告)日:2021-02-02

    申请号:CN201811206049.7

    申请日:2018-10-16

    Inventor: 采女贵宽

    Abstract: 提供一种电力转换装置,具备:第1电力转换电路部以及第2电力转换电路部,对轴心沿第1方向配置的第1马达以及第2马达,分别授受电力;三个第1连接端子,连接第1电力转换电路部和第1马达;以及三个第2连接端子,连接第2电力转换电路部和第2马达。在第1马达以及第2马达的径向上观察时,第1电力转换电路部以及第2电力转换电路部的至少一部分与第1马达以及第2马达的至少任意一个重合。三个第1连接端子在第2方向的一侧沿第1方向排列配置。三个第2连接端子在第2方向的另一侧沿第1方向排列配置。

    冷却器
    1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504227A

    公开(公告)日:2019-11-26

    申请号:CN201910401169.0

    申请日:2019-05-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使被冷却体的冷却效率提高的冷却器,该冷却器通过使制冷剂在制冷剂流路内流通,来对搭载于搭载部的被冷却体进行冷却,其中,所述冷却器具备配置于所述制冷剂流路内的散热部,所述散热部具备:多个第一面,它们以随着向沿着所述制冷剂流路的流动方向的第一方向行进而接近所述搭载部侧的方式形成;以及多个第二面,它们以随着向所述第一方向行进而远离所述搭载部的方式形成,多个所述第一面与多个所述第二面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交替地配置。

    电力转换装置
    1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698631A

    公开(公告)日:2019-04-30

    申请号:CN201811206049.7

    申请日:2018-10-16

    Inventor: 采女贵宽

    Abstract: 提供一种电力转换装置,具备:第1电力转换电路部以及第2电力转换电路部,对轴心沿第1方向配置的第1马达以及第2马达,分别授受电力;三个第1连接端子,连接第1电力转换电路部和第1马达;以及三个第2连接端子,连接第2电力转换电路部和第2马达。在第1马达以及第2马达的径向上观察时,第1电力转换电路部以及第2电力转换电路部的至少一部分与第1马达以及第2马达的至少任意一个重合。三个第1连接端子在第2方向的一侧沿第1方向排列配置。三个第2连接端子在第2方向的另一侧沿第1方向排列配置。

    电力转换装置
    2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2187066B

    公开(公告)日:2024-04-02

    申请号:CN202010600692.9

    申请日:2020-06-28

    Inventor: 采女贵宽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抑制电连接所需的空间的增大或杂散电感的增大的电力转换装置。电力转换装置具备功率模块、电容器单元(23)及第一连接部(80a)。第一连接部(80a)将功率模块的第一电力转换电路部(31)与电容器单元(23)连接。第一连接部(80a)具备沿着第一模块壳体(61)延伸的第一正极母线延伸部(83)及第二正极母线延伸部(93)、以及沿着Z轴方向延伸的第一正极母线延出部(85)及第二正极母线延出部(95)。第一连接部(80a)具备沿着第一模块壳体(61)延伸的第一负极母线延伸部(84)及第二负极母线延伸部(94)、以及沿着Z轴方向延伸的第一负极母线延出部(86)及第二负极母线延出部(96)。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