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5095963A
公开(公告)日:2015-11-25
申请号:CN201510504073.9
申请日:2015-08-17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精确诊断与预测风洞设备故障的方法,该方法首先需要收集风洞试验时各设备其状态监测点的正常工况数据、历史故障数据,建立风洞设备状态数据库。然后,利用神经网络原理结合已有状态数据库分别搭建风洞设备故障神经网络诊断模型与预测模型。解决了传统的人工无法对设备即将出现的故障进行预测、人工分析判断时工作量大、耗时较长、故障诊断准确率受人员能力、经验的影响而无法保证、设备隐蔽故障难以被及时发现,从而导致设备带故障运行,容易引起试验数据报废,情况严重的话甚至可能会导致风洞试验失控,给国家财产和人身安全带来伤害的一系列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9469653B
公开(公告)日:2025-04-04
申请号:CN202510067280.6
申请日:2025-01-16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暂冲式超声速风洞低声爆试验装置及数据获取方法,属于风洞试验技术领域,包括风洞壁板、模型、支撑装置、姿态及位置控制装置和测压轨;模型通过支撑装置与姿态及位置控制装置连接为一体,姿态及位置控制装置和测压轨固定设置在风洞壁板中,测压轨顶端沿气流方向依次布置若干个等间距的测压孔,前端测压孔通过管路与三通连接,所述三通通过多通管分别与预定数量的电子压力扫描阀连接,部分测压孔通过管路与电子压力扫描阀连接;三通还与绝压传感器连接,本方案能够消除对测量装置测量范围的限制,适用于具备低声爆测量试验基本条件的任何超声速风洞,解决当前技术手段通用性不强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9269009B
公开(公告)日:2025-03-14
申请号:CN202411826823.X
申请日:2024-12-12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风洞试验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大型连续式风洞多发进气道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试验装置的斜腹撑支架的前段固定在进气道模型的下腹部,斜腹撑支架和安装平台之间通过变侧滑角装置连接,安装平台的后端固定连接风洞的弯刀机构;变侧滑角装置改变进气道模型的侧滑角;流量计和引射器等测量装置固定在安装平台上。试验方法包括风洞试验准备;开展风洞试验;试验数据处理。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采用“斜腹撑+托举”的支撑方式,实现了测试系统和支撑系统的完美结合;采用两端带球铰、中空的伸缩套筒,实现了侧滑角偏转所引起气流管路长度和角度变化的补偿,为大型连续式多发进气道试验提供了解决方案,具有工程实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0132528B
公开(公告)日:2024-11-26
申请号:CN201910568684.8
申请日:2019-06-27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IPC: G01M9/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暂冲式超声速风洞音爆测量试验装置及测定方法,目的在于克服在采用暂冲式超声速风洞进行音爆测量试验,现有利用探针开展音爆测量试验时试验结果准确性不高的问题。该暂冲式超声速风洞音爆测量试验装置包括第一风洞试验段壁板、第二风洞试验段壁板、测量探针、测量探针连接装置、模型连接装置、参考探针、参考探针固定装置等。采用本申请的装置,能够有效的保护模型、测量探针及其支撑装置在超声速风洞启动/关车阶段不会因承受大的冲击载荷而发生变形,保护小量程差压传感器不被损坏。同时,采用本发明能够在保持试验整体布局不变的前提下,以模型移动和测量探针移动两种方式开展音爆测量试验,从而有效提高音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703979A
公开(公告)日:2024-03-15
申请号:CN202311860650.9
申请日:2023-12-31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IPC: F16F7/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阻尼可调细长结构及其调控方法,目的在于解决在风洞试验中,降低细长支杆振动的问题。该细长结构包括质量块、等直段、扩展段、用于与待测模型相连的后锥段;所述扩展段沿其轴向的剖面呈圆台型,所述等直段沿其轴向的剖面呈矩形,所述质量块设置在等直段上;沿后锥段的轴向方向,所述后锥段、扩展段、等直段依次相连,所述后锥段、扩展段与等直段采用一体成型;所述后锥段中心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扩展段中心设置有第二通孔。本申请基于增材制造技术,将多孔点阵材料融入到风洞支杆的结构设计中,能够实现抑制增材制造细长结构的成本低、易实现的被动阻尼调控,减小细长结构的抑振,满足实验快速进行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9946038B
