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541749A
公开(公告)日:2021-10-22
申请号:CN202110816265.9
申请日:2021-07-19
Applicant: 安徽大学
IPC: H04B7/0413 , H04B7/06 , G06N3/12 , G06N10/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发射信号的估计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用于MIMO系统,估计方法包括:接收外界的接收信号;建立量子种群;从量子染色体的初始概率幅中提取最优概率幅;更新初始概率幅:根据初始概率幅得到变异概率幅、混合概率幅和旋转概率幅;根据混合概率幅和旋转概率幅更新初始概率幅,并提取最新的最优概率幅,迭代次数加一;判断迭代次数是否达到迭代阈值:若是,则根据最新的最优概率幅得到发射信号的估计信号;若否,则继续进行初始概率幅的更新。本发明采用最大似然检测函数算法来更新量子染色体的概率幅,使其趋近于发射信号并收敛;解决了信号估计复杂度高的问题,在保证性能的同时,减少了搜索次数,降低了信号估计复杂度。
-
公开(公告)号:CN111586191A
公开(公告)日:2020-08-25
申请号:CN202010446938.1
申请日:2020-05-25
Applicant: 安徽大学
IPC: H04L29/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数据协作缓存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所述数据协作缓存方法包括:将移动边缘计算服务器分组到不同的簇内,以得到分组后的移动边缘计算服务器,根据每个分组后的移动边缘计算服务器的用户数目和子区域内容流行度的不同,以确定移动边缘计算服务器的本地缓存空间的大小、同一区域内协作缓存空间的大小以及整个协作区间内缓存空间的存储容量的大小,根据用户提出的内容请求,以判断本地移动边缘计算服务器是否缓存了用户提出的内容请求。本发明最大化基站的利用效率,内容交付的时延较小。
-
公开(公告)号:CN111565061A
公开(公告)日:2020-08-21
申请号:CN202010466449.2
申请日:2020-05-28
Applicant: 安徽大学
IPC: H04B7/0452 , H04B7/0456 , H04B17/391 , H04L27/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MIMO-SCMA下行链路通信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解决了SCMA与MIMO技术难以有效结合的缺陷。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MIMO-SCMA下行链路系统的设计;MIMO-SCMA基站端进行数据发送;下行链路接收端进行数据接收并进行解码。本发明将深度神经网络合理地应用于MIMO-SCMA下行链路信号传输与检测,提出了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MIMO-SCMA下行链路系统设计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1356115A
公开(公告)日:2020-06-30
申请号:CN202010143309.1
申请日:2020-03-04
Applicant: 安徽大学
IPC: H04W4/44 , H04W4/46 , H04W4/70 , H04W72/04 , H04W72/08 , H04B17/309 , H04B17/382 , H04B17/39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通信系统资源分配方法及其补偿系统和电子设备,所述车通信系统资源分配方法包括建立车通信系统的信道模型并计算信道增益;获取上行链路的最佳功率匹配点;获取下行链路的最佳功率匹配点;根据所述上行链路的最佳功率匹配点和所述下行链路的最佳功率匹配点获取最佳频率匹配,并基于所述最佳频率匹配进行频谱资源复用。利用本发明,大大提升了频谱利用率,且未增加算法复杂度,同时增加了车通信系统链路的数据传输速率,为车通信系统提供了高效可靠的数据传输方案,推进车辆无人驾驶的发展。
-
公开(公告)号:CN111093163A
公开(公告)日:2020-05-01
申请号:CN201911333553.8
申请日:2019-12-23
Applicant: 安徽大学
IPC: H04W4/30 , H04B17/309 , G06K9/62 , G06N3/04 , G06N3/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信道状态信息的无源目标分类方法,该方法包括下列顺序的步骤:数据收集;数据预处理;神经网络训练;分类结果。本发明具有部署成本低,分类准确度高、无需手工提取特征且保护隐私的优点;通过使用较稳定的信道状态信息代替随时间变化波动较大的接收信号强度作为基信号,对于细粒度的身高分类而言,信道状态信息相较于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可以很好的反映目标身高的差异。
-
公开(公告)号:CN109041117A
公开(公告)日:2018-12-18
申请号:CN201811221272.9
申请日:2018-10-19
