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811483B
公开(公告)日:2023-02-03
申请号:CN201980096275.0
申请日:2019-07-1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J43/16 , B62J9/14 , H01M50/244 , H01M50/249 , H01M50/26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移动式蓄电池的配置、收纳结构的最优化来提高便利性的跨骑型电动车辆。跨骑型电动车辆(1)构成为包括:大致长方体的蓄电池(B)、收纳该蓄电池(B)的蓄电池壳体(33)、设置于所述蓄电池(B)的底面的蓄电池侧端子(49)、以及与该蓄电池侧端子(49)卡合的壳体侧端子(55),其中,将蓄电池壳体(33)配设在座椅(29)的下方。相对于蓄电池(B)前后一对地设置从上方按压收纳于蓄电池壳体(33)的蓄电池(B)的按压保持架(42)。将蓄电池壳体(33)形成为上方侧开放的有底箱状。在按压保持架(42)设置与蓄电池(B)的上表面抵接的橡胶部(42c)。
-
公开(公告)号:CN113329934B
公开(公告)日:2022-12-27
申请号:CN202080010257.9
申请日:2020-01-0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鞍乘型电动车辆的蓄电池装卸构造,利用简单的结构,能够限制收纳的蓄电池移动,维持良好的电连接。包括:向电动二轮车(1)供给电力的大致长方体的蓄电池(B)、收纳蓄电池(B)的蓄电池壳体(40)、在蓄电池(B)的底面设置的蓄电池侧端子(78)、以及与该蓄电池侧端子(78)卡合的壳体侧端子(75)。具有:通过在车体上下方向上进行操作来使蓄电池侧端子(78)及壳体侧端子(75)相互连接或分离的操作杆(60)、以及在连接蓄电池侧端子(78)及壳体侧端子(75)的位置保持操作杆(60)的锁止部件(50)。锁止部件(50)与操作杆(60)卡合,来限制操作杆(60)向车体上方移动。
-
公开(公告)号:CN112770963B
公开(公告)日:2022-10-14
申请号:CN201880098073.5
申请日:2018-09-2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提供骑乘型车辆的电池装卸构造,限制所收纳的电池的移动,并且能够维持电池侧的端子与外壳侧的端子的良好的电连接。骑乘型车辆的电池装卸构造包含以下而构成:多个大致长方体的电池(B),其向骑乘型车辆(1)的动力源供给电力;电池外壳(40),其收纳电池(B);电池侧端子(75),其设置在电池(B)的下表面(107);外壳侧端子(90),其与电池侧端子(75)卡合;具备端子支架(74),其以能够在与电池侧端子(75)连接的连接位置(U)和从电池侧端子(75)离开的退避位置(D)之间移动的方式支承外壳侧端子(90)。在所述外壳侧端子(90)与所述端子支架(74)之间配设有弹簧(97),弹簧(97)向将外壳侧端子(90)按压于外壳侧端子(90)的方向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3811483A
公开(公告)日:2021-12-17
申请号:CN201980096275.0
申请日:2019-07-1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J43/16 , B62J9/14 , H01M50/244 , H01M50/249 , H01M50/26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移动式蓄电池的配置、收纳结构的最优化来提高便利性的跨骑型电动车辆。跨骑型电动车辆(1)构成为包括:大致长方体的蓄电池(B)、收纳该蓄电池(B)的蓄电池壳体(33)、设置于所述蓄电池(B)的底面的蓄电池侧端子(49)、以及与该蓄电池侧端子(49)卡合的壳体侧端子(55),其中,将蓄电池壳体(33)配设在座椅(29)的下方。相对于蓄电池(B)前后一对地设置从上方按压收纳于蓄电池壳体(33)的蓄电池(B)的按压保持架(42)。将蓄电池壳体(33)形成为上方侧开放的有底箱状。在按压保持架(42)设置与蓄电池(B)的上表面抵接的橡胶部(42c)。
-
公开(公告)号:CN112752707A
公开(公告)日:2021-05-04
申请号:CN201880098061.2
申请日:2018-09-2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提供骑乘型车辆的电池装卸构造,通过简单的结构,能够限制收纳的电池的移动,维持良好的电连接。具备:操作杆(60),把持部(61)位于电池(B)的上方;摆动式的按压支架(45),其按压电池(B)的上表面(102);端子支架(74),其以能够在连接位置(U)和退避位置(D)之间移动的方式支承外壳侧端子(90)。当向下方下压操作杆(60)时,按压支架(45)摆动而按压电池(B)的上表面(102)。按压支架(45)包括由摆动轴(45a)轴支承的主体部(45c)、向按压电池(B)的上表面(102)的方向施力的弹性部件(45d)、与电池(B)的上表面抵接的按压部(45b)、通过下压操作杆(60)而与操作杆(60)抵接的抵接部(49)。
