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259011A
公开(公告)日:2025-01-07
申请号:CN202411384962.1
申请日:2024-09-30
Applicant: 皖江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 , 安徽农业大学
IPC: B01J20/30 , B01J20/22 , B01J20/02 , B01J20/28 , C02F1/28 , B01J31/22 , B01J35/39 , C02F101/30 , C02F101/3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兼具氧空位缺陷和光激发高价铁氧化活性的吸附‑光催化双功能MILs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属于水污染处理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针对水环境中痕量存在的有机污染物,目前的水处理方法存在处理效率低和成本高等缺点,制备了一种新型吸附‑光催化双功能MILs材料。本发明的双功能材料,以MIL‑101(Fe)为前驱体通过一步掺杂引入金属元素,尤其是Ti元素制备(命名为Ti/Fe‑MIL‑101),构造氧空位缺陷,促进光生载流子分离,产生Fe(Ⅳ)参与氧化降解有机污染物。本发明的Ti/Fe‑MIL‑101对双氯芬酸钠的表观降解速率为0.0287min‑1,相对于MIL‑101(Fe)、铈掺杂、铜掺杂和铝掺杂的材料分别提升了7.56、2.43、2.79和5.52倍;对双氯芬酸钠的吸附容量为2.580mmol/g,相对于MIL‑101(Fe)、铈掺杂、铜掺杂和铝掺杂的材料分别提升了1.30、1.20、1.17和1.37倍。
-
公开(公告)号:CN113842882A
公开(公告)日:2021-12-28
申请号:CN202111183300.4
申请日:2021-10-11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IPC: B01J20/20 , B01J20/28 , B01J20/30 , C02F1/28 , C02F101/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去除水体中四环素的小麦秸秆改性生物炭的制备方法,属于产品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领域。制备操作步骤包括:预处理:小麦秸秆清洗、干燥、破碎;初步炭化:在管式马弗炉中对预处理物进行第一次固体热解;二次炭化:在管式马弗炉中进行第二次固体热解;洗涤处理:用盐酸溶液洗涤、烘干、球磨、过筛;改进在于:在初步炭化和二次炭化之间增设浸渍处理步骤,具体操作是将3~5克初步炭化生物炭、12~20克氢氧化钾和200 mL质量分数为500 mg/L的高锰酸钾溶液充分混合,磁力搅拌,干燥,得到混合物。本发明制得小麦秸秆改性生物炭的比表面积为1524 m2/g、孔体积为0.48 cm3/g;一方面使农林废弃物小麦秸秆变废为宝,另一方面又实现“以废治废”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08479703A
公开(公告)日:2018-09-04
申请号:CN201810348801.5
申请日:2018-04-18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IPC: B01J20/20 , B01J20/28 , B01J20/30 , C02F1/28 , C02F101/3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效去除水中17β-雌二醇的磁性活性炭的制备方法,针对现有吸附剂的诸多弊端,提供了一种吸附容量高、安全性好、回收方便、可重复利用的去除水中17β-雌二醇的吸附剂的制备方法,本发明制备的磁性活性炭,可用于处理水中17β-雌二醇,且可磁力快速回收,经再生后可重复利用,解决目前去除水中17β-雌二醇的吸附剂的快速回收和重复利用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有利于水生态安全。
-
公开(公告)号:CN104531537A
公开(公告)日:2015-04-22
申请号:CN201410639891.5
申请日:2014-11-13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IPC: C12N1/14 , C02F3/34 , C12R1/67 , C02F101/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R1/67 , C02F3/347 , C02F2101/20 , C12N1/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黄曲霉菌株及其应用,具体是在处理含重金属废水中的用途,并提供了培养上述黄曲霉菌株的菌丝球的方法以及使用该黄曲霉菌株处理含有Cu(II)和/或Zn(II)的水的方法,从而为重金属污染微生物修复提供一种很好的基因工程菌资源。这对该菌株在含Cu(II)、Zn(II)及其复合污染的工业废水处理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在微生物修复含Cu(II)和Zn(II)的废水和土壤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
公开(公告)号:CN104473269A
公开(公告)日:2015-04-01
申请号:CN201410673696.4
申请日:2014-11-21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23L2/38 , A23L2/52 , A23V2200/00 , A23V2200/02 , A23V2200/10 , A23V2200/30 , A23V2250/7044 , A61K8/498 , A61K8/673 , A61K2800/522 , A61K2800/524 , A61Q19/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水性溶液中核黄素光稳定性的方法及其应用。测定并调节水性溶液的酸度和酸缓冲性能,将EGCG投放入水性溶液中,控制EGCG与核黄素的浓度比或倍比范围,保持水性溶液在一定常温范围,非缓冲性溶液,核黄素光稳定性可提高26 %,pH≤7.0的缓冲液可提高264 %~60%。本发明可应用于各类水性溶液如各种饮料,包括功能性饮料和特殊行业人员配备的饮料,如航天员配备的饮料;日用化学品;医用水剂,包括药剂和注射剂。试剂来源天然抗氧化性物质或其人工合成品,方法简单方便,同时可提高水性溶液本身的抗氧化性和防腐性。
