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510709A
公开(公告)日:2022-12-23
申请号:CN202211185908.5
申请日:2022-09-27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6F30/23 , G06F17/11 , G06F113/26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求解磁电弹性复合材料动态强度因子的相互作用积分方法,所述方法考虑到动态载荷引入的惯性效应对磁电弹性材料相关的J积分的影响以及对相互作用积分形式的改变,通过严格的理论推导得到了动态载荷下非均匀磁电弹性材料和含复杂力电磁材料界面的磁电弹性复合材料的相互作用积分方法,新的区域积分表达式不包含任何材料的导数且证明了材料界面对相互作用积分的贡献为零,从而提出了一种可以求解动态载荷作用下的非均匀磁电弹性材料和含复杂界面磁电弹性复合材料的动态强度因子的相互作用积分方法。本发明的方法具有良好的适用与稳定性,可与现有的计算方法结合,实现对动态载荷作用下的磁电弹性复合材料的强度因子的求解。
-
公开(公告)号:CN115312141A
公开(公告)日:2022-11-08
申请号:CN202210551418.6
申请日:2022-05-18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16C60/00 , G06F30/23 , G06F113/26 , G06F119/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求解磁电弹性材料热断裂问题的相互作用积分方法,所述方法考虑到热载荷对磁电弹性材料本构方程的影响以及对相互作用积分形式的改变,通过严格的理论推导得到了热载荷下的相互作用积分方法新的形式,从而提出了一种可以求解热载荷作用下的磁电弹性材料的强度因子的方法。本发明的相互作用积分方法不仅可以用于均匀的磁电弹性材料,而且对于属性连续变化的功能梯度磁电材料依然适用。通过改变模型信息、材料属性、边界条件和热载荷方式,可以实现对不同磁电弹性材料及不同裂纹构型在热载荷作用下的强度因子的计算。
-
公开(公告)号:CN115266318A
公开(公告)日:2022-11-01
申请号:CN202210988690.0
申请日:2022-08-17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基于多轴疲劳试验机的板条状试验件拉弯扭耦合试验装置,属于拉弯扭耦合试验装置技术领域。每个转轴夹具的转轴与对应的耳环夹头的两个耳环孔转动连接,两个转轴夹具上均设有凹槽,板条状试验件两端设置在两个转轴夹具的凹槽内,板条状试验件外表面两端分别盖装有转轴夹具盖,转轴夹具、板条状试验件及转轴夹具盖三者可拆卸固定连接,三点弯曲压头或弹簧弯曲压头由多轴疲劳试验机的侧向作动筒夹持,两个转轴夹具上下对应设置,两个耳环夹头由多轴疲劳试验机的上下作动筒夹持。本发明具有安装方便、试验效率高、可完成拉伸‑弯曲‑扭转耦合载荷环境下的疲劳试验和静态试验的特点,易于实现板条状试验件的批量拉伸‑弯曲‑扭转耦合试验。
-
公开(公告)号:CN114659775A
公开(公告)日:2022-06-24
申请号:CN202210331054.0
申请日:2022-03-31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1M13/00
Abstract: 一种航空发动机旋转结构件的静强度试验方法及拉伸装置,属于结构强度检测技术领域,解决了目前检测旋转异形结构件的强度存在的问题,方法包含对待检构件由小到大施加拉力,同时监测并记录其表面变化,直至该构件失效,所述施加拉力的作用点为两个,将待检构件按其受到的离心载荷等分为两部分,两个施加拉力的作用点分别作用于其中一个部分的质心上;所述施加拉力的方向为待检构件在工作状态时旋转轴的垂线方向;装置包含水平横梁、拉杆、拉力传感器、万向连接器和随形夹具,在水平横梁的两端分别依次连接有拉杆、拉力传感器、万向连接器和随形夹具;本发明用于检测旋转异形结构件的强度。
-
公开(公告)号:CN112595593B
公开(公告)日:2021-10-29
申请号:CN202011594939.7
申请日:2020-12-29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1N3/08 , G01N1/28 , G06F30/23 , G06F113/12 , G06F113/26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获取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界面强度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切割试件;步骤二、建立有限元模型;步骤三、实施拉伸试验;步骤四、有限元计算获取界面强度。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1、特殊切割试件的位置和试件尺寸设计,使得试件破坏模式单一,试件的强度直接反映界面的强度;试件内部结构简单,有利于建立与试件一致的有限元模型,提高建模效率;2、试验与仿真相结合,互相印证,有利于获取更贴近真实情况的界面强度。
-
公开(公告)号:CN110186957B
公开(公告)日:2021-08-31
申请号:CN201910461495.0
