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5274247A
公开(公告)日:2016-01-27
申请号:CN201510822649.6
申请日:2015-11-23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IPC: C12Q1/6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Q1/6888 , C12Q1/6858 , C12Q2600/124 , C12Q2600/156 , C12Q2531/113 , C12Q2565/131 , C12Q2537/16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Pax7基因检测牛体尺体重的方法,包括牛血液基因组提取、引物设计、PCR反应、PCR-SSCP分析和统计模型建立,采用PCR-SSCP技术结合DNA测序检测牛Pax7基因变异位点,PCR-SSCP分析结果显示三种带型,测序后发现Pax7基因g.103976G>C突变位点,三种带型分别被命名为CC、CG和GG型,该突变位点位于Pax7基因外显子9,在牛群中进行分型统计及其与体尺性状的关联分析,发现GG型和CG型的体高和体斜长极显著高于CC型;GG型和CG型的体重显著高于CC型;在胸围、管围和坐骨端宽方面差异不显著。本发明操作简单、费用低、精确度高、可快速检测牛体尺体重。
-
公开(公告)号:CN103734536B
公开(公告)日:2015-04-22
申请号:CN201410000502.4
申请日:2014-01-02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60/87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用于改善反刍动物肉质风味的中药复方饲料添加剂,由下列原料药组成:小茴香2-5份、白芷2-5份、紫苏5-8份、草果2-5份、豆蔻2-5份、山奈5-8份、桂皮2-5份、陈皮3-7份、高良姜1-3份、芒硝1-3份、生石膏1-3份、寒水石1-3份。临床应用及实验室研究已经表明,本发明能明显提高平均日增重,改善反刍动物肉品质(嫩度和风味等);又因本添加剂添加量小,长期使用无毒副作用,且原料易得,成本低廉,能显著增加反刍动物肉的附加值,故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2634529B
公开(公告)日:2013-06-12
申请号:CN201210084663.7
申请日:2012-03-20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纤维素和木聚糖双功能酶及其编码基因和应用。cel28a具有SEQID NO.1所示的核苷酸序列或者同源序列,其中同源序列具有与SEQIDNO.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51%的同源性。该基因全长1596bp,编码一个含531个氨基酸的纤维素、木聚糖双功能酶,以及一个含有22个氨基酸的信号肽。本发明的纤维素木聚糖双功能酶具有一定的耐热性,可作为一种饲料添加剂应用于饲料等行业中。
-
公开(公告)号:CN102293869A
公开(公告)日:2011-12-28
申请号:CN201110244573.5
申请日:2011-08-24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IPC: A61K36/855 , A61K36/704 , A61K36/68 , A61P11/00 , A61P31/14 , A61K33/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治疗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中药微粉剂及其制备方法。所述中药微粉剂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组成:滑石粉5-10份,大青叶4-8份,茯苓4-7份,金银花3-6份,车前子4-7份,萹蓄3-6份,麻黄3-7份。其制备方法是通过超微粉碎技术制成超微散剂。临床应用已经表明,本组方能有效通肾平喘,抗病毒,还能激发机体免疫力,迅速恢复肾功能,而且不影响产蛋,无残留,治愈率达92.7%,适于工业化批量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01020895B
公开(公告)日:2011-05-04
申请号:CN200710019655.3
申请日:2007-01-24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植物乳杆菌发酵制备富含共轭亚油酸青贮饲料的方法属微生物和动物营养与饲料技术领域。本发明的菌株(Lactobacillus plantarumANCLA01)于2007年1月8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登记入册的编号CGMCCNo.1906。植物乳杆菌ANCLA01系自玉米青贮中分离、筛选、纯化培育出来,命名为植物乳杆菌ANCLA01(Lactobacillus plantarum ANCLA01)。该植物乳杆菌ANCLA01应用于青贮饲料,可以提高青贮饲料中共轭亚油酸的含量,生产出富含共轭亚油酸的功能性青贮饲料。
-
公开(公告)号:CN102640852B
公开(公告)日:2013-07-31
申请号:CN201210167286.3