-
公开(公告)号:CN103382062A
公开(公告)日:2013-11-06
申请号:CN201310290317.9
申请日:2013-07-10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IPC: C02F9/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茶提取物做水中有机磷农药毒死蜱处理剂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茶提取物EGCG直接投放入污水中,用高压汞灯照射,将络合剂加入到高压汞灯照射后的污水中,待生成沉淀后,过滤去除。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处理剂天然环保且用量少、使用操作简便、运行成本低廉、高效、环境污染低、适宜范围广、对系统本身的运行操作无影响、受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小、不需要专门生产工艺、直接配制,且对人体等生物无害,应用于光处理技术时极大的节约能源。
-
公开(公告)号:CN102676398A
公开(公告)日:2012-09-19
申请号:CN201210067829.4
申请日:2012-03-14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银杏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方法。包括以下操作步骤:(1).银杏组织的准备:采集银杏的根、茎、叶,温度4℃条件下保藏;(2).银杏组织的表面消毒与无菌检测;(3).银杏组织内生真菌的分离培养。本发明所描述的银杏内生真菌命名为腐皮镰孢菌(FusariumsolaniT-7),现保藏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指定的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日期2011年7月20日,保藏编号为CGMCCNo.5089。本发明的银杏内生真菌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腐皮镰孢菌T-7(FusariumsolaniT-7)菌株的微生物学地位,同时发现该菌对供试六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较为明显的抑制菌丝生长作用。本发明利用植物内生真菌资源,以求获得抗植物病原真菌病害新型农用抗生素类天然成分。
-
公开(公告)号:CN119858938A
公开(公告)日:2025-04-22
申请号:CN202510232009.3
申请日:2025-02-28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IPC: C01G29/00 , B01J27/08 , B01J35/39 , C02F1/72 , C02F101/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光催化活化过氧乙酸降解有机污染物的非整比溴氧化铋及其固相制备方法。以五水合硝酸铋和溴化钾为合成原料,并将二者摩尔比为1:1且温度为500℃放进马弗炉进行烧制后得到非整比溴氧化铋Bi12O17Br2(Ns‑BiOBr),本发明制备的非整比溴氧化铋(Ns‑BiOBr)催化剂,通过精准调控铋源与溴源摩尔比及温度一步合成,相较于普遍水热方法更为简洁且易于调控,且比传统化学计量比BiOBr材料,具有更高效的光催化活化PAA降解能力。其制备工艺简洁、参数易控,无需复杂后处理步骤,兼具高效污染物降解性能及长期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950436B
公开(公告)日:2023-04-14
申请号:CN202210713329.7
申请日:2022-06-22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IPC: B01J23/75 , B01J35/00 , C02F1/72 , C02F101/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限域型高分散金属•碳壳过硫酸盐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金属活性位点以高分散态限域在碳壳内部。本发明还公开了该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以不同粒径表面嫁接官能团的二氧化硅纳米微球S为牺牲模板,无机金属盐M为前驱体通过静电作用或络合作用均匀分散在二氧化硅纳米球表面,通过水热包碳壳、高温碳化聚合、碱洗去模板,制备的催化剂活化过硫酸盐产生强氧化性的活性氧,对多种有机污染物具有高的氧化去除率。本发明还公开了催化剂在催化过硫酸盐氧化降解有机污染物中的应用,能使有机污染物氧化降解为小分子化合物或者矿化成CO2和H2O。
-
公开(公告)号:CN114862105A
公开(公告)日:2022-08-05
申请号:CN202210306636.3
申请日:2022-03-25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动态斜率加权的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确定当前需要评价的对象、范围以及目的;S2:构建符合该评价对象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分级标准。本发明基于环境质量监测的大数据与分级评价标准,根据评价指标测定值所对应的区间斜率进行动态加权而获得综合评价结果,充分考虑了同一评价指标测定值大小变化对环境质量的动态贡献程度,不仅能够量化各种评价指标对环境质量的影响,而且能够根据各指标权重判定主要污染物。本发明不仅优于单项指标评价方法,也优于采用固定权重的其他综合评价方法,评价结果更科学、客观,且具有良好的解释性和可比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