-
公开(公告)号:CN111791974A
公开(公告)日:2020-10-20
申请号:CN201910762900.2
申请日:2019-08-1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佐藤央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跨骑型车辆,不论从车身的左右哪一侧都容易进行解除座椅的锁定的操作。跨骑型车辆(1)具有:通过关闭乘员乘坐的开闭式的座椅(23)而盖上盖的收纳箱(40);覆盖该收纳箱(40)的前表面以及侧面的罩部件(24);以关闭状态保持所述座椅(23)的座椅锁扣机构(50);用于使该座椅锁扣机构(50)进行释放动作的线缆(42);与线缆(42)的另一端部连结的操作部件(41);以及供乘员放脚的低地板(25),在该跨骑型车辆(1)中,将操作部件(41)安装于在罩部件(24)上设置的开口(70)。将开口(70)配设在比低地板(25)的车宽度方向外侧端部(25a)靠内侧的位置。在罩部件(24)的内壁面(24a)设置供线缆(42)穿过的引导部件(45)。
-
公开(公告)号:CN107878630A
公开(公告)日:2018-04-06
申请号:CN201710911798.9
申请日:2017-09-2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跨骑型车辆的导风构造,即使是由侧罩覆盖空气过滤器的结构,空气过滤器也能够顺利地进气。在具有具备进气口(210)的空气过滤器(40)、和从车辆侧方覆盖进气口(210)的后侧罩(49L)的跨骑型车辆的导风构造中,后侧罩(49L)具有第1侧罩(201)和第2侧罩(202),在第1侧罩(201)与第2侧罩(202)重叠的重叠部(261)上立起设置有肋(235a、235b、235c),该肋(235a、235b、235c)使第1侧罩(201)和第2侧罩(202)仅隔开规定间隔而形成开口部(263、263),开口部(263、263)配置在进气口(210)的前方,肋(235a、235b、235c)指向进气口(210)所处的方向。
-
公开(公告)号:CN107878625A
公开(公告)日:2018-04-06
申请号:CN201710903645.X
申请日:2017-09-2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根据需要来装卸收纳空间且易于整理收纳物的鞍乘型车辆的收纳部结构。在具备从后方覆盖下部车架(18)的护腿挡风板(47)和设于护腿挡风板(47)的后方的收纳部(100)的鞍乘型车辆的收纳部结构中,收纳部(100)具备通过固定部件(105c)能够装卸自如地固定于护腿挡风板(47)侧的收纳箱部(101),护腿挡风板(47)具备向前方凹陷且与下部车架(18)重叠的凹状壁部(112),通过收纳箱部(101)形成第一收纳空间(131),通过收纳箱部(101)的一部分和凹部(112)形成第二收纳空间(132)。
-
公开(公告)号:CN103043150A
公开(公告)日:2013-04-17
申请号:CN201210381957.6
申请日:2012-10-1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J35/00 , B62K19/46 , B62K2202/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两轮机动车的后部结构,该两轮机动车的后部结构可以抑制对车座下的燃料箱及其后方的尾灯进行覆盖的结构的相关部件成本,并可以谋求提高该结构的生产性。上述两轮机动车的后部结构构成如下:在燃料箱(25)的上方设有从上方覆盖燃料箱(25)的燃料箱罩(70),燃料箱罩(70)的后端位于尾灯(80)的上方。
-
公开(公告)号:CN119734780A
公开(公告)日:2025-04-01
申请号:CN202411299639.4
申请日:2024-09-1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跨骑型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在跨骑型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中,护腿板(28)具备面向车辆后方的前内罩(23)和面向车辆前方的前侧罩(22),前侧罩(22)具备在比前内罩(23)靠后方的位置从护腿板(28)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缘部(28b)向车宽方向中央侧延伸的延伸板部(36),在从前后方向观察下,延伸板部(36)的从下缘部(36c)到内侧缘部(36b)的范围与前内罩(23)连接,通过延伸板部(36)和前内罩(23)中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延伸板部(36)对置的内对置凹部(37),形成向上方开放的内箱(35)。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