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用输送砂结构
    1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125204A

    公开(公告)日:2023-11-28

    申请号:CN202311263743.3

    申请日:2023-09-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船舶运输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船用输送砂结构,其中,船体包括第一甲板、第二甲板、第一舱室和第二舱室,于竖直方向,第一甲板位于第二甲板的上方,第一舱室设置于第一甲板上,第二舱室设置于第二甲板上,第二舱室的容积大于第一舱室的容积;斗式提升装置与船体固定,第二舱室的出料口位于其底部,第一舱室的进料口位于其顶部,斗式提升装置用于将物料自第二舱室搬运至第一舱室内;混砂橇设置于第一甲板上,混砂橇的进料端与第一舱室的出料端连通。如此设置,通过在船体搭建与甲板一体的舱室,用于盛放物料,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且第二舱室位于相对较低的第二甲板,使其重心降低,以维持船体于海中行驶的稳定性。

    船舶推进系统及船舶动力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4104243A

    公开(公告)日:2022-03-01

    申请号:CN202111500688.6

    申请日:2021-12-09

    Inventor: 谢智康 王宇辉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船舶推进系统及船舶动力系统,涉及船舶技术领域,包括: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发动机、轴带发电机和推进器;发动机、轴带发电机和推进器依次通过连接轴连接,轴带发电机具有发电状态和电动状态,第一离合器设置于发动机与轴带发电机之间的连接轴上,第二离合器设置于轴带发电机和推进器之间的连接轴上。通过从发动机输出端开始依次布置有第一离合器、轴带发电机、第二离合器和推进器,通过轴系直接连接而成,轴带发电机具有发电状态和电动状态,即具有将机械能转换成电能的功能,也可将电能转换成机械能,形成具有多功能的推进系统,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的船上推进系统功能单一,且动力冗余度低的技术问题。

    用于救助船上具有通风功能的拖缆机围壁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9383733B

    公开(公告)日:2021-01-01

    申请号:CN201811247075.4

    申请日:2018-10-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救助船上具有通风功能的拖缆机围壁结构,其设于拖缆机的周围,拖缆机设于机舱上方的主甲板上;拖缆机的外部设有钢质外围壁;钢质外围壁的内表面固设有钢质内围壁,钢质内围壁和钢质外围壁围成钢质风道;钢质风道的顶部固设有用于封闭钢质风道的顶板;钢质风道的上部具有通风窗,通风窗开设于钢质外围壁上;钢质风道的下部穿设于主甲板并延伸至机舱内;机舱内设有通风管道;通风管道连接有通风机;通风机与钢质风道连通。本发明可以防止设备受海浪与雨水的腐蚀而降低寿命;还有效地节省了机舱上方的甲板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本发明还具有更好的结构强度。

    与海水冷却系统相结合的船舶脱硫系统及船舶

    公开(公告)号:CN110605007A

    公开(公告)日:2019-12-24

    申请号:CN201910998730.8

    申请日:2019-10-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与海水冷却系统相结合的船舶脱硫系统及船舶,涉及船舶的技术领域,与海水冷却系统相结合的船舶脱硫系统包括海水泵、海水冷却系统以及脱硫系统;海水冷却系统和脱硫系统均与海水泵连通。海水冷却系统和脱硫系统均与同一个海水泵连通;经过海水泵泵入的海水在经过海水冷却系统时能够完成冷却功能,在经过脱硫系统时能够完成脱硫功能。相对于现有技术,两个原本相互独立的系统通过共享海水泵,减少了海水泵设置的数量。由上可知,上述设置能够减少设备的设置数量,从而减少了设置成本,令设计和建造简单化。

    采用内燃机动力装置的气体船

    公开(公告)号:CN212267817U

    公开(公告)日:2021-01-01

    申请号:CN202022055142.1

    申请日:2020-09-18

    Abstract: 一种采用内燃机动力装置的气体船,所述气体船为自航浮式储存及再气化装置、气体运输船、气体加注船或气体运输加注船;所述气体船的主推进器的数量为一台或多台;用以驱动所有或部分主推进器的主机为内燃机;驱动单台主推进器的主机的数量为一台或多台,主机和主推进器之间设有离合器;所述气体船上设有主机驱动的发电机,一台或多台主机直接与发电机连接;所述气体船还设有发电机组;当船舶航行或停泊时,主机驱动的发电机同发电机组并联运行。本实用新型由内燃机参与驱动所有或部分主推进器,主机除了驱动主推进器外,还可驱动发电机,并能同船上的发电机组并联运行,向全船提供电力;兼顾了较高的整体推进效率以及较小的总装机功率。(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船舶供油系统和专用油田增产船