申请日:2019-05-30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同步信息采集处理系统及方法,该系统包括疲劳试验机、下位机、上位机和探测子系统;探测子系统包括多种探测设备,多种探测设备至少包括高速相机、热成像仪和至少一个工业相机;下位机与疲劳试验机、探测子系统电连接,用于接收下位机控制指令、疲劳试验机输出电压数据,生成相应的探测设备控制指令,并发送至对应的探测设备,以控制各探测设备同步采集或单独采集试件的试验数据;上位机与下位机、探测子系统电连接,用于接收外部输入的用户指令、下位机反馈的数据以及探测子系统采集的试件的试验数据,生成相应的下位机控制指令,并向下位机发送。该系统对各探测设备进行协同控制,能够提高试验精度,节约人力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3252456A
公开(公告)日:2021-08-13
申请号:CN202110386700.9
申请日:2021-04-12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桁架结构变角度偏心加载试验装置,包括反力架、角度板、加力装置、转接部、压力测量部、转接板和角度调整支座,角度板具有倾斜安装面,且角度板能够沿倾斜安装面的倾斜方向相对反力架移动,加力装置固定在倾斜安装面上,其施力端与转接部铰接,使转接部能够相对加装置在倾斜安装面的倾斜方向上转动,压力测量部安装在转接板的中心,转接部的转接柱与压力测量部连接,角度调整支座包括固定座和能够相对固定座转动的支撑座,待测桁架结构固定在支撑座上,在试验时,通过不同角度的角度板调整加力装置的角度,通过角度调整支座调整待测桁架结构的水平角度,整体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满足桁架结构变角度偏心加载试验的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1650041B
公开(公告)日:2021-07-13
申请号:CN202010520263.0
申请日:2020-06-09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1N3/04 , G01N3/08 , G01N33/483
Abstract: 一种股骨静态压缩与压‑压疲劳试验方法,涉及一种股骨试验方法。启动疲劳试验机,在两个夹头之间装配试验夹具,试验夹具具有多自由度的特性,股骨完全放入试验夹具中,通过电脑端控制下夹头向上运动,对股骨施加预载,进行静态压缩试验则调整为静态压缩试验程序,设定好力的加载速度及加载终止条件,进行压‑压疲劳试验则调整为压‑压疲劳试验程序,设定好下夹头的振幅和振动频率,同时设定好疲劳试验机的加载终止条件,启动程序,开始试验,并记录试验数据,然后将疲劳试验机的力卸载,调整股骨的倾斜角度进行重复试验。从而可以从不同的方向对股骨进行试验,更全面地探究股骨的力学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2749501A
公开(公告)日:2021-05-04
申请号:CN202110036380.4
申请日:2021-01-12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6F30/23 , G06F30/17 , G06F111/1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幂指数型准则的断裂行为仿真相场法,所述方法如下:一、引入Mα和Mβ量化不同的能量对裂纹演化的影响,基于变分原理推导相场法的控制方程以及有限元离散格式;二、通过Fortran语言编写相场单元程序、计算执行文件和输出命令文件,并定义边界条件、载荷信息和材料属性信息;三、在ABAQUS中建立有限元模型并划分网格,导出相应的单元和节点信息,生成模型信息文件;四、利用FEAP快速求解器求解,输出载荷、位移、应力、应变和相场等信息,并将求解结果导入ParaView中得到可视化结果。本发明的方法不仅过程简单,而且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与稳定性,可开发成商用有限元程序以灵活适应问题的变化。
-
公开(公告)号:CN111948050A
公开(公告)日:2020-11-17
申请号:CN202010821919.2
申请日:2020-08-15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同步辐射CT的碳纤维/环氧树脂三维机织复合材料拉-拉疲劳损伤演化研究试验方法,所述方法从宏观和细观两个尺度分析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疲劳损伤特性。通过在疲劳加载过程中原位实时观测试验件的动态刚度以及试验件表面温度,得到此时材料所处的疲劳退化阶段。将不同的试验件疲劳加载至不同的退化阶段后停止试验,将带有损伤的试验件切割、打磨、抛光,然后送至同步辐射CT进行损伤检测。通过分析CT重构后的三维图像,获得碳纤维/环氧树脂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疲劳损伤演化历程和损伤机理。本发明解决了传统CT无法清楚区分碳纤维和环氧树脂的问题,同时解决了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疲劳损伤机理观测困难的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