申请日:2012-05-28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60/87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菜用大豆豆荚壳青贮饲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的菜用大豆豆荚壳青贮饲料由以下组分的原料组成:粉碎粒度为5~10mm的干玉米芯10%~30%、山芋皮5%、乳酸菌为0.05%~0.75%,尿素为0.1%~1.5%,粉碎粒度3~5mm的干玉米芯为0.55%~4.25%,余量为加工后的新鲜毛豆豆荚壳。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所述乳酸菌、尿素与粉碎粒度3~5mm的干玉米芯按比例均匀混合,制成饲料添加剂;(2)将粉碎粒度为5~10mm的干玉米芯、山芋皮、加工后的新鲜毛豆豆荚壳按比例与上述饲料添加剂混合,将混合后的原料置于青贮窖中逐层压实,密度达到550g~600g/L;20℃~30℃青贮发酵,发酵时间为60~90天。该豆荚壳青贮饲料具有酸香味,质地松软,适口性良好;其干物质含量和其他营养成分均有所提高,且不易变质耐储存,生产成本低。
-
公开(公告)号:CN103211084A
公开(公告)日:2013-07-24
申请号:CN201310133393.9
申请日:2013-04-17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富含生物酶的油茶籽粕发酵饲料的制备方法,包括:首先将油茶籽粕脱毒,然后与豆粕、麸皮混合,接种绿色木霉CGMCC NO.33711和枯草芽孢杆菌CGMCC NO.11630,进行固态发酵,最后将得到的产物通过涡轮搅拌气旋干燥、粉碎,得到油茶籽粕发酵饲料。本发明降低了油茶籽粕中大部分抗营养因子,提高了粗蛋白和可溶蛋白含量,并且产生了大量有利于动物消化吸收的生物酶类,有助于提高动物的消化吸收能力,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进而提高动物生产性能。同时调节了畜禽体内微生态平衡,抑制病原菌生长,增强动物抗病能力,可适度帮助动物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02824475A
公开(公告)日:2012-12-19
申请号:CN201110164339.1
申请日:2011-06-17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Inventor: 曹鸿国 , 章孝荣 , 张鲁 , 金海 , 鲍恒 , 杨盼 , 蒲勇 , 张运海 , 刘亚 , 陶勇 , 方富贵 , 李运生 , 任春环 , 张子军 , 丁建平 , 刘洪瑜 , 刘旭光 , 王力生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鼠抑脂控重方法,采用具有降脂功效的中草药制备的注射液,以注射给药方式对小鼠的腹腔进行注射。本发明通过对小鼠腹腔注射的给药方式将具有降脂减肥功效的茶叶或荷叶汁液注射到小鼠体内,达到了明显的减肥降脂效果。该方法具有安全高效的特点,这对于瘦肉型家畜和家禽、野生经济动物、伴侣宠物的抑重减肥甚至人类降脂减肥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02824397A
公开(公告)日:2012-12-19
申请号:CN201110164371.X
申请日:2011-06-17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Inventor: 曹鸿国 , 章孝荣 , 项性龙 , 南花婷 , 杨盼 , 蒲勇 , 张运海 , 刘亚 , 陶勇 , 方富贵 , 李运生 , 任春环 , 张子军 , 丁建平 , 刘洪瑜 , 刘旭光 , 王力生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方中草药烫伤外敷剂,由仙人掌5g,垂盆草5g,四季青叶5g和甘油7.5g组成。本发明取材方便,制作容易,疗效明显,成本低廉,所使用的原料药材为常绿植物或绿期较长,可以随时大量获取用于制备。
-
公开(公告)号:CN102318730A
公开(公告)日:2012-01-18
申请号:CN201110223061.0
申请日:2011-08-04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60/87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二次生料发酵制备富含共轭亚油酸豆粕饲料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先将产朊假丝酵母ANY01(Candida utilis ANY01)和植物乳酸菌ANCLA01(Lactobacillus plantarum ANCLA01)分别通过斜面固体培养,连续活化2次,再摇瓶液体培养,连续活化2次,扩培,分别制备好发酵种子液;(2)再将豆粕粉碎,过筛,添加麸皮、磷盐、钾盐、镁盐和去离子水,接种产朊假丝酵母ANY01,调节pH、控温、发酵后,再添加麸皮、磷盐、钾盐、镁盐、氯化钠、微量元素锰、植物油脂和去离子水,接种植物乳酸菌ANCLA01,调节pH、控温发酵。本发明采用二次生料发酵方法制备富含共轭亚油酸豆粕饲料,经二次发酵后豆粕饲料的总蛋白含量提高约3个百分点左右,并且具有浓厚的酒酸香味,适口性好,对畜禽有明显的诱食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