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293243B
公开(公告)日:2022-08-02
申请号:CN201911254119.0
申请日:2019-12-0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50/209 , H01M50/249 , H01M50/258 , H01M50/264 , H01M50/289 , H01M10/4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池模块及电池单元,其能够避免尺寸的增大和重量的增加,同时能够将传感器装置固定到端板。电池模块具备:电池单元层叠体,其层叠有多个电池单元;一对端板,它们在电池单元层叠方向上设置于电池单元层叠体的两端部;以及传感器装置,其搭载于电池单元层叠体的上表面,且对各电池单元的电压进行检测。传感器装置具有:传感器装置主体;以及第一传感器固定部,其从传感器装置主体向一方的端板延伸,且通过螺栓而固定于端板。在上下方向上,螺栓的上表面为传感器装置主体的上表面以下,电池单元层叠体的上表面低于第一传感器固定部的底面,且端板的上表面低于电池单元层叠体的上表面。
-
公开(公告)号:CN111293243A
公开(公告)日:2020-06-16
申请号:CN201911254119.0
申请日:2019-12-0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池模块及电池单元,其能够避免尺寸的增大和重量的增加,同时能够将传感器装置固定到端板。电池模块具备:电池单元层叠体,其层叠有多个电池单元;一对端板,它们在电池单元层叠方向上设置于电池单元层叠体的两端部;以及传感器装置,其搭载于电池单元层叠体的上表面,且对各电池单元的电压进行检测。传感器装置具有:传感器装置主体;以及第一传感器固定部,其从传感器装置主体向一方的端板延伸,且通过螺栓而固定于端板。在上下方向上,螺栓的上表面为传感器装置主体的上表面以下,电池单元层叠体的上表面低于第一传感器固定部的底面,且端板的上表面低于电池单元层叠体的上表面。
-
公开(公告)号:CN111063957A
公开(公告)日:2020-04-24
申请号:CN201910970657.3
申请日:2019-10-12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10/48 , H01M2/10 , G01K13/00 , G01R31/385 , G01R31/396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检测线的操作性并便于进行组装作业的蓄电池模块及蓄电池单元。蓄电池模块(1)具备:通过层叠多个单电池(21)而构成的单电池层叠体(2);覆盖多个单电池(21)的输出端子(211)的顶盖(6);以及检测各单电池(21)电压的电压检测线(5),其中,顶盖(6)具备用于将电压检测线(5)配置在规定位置的位置限制部(62)。
-
公开(公告)号:CN110635076A
公开(公告)日:2019-12-31
申请号:CN201910466622.6
申请日:2019-05-3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池模块,其在电池单元层叠体的上表面上配置有传感器装置,同时能够抑制传感器装置的松动。电池模块(1)具备通过层叠多个电池单元(21)而构成的电池单元层叠体(2)、以及对各电池单元(21)的电压进行检测的传感器装置(7)。传感器装置(7)配置在电池单元层叠体(2)的上表面,且在相邻的电池单元(21)之间设置有绝缘板(22)。传感器装置(7)沿上下方向固定于在层叠方向上分开的至少两个绝缘板(22)上。
-
公开(公告)号:CN105304972A
公开(公告)日:2016-02-03
申请号:CN201510204461.5
申请日:2015-04-2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10/613 , H01M10/617 , H01M10/65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6551 , H01M2/1077 , H01M10/613 , H01M10/625 , H01M10/647 , H01M10/653 , H01M10/6554 , H01M10/655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实现轻量化及紧凑化,并且能够以经济的结构将各蓄电池良好地冷却的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蓄电模块(10)的冷却结构(37)具备:对蓄电池组(12M)进行冷却的散热器(38);以及配置在所述蓄电池组(12M)与所述散热器(38)之间,且具有按照每个蓄电池(12)进行划分的多个划分区域(40a)的分隔构件(40)。在各划分区域(40a)中收容有与蓄电池(12)和散热器(38)一体接触的导热凝胶(42)。
-
公开(公告)号:CN102820439B
公开(公告)日:2015-04-01
申请号:CN201210093067.5
申请日:2012-03-3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2/10 , H01M10/6554 , H01M10/6556 , H01M10/656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2/1077 , H01M2/1083 , H01M10/625 , H01M10/647 , H01M10/6554 , H01M10/6556 , H01M10/6561 , H01M10/656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电源装置,其使支承并冷却电池模块的支承板的刚性及冷却性并存。对电池模块进行支承的支承板11具备:上板(15),其与电池模块的底面热抵接;下板(14),其与上板(15)之间划分出冷却介质流动的冷却空间。在下板的上表面形成向冷却空间内突出并沿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延伸的第一加强突起(14c、14d),在上板(15)的上表面形成沿与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加强突起(15d),因此通过第一、第二加强突起能够确保相对于二个方向的弯曲的刚性,并且向冷却空间内突出的第一加强突起沿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延伸,且第二加强突起(15d)向冷却空间外突出,因此不会妨碍冷却介质的流动,从而能够确保冷却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2820439A
公开(公告)日:2012-12-12
申请号:CN201210093067.5
申请日:2012-03-3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2/1077 , H01M2/1083 , H01M10/625 , H01M10/647 , H01M10/6554 , H01M10/6556 , H01M10/6561 , H01M10/656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电源装置,其使支承并冷却电池模块的支承板的刚性及冷却性并存。对电池模块进行支承的支承板11具备:上板(15),其与电池模块的底面热抵接;下板(14),其与上板(15)之间划分出冷却介质流动的冷却空间。在下板的上表面形成向冷却空间内突出并沿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延伸的第一加强突起(14c、14d),在上板(15)的上表面形成沿与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加强突起(15d),因此通过第一、第二加强突起能够确保相对于二个方向的弯曲的刚性,并且向冷却空间内突出的第一加强突起沿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延伸,且第二加强突起(15d)向冷却空间外突出,因此不会妨碍冷却介质的流动,从而能够确保冷却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210779164U
公开(公告)日:2020-06-16
申请号:CN201922073993.6
申请日:2019-11-2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R13/502 , H01R25/0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控制单元的连接器结构,能够以简单的方式来避免连接器之间的误装配。电子控制单元的连接器结构包括:两个以上的相同的第一连接器,分别设于所述电子控制单元;以及两个以上的相同的第二连接器,分别设于对应的电线,并能够装配至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器,所述电线的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外侧各自设有盖部件,所述盖部件各自设有突出部,而对应设置在所述盖部件的所述突出部彼此不同,所述电子控制单元的所述第一连接器的附近各自设有装配结构,所述装配结构各自具有回避部与干涉部,所述回避部用于回避对应的所述突出部,所述干涉部用于干涉非对应的所述突出部,而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器的附近的所述装配结构彼此不同。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