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棒状燃料源项释放特性研究实验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540491A

    公开(公告)日:2020-08-14

    申请号:CN202010407147.8

    申请日:2020-05-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棒状燃料源项释放特性研究实验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所述实验装置包括驱动机构、燃料棒和惰化室;所述惰化室内设置有电磁冷坩埚,所述电磁冷坩埚内设置有非放原型熔融物,通过加热使电磁冷坩埚内形成熔融池;所述燃料棒为可拆卸式的中空结构,所述燃料棒内装载有非放原型熔融物和源项;所述驱动机构上设置有驱动导杆,通过驱动导杆用于夹紧燃料棒将燃料棒插入熔融池内。本发明所述实验装置不带放射性,并且接近真实的释放环境,同时可控制源项反应温度和释放时间,并易于操作。

    一种获取水射流刺破熔池液面临界条件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470723B

    公开(公告)日:2023-04-28

    申请号:CN202211062257.0

    申请日:2022-08-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获取水射流刺破熔池液面临界条件的方法,分析水射流的射流和液滴冲击自由钢液面的稳态受力情况和液面变形情况,获取冲击力总和模型和支撑力总和模型;以变形液面轮廓曲线在三相接触线处的倾斜角为临界条件,构建射流冲击刺破模型和液滴冲击刺破模型以计算射流和液滴刺破熔池液面的初始速度和下落高度;针对水射流和液滴从顶部冲击熔池自由液面的物理过程,建立数理模型,确立冷却水刺破不锈钢熔池液面的临界条件,为使用和评价堆内注水来缓解金属层热聚焦效应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为计算出各种不同工况下的临界速度奠定基础,为1400MW级超大型堆芯熔融物的滞留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

    一种用于核反应堆严重事故堆芯捕集器的牺牲材料及制备工艺

    公开(公告)号:CN115385641B

    公开(公告)日:2023-04-28

    申请号:CN202211109265.6

    申请日:2022-09-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核反应堆严重事故堆芯捕集器的牺牲材料及制备工艺,包括牺牲钢材和氧化物组分,氧化物包括如下组分:高铝水泥,高品位铁矿石,石英砂,添加剂,减水剂,水。本发明的牺牲材料用于与高温熔融物反应,以降低高温熔融物的温度,氧化高温熔融物的金属成分,减少裂变产物的释放;采用牺牲钢材和氧化物组合物结合,牺牲钢材一部分为钢筋结构,与氧化物组分一起以钢筋混凝土的形式布置在堆芯捕集器中的底部和侧面,和Al2O3一起降低熔融池中氧化相的密度,实现熔融池的分层反转,一部分牺牲钢材为钢管结构用于包裹封装添加剂,并插在底部混凝土的多孔结构中,能够使密封钢管融化使得高温熔融物首先与添加剂反应。

    一种用于缓冲蓄能的高密度相变储热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5881320A

    公开(公告)日:2023-03-31

    申请号:CN202211391916.5

    申请日:2022-11-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缓冲蓄能的高密度相变储热系统及方法,包括充热端、相变储热球床和放热端,充热端、相变储热球床和放热端通过形成封闭的自然循环回路,自然循环回路内填充有热量传输流体,相变储热球床内设置有相变储热材料;所述充热端用于加热热量传输流体,并将热量传递给相变储热球床,所述放热端用于冷却热量传输流体,并吸收相变储热球床释放的热量。本发明的储热系统采用相变储热材料来实现可逆充放热过程,同时结合充热端和放热端组成封闭的自然循环回路,整个回路依靠传热流体冷热段竖直密度差产生的重力压差驱动自然循环,完成充放热过程中的热量搬运,形成依靠非能动自然力自动充放热的高密度蓄热系统,结构紧凑、安全可靠。

    一种堆芯熔融物碎片冷却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5579158A

    公开(公告)日:2023-01-06

    申请号:CN202211103302.2

    申请日:2022-09-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堆芯熔融物碎片冷却装置,包括堆坑、碎片收集组件、碎片分散冷却组件和注水组件,压力容器设置在所述堆坑的上部;碎片收集组件与所述堆坑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碎片收集组件具有碎片排出通道和碎片排出口,所述压力容器位于所述碎片排出通道的上方和/或所述碎片排出通道内部;碎片分散冷却组件设置在所述堆坑底部,且位于所述碎片收集组件的碎片排出口的下方;注水组件设置在所述堆坑外,且与所述堆坑内部连通;本发明通过设置碎片收集组件将压力容器的熔融物进行收集,并从碎片排出口排出,碎片经分散后在碎片分散冷却组件上进行分散,再通过注水组件对位于碎片分散冷却组件上的碎片进行降温。