Applicant: 安徽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4W28/0215 , H04W28/0221 , H04W28/0226 , H04W28/0236 , H04W28/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密集网络中的服务基站的选择方法及系统,所述选择方法包括:首先计算用户u随机到达位置r处连接到至少两个能量受限的基站的传输速率,判断是否只有一个所述传输速率大于最低服务质量所需要的数据率,若是,则选择传输速率大于最低服务质量所需要的数据率的基站作为服务基站;若否,则根据每个能量受限的基站的剩余能耗和所述用户随机到达位置处连接到基站的传输速率,以确定所选择的服务基站。本发明同时考虑到了吞吐量和生存时间等因素,综合考量服务基站的选择,同时,本发明在移动终端的链路接入上,尽量平衡多个基站的吞吐量,本发明的方法可以综合考虑能耗情况,延长网络寿命和所有基站的工作时间。
-
公开(公告)号:CN119943796A
公开(公告)日:2025-05-06
申请号:CN202510094282.4
申请日:2025-01-21
Applicant: 安徽大学
IPC: H01L23/488 , H01L21/6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纳米柱阵列骨架金属复合微凸点互连结构及制备方法,涉及电子封装技术领域,包括晶圆基底、绝缘层和数量为若干个的互连构件;本发明在键合过程中,由于微纳米柱阵列的毛细作用和抗压性,能有效克服焊料外溢问题,显著降低互连节距至5μm,大大提升封装互连密度;充分发挥微纳结构复合微凸点的优势,大大提升高熔点微纳米柱与间隙低熔点金属的扩散反应接触面积,在整个微互连结构中诱导快速生成连续的金属间化合物网络,并形成高熔点微纳米柱形阵列、低熔点微纳互连填充金属、IMC网络并存的异质微互连结构,从而在实现低温高密度键合、高温服役的同时,兼顾成本、效率、制造工艺兼容性、互连结构的高性能和高可靠性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9758230A
公开(公告)日:2025-04-04
申请号:CN202411931791.X
申请日:2024-12-26
Applicant: 安徽大学
IPC: G01S3/8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恒定束宽波束形成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涉及波束形成技术领域,所述恒定束宽波束形成方法,包括:获取非均匀对称性麦克风阵列的接收信号;对接收信号进行基于时域和频域的信号处理,得到接收信号模型;对麦克风阵列中的各麦克风位置处进行采样,得到初始波束形成器权重;对处于麦克风阵列中的每个初始波束形成器权重进行调整和归一化处理,得到波束形成器权重;根据接收信号模型和波束形成器权重,通过恒定束宽波束形成器输出得到与入射信号源的入射方向对应的估计值。本发明提供的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可使麦克风阵列在主瓣宽度内对不同频率的输入信号具有相同的空间响应。
-
公开(公告)号:CN118711632A
公开(公告)日:2024-09-27
申请号:CN202410861463.0
申请日:2024-06-28
Applicant: 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 安徽大学
IPC: G11C11/412 , G11C11/419 , G11C7/06 , G11C7/12 , G11C7/24 , G11C8/08
Abstract: 一种17T抗辐照SRAM存储单元电路与工作方法,涉及集成电路设计技术领域,解决现有抗辐照SRAM存储电路存在功耗较大、稳定性较差的问题;包括6个PMOS晶体管、11个NMOS晶体管,设有节点P、节点Q、节点PB、节点QB,本发明所述的存储单元采用堆叠结构,降低了电路的泄漏电流,大幅度降低了电路功耗,存储结构采用完全对称的两个稳定结构相互锁存,增加了电路的稳定性;本发明采用极性设计的加固方式,使得单元只存在三个敏感节点,从而减少了节点的翻转概率,提高单元整体的稳定性,并且在面对任意单节点的翻转,可以有效的阻碍错误的传播,最后恢复错误节点,使得本发明具有单节点自恢复的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8711631A
公开(公告)日:2024-09-27
申请号:CN202410861460.7
申请日:2024-06-28
Applicant: 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 安徽大学
IPC: G11C11/412 , G11C11/419 , G11C7/06 , G11C7/12 , G11C7/24 , G11C8/08
Abstract: 一种14T抗辐射SRAM存储单元电路与工作方法,属于集成电路存储器领域,解决现有技术在辐射环境下,SRAM容易受到电离辐射的影响而导致存储单元的临时或永久性故障的问题;包括8个PMOS晶体管和6个NMOS晶体管,PMOS管P5的栅极与PMOS管P6的漏极电连接,PMOS管P5的漏极与PMOS管P6的栅极电连接,形成交叉耦合结构,同时,第一冗余节点与第二冗余节点采用双下拉管结构且下拉管分别由不同反馈进行控制;本发明实现了可完全抵抗单个节点处发生数据翻转,同时,在双节点同时发生数据翻转时仍能恢复到初始状态。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