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用超导热管的微堆
    1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2582084B

    公开(公告)日:2024-11-26

    申请号:CN202011358458.6

    申请日:2020-11-27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一种采用超导热管的微堆,包括微堆本体和冷却回路,所述微堆本体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燃料元件,所述燃料元件产生的热量传递给所述冷却回路,在微堆本体和冷却回路之间设置有超导热管,所述超导热管的热端置于燃料元件中,冷端置于冷却回路的换热器中,超导热管内部充填有工作介质,微堆运行过程中,通过所述工作介质的非能动相变传热将燃料元件产生的热量从热端传递给与冷端相连的冷却回路。本发明具有结构紧凑,高效换热,适用广泛,固有安全性高等特点,在军民融合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要价值。

    一种用于超临界水螺纹翅片套管换热器

    公开(公告)号:CN112629290B

    公开(公告)日:2024-09-20

    申请号:CN202110008047.2

    申请日:2021-01-05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nventor: 周涛 毛赏 刘文斌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超临界水螺纹翅片套管换热器,包括外套管和内套管;所述外套管内套接有内套管;所述外套管的两端连通固接有第一流体进口和第一流体出口;所述内套管的两端开设有第二流体出口和第二流体入口;利用了翅片强化流动扰动,加强流体与管壁之间的对流换热,将热量从一种流体传给另一种流体;实现了结构简单体积小的功能,解决了传统的换热器结构复杂成本高和体积大的问题,降低了换热器的成本和体积;实现了高效换热的功能,解决了传统的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低的问题,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该换热器具有结构简单,换热效率高等优点,可以广泛应用于核能、石化、制冷、化工和新能源能行业。

    一种低温流体用宽量程抗空化流量测量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7906688A

    公开(公告)日:2024-04-19

    申请号:CN202311819696.6

    申请日:2023-12-27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一种低温流体用宽量程抗空化流量测量装置,所述装置由连接用管道、整流格栅、流线型回转体、固定肋板、压力传感器、保温材料以及数据采集处理模块等组成。本发明通过特定的肋板将流线型回转体与管道内壁面连接,测量低温流体经过流线型回转体绕流过程中产生的压力变化,确定流量与压差的对应关系,可实现对流量的测量。本发明的流线型节流元件与三级结构设计,可大为削弱低温流体节流过程中的空化效应,提高测量精度。本发明实施范围广泛,简单方便和高效,适用于液氮、液氧、液态二氧化碳等低温流体流量测量。

    超临界二氧化碳中颗粒物运动沉积可视化测量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698686A

    公开(公告)日:2023-09-05

    申请号:CN202310655722.X

    申请日:2023-06-05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中颗粒物运动沉积可视化测量装置及方法,装置包括CO2源、测试段、颗粒物发生源、颗粒物回收装置和观测设备;测试段包括气体通道、可视窗和温度调节部;气体通道入口与循环泵输出端连接,并在连接管路上设有稳压器、预热器和阀门,气体通道出口与循环泵输入端相连,并在相连的管路上串联颗粒物收集装置、冷却装置、背压阀及CO2源;CO2源的输出端并联设有增压泵和控制阀;颗粒物发生源产生的颗粒物由气体通道入口被超临界CO2气力输送至气体通道内;可视窗设置在气体通道的侧壁上;温度调节部设置在所述气体通道一侧。本申请实现了对超临界CO2动力循环过程中颗粒物的运动沉积的可视化实验研究。

    一种反应堆用镓热管及换热装置
    1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3670101A

    公开(公告)日:2021-11-19

    申请号:CN202111001349.3

    申请日:2021-08-30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反应堆用镓热管及换热装置,镓热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的一端为冷凝段,管体的另一端为蒸发段,在冷凝段与蒸发段之间的绝热段;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管体内设置有吸液芯以及填充在管体内、并在管体内循环流动的镓及其相关工质。本发明镓热管以液态金属镓为基础工作介质,镓在29.76℃时为液态,液态镓具有宽温度范围、良好的热稳定性。本发明既可以适用于中低温系统,可以用于高温系统。本发明实施范围广泛,简单方便和高效。镓热管特别适合移动式小型反应堆,可以应用于综合能源系统、空间核反应堆,冷却、深海、军民融合等广泛领域。

