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430706A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411436286.8
申请日:2024-10-15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快速成型的膨润土基阻控材料及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原料制成:膨润土、粉煤灰、高炉矿渣和激发剂,其中,膨润土与粉煤灰的质量比为1:0.2‑0.4,以膨润土与粉煤灰的质量总和为基础,高炉矿渣的添加量为10‑20%,激发剂的添加量为13.33‑16.69%。由水玻璃和氢氧化钠溶于水后加入改性剂制得激发剂,将激发剂加入到粉煤灰与高炉矿渣混合的干粉样中搅拌,闷料,加入膨润土搅拌成型即可。本发明以水玻璃、磷酸盐等为激发剂,以工业固废作为补充所需钙、硅、铝等元素的掺合料,得到的阻控材料抗压强度好,具有良好的化学相容性,可实现快速阻控功能,养护7d渗透性能较国标要求低两个数量级。
-
公开(公告)号:CN116177992B
公开(公告)日:2025-01-03
申请号:CN202211716669.1
申请日:2022-12-29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C04B33/135 , C04B33/132 , C04B33/24 , C04B33/3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重金属污染土协同粉煤灰制备陶粒的高温烧结方法,步骤包括以污染土和粉煤灰作为制备陶粒的原料,污染土经预处理后,掺入一定量的粉煤灰并加碱水陈化,之后用设计的模具进行造粒,造粒完成后进行干燥以脱除水分。最后进行高温烧结处理,冷却之后得到陶粒成品。本发明采用了高温固化/稳定化技术,提高了重金属的固化效率。且设计的模具有助于保证陶粒成品大小基本一致,提高产品强度。粉煤灰的加入可适当降低煅烧过程中的烧结温度,有利于减少能耗,以碱水代替纯水可以降低污染土中重金属的活性和煅烧过程中重金属的挥发量。两种固废协同处置转变为陶粒产品,既减轻了环境负担,也实现了资源化利用。
-
公开(公告)号:CN116062955A
公开(公告)日:2023-05-05
申请号:CN202211684469.2
申请日:2022-12-27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C02F11/00 , C02F11/121 , C02F11/06 , C02F11/122 , C02F11/147 , C02F11/145 , C02F11/14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类芬顿耦合煤泥的调理剂及污泥脱水方法,在污泥的原始pH条件下,通过添加调理剂使污泥发生类芬顿氧化反应并促进水分释放,最终经压滤获得脱水后污泥,调理剂以硫酸亚铁和过氧化钙作为支撑试剂,以煤泥作为助滤剂。包括:将待处理的污泥筛去大颗粒和毛发,经重力沉降得初始含固率为1.5%‑3%的污泥;将预处理后的污泥于常温常压下搅拌使其充分分散均匀,先加入硫酸亚铁,搅拌使其充分溶解,再加入过氧化钙,并继续搅拌;投加一定量的煤泥,使煤泥和污泥充分混合,促进自由基进一步对内部胞外聚合物的氧化;压滤成泥饼。本申请解决了常规芬顿氧化调理技术存在反应条件有限、污泥泥饼的可压缩性有限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4841427A
公开(公告)日:2022-08-02
申请号:CN202210454376.4
申请日:2022-04-26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多目标回归的二次泵变流量系统分区域负荷预测方法,包括:确定影响空调系统负荷的特征因素;将特征因素与各供冷区负荷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确定回归链中目标变量顺序;构建基于各供冷区负荷及天气数据的数据及;以历史时刻的第一目标变量及天气因素作为原始输入,以第一目标变量的预测值作为输出诱导模型;将第一目标变量的预测值、历史时刻的第二目标变量加入原始输入中作为新输入,以第二目标变量的预测值作为输出,训练模型;依此类推,获得所有目标变量预测值完成训练。本发明考虑各供冷区之间的关系,通过扩展输入空间实现各供冷区负荷的依次预测,模型更加符合实际情况,预测精度高。
-
公开(公告)号:CN111499300B
公开(公告)日:2022-07-01
申请号:CN202010329882.1
申请日:2020-04-23
Applicant: 东南大学 , 国电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节能型导热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所述复合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水泥336~600份、石墨0~24份、碳化硅0~180份、铁粉0~60份、萘系减水剂0~4.8份、水355~360份。所述方法包含以下步骤:将水泥、碳化硅、铁粉在磁力线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的均匀磁场环境中搅拌,得混合物一;向混合物一中加入萘系减水剂,混合均匀得到粉末状混合物;向水中缓缓加入混合物,搅拌至混合均匀;将水泥浆浇筑成型,标准养护箱中养护,得到节能型导热复合材料。所述应用为节能型导热复合材料在增强中深层地热井固井导热性能方面的应用。本发明能够避免金属颗粒与其他物料由于密度不同而出现的分层现象,有利于水泥粉末与导热粒子的混合均匀。