公开(公告)日:2024-01-30
申请号:CN201910365648.1
申请日:2019-05-02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IPC: G01M9/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型面可折叠和展开的风洞固块喷管装置,目的在于解决在对高速风洞进行改造,以拓展其最高工作马赫数范围的过程中,需要研制喷管加长的固块喷管装置,而受风洞留给喷管装置的空间位置固定的影响,新喷管装置往往会因喷管过长而不能安装的问题,提供一种型面可折叠和展开的风洞固块喷管装置。其包括箱体、喷管组件、车架、动力驱动组件,所述箱体设置在车架上,所述车架设置在动力驱动组件上。基于结构改进,使得新喷管在有限空间内能够安装到风洞洞体结构上,形成满足气动设计要求的加长喷管型面,并保证新喷管型面和风洞其他部段结构具有稳定的流线型接触,共同实现风洞最高工作马赫数范围的有效拓展。
-
公开(公告)号:CN110220665B
公开(公告)日:2020-11-06
申请号:CN201910546315.9
申请日:2019-06-24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IPC: G01M9/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暂冲式超声速风洞低量程测压扫描阀的安全保护方法,目的是保护低量程测压扫描阀不受风洞开关车时压力波动引起的设备损坏的同时实现被测模型压力的准确测量;在风洞开关车阶段,通过控制气路的控制推动针阀,使得针阀处于校准端,实现对低量程测压扫描阀进行保护,在风洞流场稳定阶段,通过控制气路的控制推动针阀,使得针阀处于测量端,实现被测模型压力的准确测量;本发明相比传统的扫描阀保护系统,不需要价格昂贵的专用的保护装置和设备,只需要添加气动电磁阀和低量程绝压传感器即可,在实现扫描阀的安全保护的同时也实现了被测模型压力的准确测量,保护方法简便快捷,省时省力;具有操作简便、运行可靠、效率高等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10220665A
公开(公告)日:2019-09-10
申请号:CN201910546315.9
申请日:2019-06-24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IPC: G01M9/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暂冲式超声速风洞低量程测压扫描阀的安全保护方法,目的是保护低量程测压扫描阀不受风洞开关车时压力波动引起的设备损坏的同时实现被测模型压力的准确测量;在风洞开关车阶段,通过控制气路的控制推动针阀,使得针阀处于校准端,实现对低量程测压扫描阀进行保护,在风洞流场稳定阶段,通过控制气路的控制推动针阀,使得针阀处于测量端,实现被测模型压力的准确测量;本发明相比传统的扫描阀保护系统,不需要价格昂贵的专用的保护装置和设备,只需要添加气动电磁阀和低量程绝压传感器即可,在实现扫描阀的安全保护的同时也实现了被测模型压力的准确测量,保护方法简便快捷,省时省力;具有操作简便、运行可靠、效率高等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10161841A
公开(公告)日:2019-08-23
申请号:CN201910485520.9
申请日:2019-06-05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Inventor: 杜宁 , 吴军强 , 张林 , 易凡 , 魏志 , 郁文山 , 饶正周 , 周波 , 金志伟 , 毛代勇 , 杨振华 , 庞田阳 , 苏北辰 , 涂清 , 向兵 , 刘龙兵 , 王琪山
IPC: G05B11/4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暂冲式跨声速风洞的前馈-模糊PID控制方法,包括模糊推理部分、PID控制部分和前馈控制部分,其特征在于控制器经过闭环反馈将控制量偏差及偏差变化率送入模糊推理部分,经过模糊推理实时得到PID控制部分的参数,并在攻角发生变化时,前馈控制部分根据攻角反馈设定前馈控制量,抑制攻角变化带来的扰动。利用现有的专家知识及运行数据,将专家知识融入控制器的设计,通过模糊规则,实时对PID控制器参数进行调整以实现总压和马赫数控制精度的提高;当模型攻角发生变化时,以加入前馈量迅速抑制扰动,提升控制器的暂态品质。
-
公开(公告)号:CN108437875A
公开(公告)日:2018-08-24
申请号:CN201810292217.2
申请日:2018-03-30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大型风洞中试验支撑结构与模型搬运的前驱式平台车,该方案包括有运动系统、吊装系统、控制系统和结构支撑系统;该方案采用电力驱动的转运车的形式,并且设置有多个悬挂点,能够便于对各种试验模型进行悬挂和转运,提高模型转运效率和安全性,避免了转运过程中模型收到碰撞或摔落的风险。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