    水滴开槽型缠绕管式换热器
    1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3251828A

    公开(公告)日:2021-08-13

    申请号:CN202110493131.8

    申请日:2021-05-0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滴开槽型缠绕管式换热器,涉及核能在内的能源领域和机械设备领域,解决了换热器换热效率不高的技术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采用外层管和内层管双层管束布置,可有效提高单位体积换热面积,强化换热器换热能力。外层管和内层管的管道截面形状为水滴开槽型,能够有效增大管内流体扰动,提高管内流体的湍流强度,强化管内流体与壁面的换热能力。采用冷热侧逆流换热,有效提高了冷热侧传热温差,提高换热效率;同时缠绕结构能使流体在壳侧流动时扰动能增加,能够更好的冲刷管道壁面进行换热。

    一种两核苷酸合成焦测序定量检测甲基化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132573B

    公开(公告)日:2018-05-25

    申请号:CN201510623069.4

    申请日:2015-09-25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nventor: 肖鹏峰 刘文斌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两核苷酸合成焦测序定量检测甲基化的方法,将基因组DNA经亚硫酸氢盐转化后的PCR产物进行两核苷酸合成焦测序,连续记录每个测序反应得到包括两核苷酸种类及其核苷酸合成数目的测序编码信息。通过设定已确定的目标区域序列中所有CG位点中碱基C均不同程度的转化成T,再利用两核苷酸合成焦测序得到的信息,进行关联分析,实现目标区域序列中甲基化的定量分析。本发明能够大幅度提高测序长度,拓宽了传统焦测序的分析范围,适合单样本PCR产物、以及混合样本PCR产物序列的甲基化分析。

    移动式小型热管反应堆与太阳能耦合发电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4046606B

    公开(公告)日:2024-04-12

    申请号:CN202111229884.4

    申请日:2021-10-21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移动式小型热管反应堆与太阳能耦合发电系统,包括热管反应堆、半导体温差发电装置、以及太阳能集热器;所述太阳能集热器对所述半导体温差发电装置的热端提供第一热源;所述热管反应堆的结构包括反应堆堆芯和用于与其换热的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内充有相变冷却剂,换热管的进、出口分别与所述热端连接形成一回路,将热管反应堆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作为第二热源供给所述热端。本发明将太阳能与核反应堆进行耦合发电并供热,实现了两种能源的互补,提高了太阳能的利用率。

    镓水空气智能换热器
    1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322613A

    公开(公告)日:2022-04-12

    申请号:CN202111487541.8

    申请日:2021-12-07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镓水空气智能换热器,包括管程侧、与所述管程侧换热的壳程侧,所述壳程侧包括两个介质回路,分别为一回路和二回路,一回路和二回路并联设置;一回路和二回路用于形成四种不同的介质组合以分别与不同温度等级的管程侧介质换热,四种不同的介质组合分别为:一回路内通入第一介质、二回路不通入介质;一回路内通入第一介质,二回路内通入第二介质;一回路、二回路内均通入第一介质;一回路、二回路内均通入第二介质。壳程侧的结构包括两个回路,实现四种介质组合,从而满足和不同温度等级的管程侧介质换热,可通过合理配置介质种类及管程侧介质的流量,以最大程度提高换热效果,提升换热效率。

    一种用于核能领域的高效换热的紧凑型管壳式换热器

    公开(公告)号:CN113267068A

    公开(公告)日:2021-08-17

    申请号:CN202110390334.4

    申请日:2021-04-12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核能领域的高效换热的紧凑型管壳式换热器,可适应小型反应堆,结构紧凑。所述管壳式换热器包括壳体、管体、折流板、封头,管体位于壳体中,且管体和壳体固定连接,壳体上设有第一出口和第一进口,管体上设有第二出口和第二进口;管体和壳体之间形成腔体;折流板位于腔体中,折流板的底端和壳体内壁固定连接;封头位于壳体两端,密封壳体和管体之间的空隙。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