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029364B
公开(公告)日:2010-08-18
申请号:CN200710038984.2
申请日:2007-04-0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硼氢化锂/钛钒基合金复合储氢材料及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合储氢材料是由硼氢化锂和钛钒基合金组成,其中钛钒基合金的质量百分含量为20%-80%,所述的钛钒基合金的组成通式为Ti100-x-y-zVxMnyMz,其中15≤x<50,5≤y<30,0<z≤30。M至少为Cr,Fe,Ni,和稀土元素中一种或两种;所述的钛钒基合金为BCC相合金,其形态为铸态或氢化物。制备方法也很简单,只是按组成配料后球磨而成。本发明提供的LiBH4/钛钒基复合储氢材料的初始放氢温度低于80℃,在300℃以下的放氢量达15%以上。
-
公开(公告)号:CN101304087A
公开(公告)日:2008-11-12
申请号:CN200810038898.6
申请日:2008-06-1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 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IPC: H01M4/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镍氢电池负极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称取一定量的储氢合金粉,加入质量百分数为2%-5%的乙炔黑作导电剂后,混合均匀,然后加入浓度为5%PVA溶液,搅拌均匀后涂抹于泡沫镍上,将泡沫镍折叠并压紧,点焊上镍条即完成极耳的制备。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电极制备过程简单,省时省力(不用压片),省原材料(不用加镍粉或铜粉),还可在不同的循环次数下取出合金粉来测试XRD(没有加镍粉或铜粉做准动态XRD时没有镍或铜衍射峰的干扰),为研究容量衰减与合金粉动态微结构的变化提供了实验条件。
-
公开(公告)号:CN1307318C
公开(公告)日:2007-03-28
申请号:CN200410066299.7
申请日:2004-09-1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设计了一种改性的钛锰系储氢合金,其特征在于它是由锆、钒、铁三元素同时掺杂改性,组成通式为Ti1-XZrXMn(P-M-N)FeMVN,其中0<X≤0.2,1.0≤P≤1.5,0<M≤0.2,0<N≤1.0,且P-M-N>0。合金经锆、钒、铁改性后,其储氢质量比可达到2.0wt%以上,而且有良好的常温吸放氢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222631C
公开(公告)日:2005-10-12
申请号:CN02111213.4
申请日:2002-03-2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类经改性的钛锰系储氢合金,属于储氢合金领域,其特征在于在TiMn2合金中添加V、Fe、Cr三种改性元素,设计出新合金组分通式为:TiFexVyCrzMn(2-x-y-z),其中0≤x≤0.15,推荐范围0.05-0.1;0≤y≤0.30,推荐范围0.10-0.25;0≤z≤0.10,推荐范围为0.05-0.08。Fe、Cr、V三种元素或以其中任意二个或三种元素同时取代TiMn2合金中的Mn元素。由于Fe、Cr、V新元素的引入使合金中出现了新相,从而导致新合金的吸氢最高原子比(H/M)达3.0,吸氢量较未改性的TiMn2明显增加,储氢量可达2%以上,有望作为大规模氢源的储氢材料,应用在燃料电池等方面。
-
公开(公告)号:CN1605649A
公开(公告)日:2005-04-13
申请号:CN200410066299.7
申请日:2004-09-1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设计了一种改性的钛锰系储氢合金,其特征在于它是由锆、钒、铁三元素同时掺杂改性,组成通式为Ti1-XZrXMn(P-M-N)FeMVN,其中0<X≤0.2,1.0≤P≤1.5,0<M≤0.2,0<N≤1.0,且P-M-N>0。合金经锆、钒、铁改性后,其储氢质量比可达到2.0wt%以上,而且有良好的常温吸放氢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385546A
公开(公告)日:2002-12-18
申请号:CN02111213.4
申请日:2002-03-2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类经改性的钛锰系储氢合金,属于储氢合金领域,其特征在于在TiMn2合金中添加V、Fe、Cr三种改性元素,设计出新合金组分通式为:TiFexVyCrzMn(2-x-y-z),其中0≤x≤0.15,推荐范围0.05-0.1;0≤y≤0.30,推荐范围0.10-0.25;0≤z≤0.10,推荐范围为0.05-0.08。Fe、Cr、V三种元素或以其中任意二个或三种元素同时取代TiMn2合金中的Mn元素。由于Fe、Cr、V新元素的引入使合金中出现了新相,从而导致新合金的吸氢最高原子比(H/M)达3.0,吸氢量较未改性的TiMn2明显增加,储氢量可达2%以上,有望作为大规模氢源的储氢材料,应用在燃料电池等方面。
-
公开(公告)号:CN101477018B
公开(公告)日:2011-04-20
申请号:CN200810205106.X
申请日:2008-12-3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G01N7/04 , G05B19/04 , G05B19/048 , G05D27/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全自动储氢合金吸放氢性能测试仪及其测试方法。测试仪由氢源、温度控制系统、数据采集系统、执行机构、反应室、真空系统和电源构成。其特征之一是采用微控制器方法代替数据采集卡等其他方法即可测试储氢合金的吸放氢特性,从而可以提高测试仪的智能性,实现全自动化吸放氢特性测试,尽量减少人工工作量和提高精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00581991C
公开(公告)日:2010-01-20
申请号:CN200710038985.7
申请日:2007-04-0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经氧化物修饰的硼氢化锂储氢材料及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储氢材料的通式为(100-x)LiBH4+XMeO,MeO为修饰用的氧化物,X的质量百分数为10-80%。将LiBH4和所述的氧化物按上述通式混合后,在惰性气氛保护下球磨,进行表面处理。所述的氧化物为TiO2、Fe2O3、ZrO2、V2O5、SiO2、Al2O3、Al2O3-SiO2或TiO2-SiO2中任意一种。本发明提供的储氧材料的初始放氢温度低于100℃,在300℃以下的放氢量为3-6.5%。
-
公开(公告)号:CN101259535A
公开(公告)日:2008-09-10
申请号:CN200710172334.7
申请日:2007-12-1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储氢合金的氢粉化容器及其粉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粉化容器为直立的容器,在容器的内部有一个承料器,承料器为带有折边的盘状体,在盘状体的平面上开有小孔,承料器通过中间的孔安放在一个支架上,支架安放在氢粉化容器的底部,承料器位置在氢粉化容器高度的1/2-2/3处;容器的筒体和筒盖靠“O”型密封圈密封。氢粉化时粉化容器放在直立的电炉之中,并安放在振动机上;在合金氢粉化之前要对储氢容器进行予抽真空,在合金氢粉化完成之后,要在加热状态下对储氢容器进行抽真空脱氢。
-
公开(公告)号:CN1222387C
公开(公告)日:2005-10-12
申请号:CN02137646.8
申请日:2002-10-2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氢化球磨法制备纳米金属材料,其特征在于与氢发生氢化反应的金属或合金装入球磨罐,罐的密封盖上安装有可承受10MPa的通气阀门;将球磨罐加热至100~250℃,抽真空至10-3Pa,保持15分钟;通入压力4~8MPa的氢气保持1小时;球磨15~60分钟,球磨结束后,应先释放出氢气,并再用氩气清洗2~3次,在手套箱或惰性气体保护环境下将纳米级金属单质或合金从球磨罐中取出。本发明优点是由于氢的作用,材料受空气污染少,产品性能好,特别适合与氢发生氢化反应的Zr、V或钛基合金、镁基合金及稀土合金。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