    一种燃料棒裂变产物释放模拟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037950B

    公开(公告)日:2022-02-11

    申请号:CN202011015176.6

    申请日:2020-09-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燃料棒裂变产物释放模拟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本发明的模拟装置包括加热炉、坩埚和燃料棒模拟体;其中,所述燃料棒模拟体用于模拟原型燃料元件的包壳与芯块;所述坩埚用于支撑燃料棒模拟体,同时提供气体循环流道,在燃料棒模拟体熔化时能够包容液态熔融物,防止熔融物损伤加热炉;所述加热炉用于对燃料棒模拟体加热。本发明为裂变产物释放特性实验提供了一种不带放射性同位素,并且结构与物理化学过程与真实燃料棒相近的裂变产物释放特性实验装置,可用于研究不同堆型和不同燃耗严重事故各种裂变产物释放特性。

    一种高凝固温度气态组分取样装置及取样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117180A

    公开(公告)日:2020-12-22

    申请号:CN202011015193.X

    申请日:2020-09-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凝固温度气态组分取样装置及取样方法,包括取样管、套管和气体流量控制系统;套管密封套装在取样管的外部;取样管用于对实验装置中产生的高温气体进行实时取样并将其送往质谱仪进行分析;取样管的管壁上设置有不同尺寸的保护气体流道,且保护气体流道与取样管的轴向呈一定角度,用以在取样管中构建螺旋流场;套管用于构建保护气体流通通道,结合取样管中不同尺寸的保护气体流道,从而能够通过控制不同位置的保护气流流量来保证螺旋流场的稳定。本发明可用于高温气态混合物取样,实现实验装置的实时取样分析,并可防止裂变产物与壁面接触吸附,可定量获得严重事故条件下裂变产物的释放瞬态数据,有效降低实验结果的不确定度。

    一种pH值自动调节系统
    1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6830265A

    公开(公告)日:2017-06-13

    申请号:CN201710201344.2

    申请日:2017-03-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pH值自动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3个pH值测量装置、控制器、2个酸液储存箱、2个碱液储存箱、4个泵,4个泵和3个pH值测量装置均与控制器连接,pH值测量装置将采集到pH值信息的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基于pH值信息生成相应的控制指令对泵进行控制,解决了现有的电厂污水pH处理方式存在效率很低、精度较差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减少人工的干预,提高工作效率的技术效果。

    一种释热结构、释热单元、内热源模拟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047219B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2111328812.5

    申请日:2021-11-10

    Abstract: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颗粒床内热源模拟中局部单元内的体积释热不均匀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释热结构、释热单元、内热源模拟装置及方法,包括:第一加热棒,设于虚拟正方体的第一面的第一边上;第二加热棒,设于虚拟正方体的第二面的第二边上;以及第三加热棒,设于虚拟正方体的第三面的第三边上;所述第三面设于第一面和第二面之间,并分别与第一面和第二面垂直;第三边的两端分别垂直第二面和第三面;第一边、第二边和第三边互不共面;第一加热棒、第二加热棒和第三加热棒均用于插入颗粒床作为内热源。本发明实施例过释热结构实现了采用加热棒对颗粒床的释热各向同性,从而使颗粒床的体积释热在宏观上展现出较高的均匀性。

    一种核反应堆堆芯熔融物熔炼装置和熔炼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007373B

    公开(公告)日:2023-08-15

    申请号:CN202211617206.X

    申请日:2022-12-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核反应堆堆芯熔融物熔炼装置和熔炼方法,包括惰化室、熔炼坩埚和电磁感应组件,惰化室的侧壁上设置有与其内部连通的进气接管和出气接管,熔炼坩埚设置在惰化室内,熔炼坩埚内部有熔炼填料,电磁感应组件设置在熔炼坩埚外侧,且对熔炼填料加热;熔炼坩埚包括铜管组件和冷却底座,冷却底座设置在铜管组件内,且冷却底座的上侧面与铜管组件的内侧面构成熔炼腔,熔炼填料设置在熔炼腔内;本发明通过冷却组件使得铜管组件温度较低,并通过电磁线圈对熔料填料进行加热,从而实现液态熔融物与熔炼坩埚边界之间形成了一层熔融物硬壳,硬壳的成分为熔融物成分避免对液体熔融物造成污染。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