    公开(公告)号:CN221547148U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420076180.0

    申请日:2024-01-12

    Inventor: 谢智康 陈彬彬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船舶供油系统和专用油田增产船,其包括多个电动作业设备和多个柴油发电机组;每个电动作业设备都由一个柴油发电机组驱动;每个柴油发电机组都连接有一个供油单元;供油单元包括一个燃油日用舱;其中,两个供油单元的燃油日用舱均为能够向所有柴油发电机组供油的燃油日用舱;其余供油单元的燃油日用舱为仅能够向连接于本供油单元的柴油发电机组供油的燃油日用舱。本实用新型的供油系统具有高冗余度,保证了专用油田增产船进行增产作业时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效地保障作业安全和效率。

    与海水冷却系统相结合的船舶脱硫系统及船舶

    公开(公告)号:CN211799864U

    公开(公告)日:2020-10-30

    申请号:CN201921764726.7

    申请日:2019-10-2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与海水冷却系统相结合的船舶脱硫系统及船舶,涉及船舶的技术领域,与海水冷却系统相结合的船舶脱硫系统包括海水泵、海水冷却系统以及脱硫系统;海水冷却系统和脱硫系统均与海水泵连通。海水冷却系统和脱硫系统均与同一个海水泵连通;经过海水泵泵入的海水在经过海水冷却系统时能够完成冷却功能,在经过脱硫系统时能够完成脱硫功能。相对于现有技术,两个原本相互独立的系统通过共享海水泵,减少了海水泵设置的数量。由上可知,上述设置能够减少设备的设置数量,从而减少了设置成本,令设计和建造简单化。(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船用输送砂结构
    18.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0884725U

    公开(公告)日:2024-05-03

    申请号:CN202322640074.9

    申请日:2023-09-2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运输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船用输送砂结构,其中,船体包括第一甲板、第二甲板、第一舱室和第二舱室,于竖直方向,第一甲板位于第二甲板的上方,第一舱室设置于第一甲板上,第二舱室设置于第二甲板上,第二舱室的容积大于第一舱室的容积;斗式提升装置与船体固定,第二舱室的出料口位于其底部,第一舱室的进料口位于其顶部,斗式提升装置用于将物料自第二舱室搬运至第一舱室内;混砂橇设置于第一甲板上,混砂橇的进料端与第一舱室的出料端连通。如此设置,通过在船体搭建与甲板一体的舱室,用于盛放物料,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且第二舱室位于相对较低的第二甲板,使其重心降低,以维持船体于海中行驶的稳定性。

    极地航行船舶的机舱通风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06494105U

    公开(公告)日:2017-09-15

    申请号:CN201720085522.5

    申请日:2017-01-23

    Inventor: 谢智康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极地航行船舶的机舱通风机构,包括各自独立设置的与外部空气连通的柴油机燃烧空气风道(1)和机舱通风风道(3);所述柴油机燃烧空气风道(1)分别连接柴油机和机舱,连接部位设有风闸(2)。柴油机的燃烧空气由室外通过单独的风道接至柴油机增压器的空气入口,与机舱的空气隔离开,大量的燃烧空气不会和机舱直接接触。风道上设置适当的风闸,必要时可以关闭与外界的风道,开启与机舱内连通的风闸,从机舱内吸入燃烧空气,提高了整个系统的灵活性。

    极地航行船舶的海水管路防冰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06336421U

    公开(公告)日:2017-07-18

    申请号:CN201621401233.3

    申请日:2016-12-20

    Inventor: 谢智康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极地航行船舶的海水管路防冰结构,包括冰水箱、高温海水箱、吸水管(1)、海水回水管(2)、热水供给管(3);所述冰水箱内部布置开孔的结构板,使冰水箱内形成自下向上、横向流动、再自上向下的流道;所述热水供给管(3)设置在所述流道的上部,对此处的冰块进行加热,所述流道的末端为混合舱(4);所述海水回水管(2)将高温海水箱内的海水泵送至混合舱(4)内,所述吸水管(1)将混合舱(4)内的海水泵送至船体各个储水部位。本实施例采用迷宫式的冰水箱结构设计,加上吸水管与回水管的布置位置,能有效避免海面浮冰进入船舶管路内部。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