-
公开(公告)号:CN114623712A
公开(公告)日:2022-06-14
申请号:CN202210140649.8
申请日:2022-02-15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层多级均布的迷宫式蓄能装置,包括分流区和汇流区,分流区位于汇流区的上层;分流区包括一个一级单元格,一级单元格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二级单元格,每个二级单元格的前后两侧对称设置有三级单元格,按此类推排布至末级单元格并使所有单元格沿水平方向阵列分布;各级单元格之间依次连通供工质逐级流过;各单元格中设置有导流装置使工质在相邻级单元格之间通过时,沿着竖直方向上下折弯流动;汇流区与分流区的结构上下镜像设置,分流区与汇流区的末级单元格上下对应连通。还涉及一种蓄能方法,通过从分流区至汇流区的正向、逆向流动,完成蓄热蓄冷过程。本发明实现了地下废弃空间的高效利用,提高了蓄能效率,改善了蓄能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4526558A
公开(公告)日:2022-05-24
申请号:CN202210104372.3
申请日:2022-01-28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传热强化和防堵功能的中深层地热井装置,包括外套管和设置在所述外套管内的内套管;所述外套管与所述内套管间的间隙为第一水流通道;所述内套管内设有第二水流通道;所述第一水流通道通过设置在所述内套管管壁上的射流孔流入第二水流通道;所述第一水流通道内设有螺旋状,沿所述外套管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一鳍片。本发明通过多层异径射流孔和逆止挡板实现循环工质的单向流动和防堵功能,通过放料挡板的启闭实现内套管内杂质等固体粒子的清理,通过高低鳍片的交错组合实现强化换热,有利于提高换热井的出力,延长使用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12974500A
公开(公告)日:2021-06-18
申请号:CN202110139000.X
申请日:2021-02-01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B09C1/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内构件的花瓣形土壤热脱附本体装置,包括窑体,窑体包括内筒和外筒,内筒的内壁上设置有内构件,内筒为中空柱形,横截面呈花瓣形,花瓣形由沿圆周分布的外凸弧段连接而成,内构件的一端与相邻两个外凸弧段间的交点连接,另一端向内筒中心折弯式延伸形成内凹弧段;外筒罩设于内筒外侧,内筒外壁与外筒内壁之间形成烟气通道。内筒壁面结构有利于促进壁面附近这区域易形成死区的土壤颗粒相互掺混,内凹弧形内构件有助于单个花瓣内土壤颗粒整体输送至堆积物料的表面,进行大尺度的颗粒混合,提升物料径向混合的均匀度,从而实现筒体壁面热量快速传递至土壤颗粒内部,促进热脱附的进行,提高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2916600A
公开(公告)日:2021-06-08
申请号:CN202110242556.1
申请日:2021-03-04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nventor: 张勇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外加热和自重下料的立式土壤热脱附装置,包括内通道、套设在内通道外部的外通道,内通道与外通道之间的间隙处形成相互独立的气道和烟道;内通道中设置有多个热脱附单元,每个热脱附单元的结构包括活动挡板和加热腔,加热腔两端分别设有与烟道连通的烟气进、出口;每个加热腔具有至少一圆弧板,圆弧板与活动挡板构成土壤加热区,活动挡板在土壤压力作用下绕其顶部转轴转动,使得土壤沿圆弧板滑落至下一热脱附单元的土壤加热区内;各加热腔与内通道的壁面之间形成蛇形的加热室,加热室与气道连通用于排出脱附时析出的气态污染物。本发明解决了加热不均匀、加热速率低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2893432A
公开(公告)日:2021-06-04
申请号:CN202110242559.5
申请日:2021-03-04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nventor: 张勇
IPC: B09C1/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立式内循环土壤热脱附装置,包括物料流通单元、烟气流通单元和余热回收单元;物料流通单元包含沿物料流动方向依次连接形成循环回路的预加热段、初脱附室、深脱附室和返料室;烟气流通单元包含沿烟气流动方向依次连接的燃烧室、内加热室和外加热室;内加热室、外加热室分别形成于初脱附室内部和外部;燃烧室与深脱附室共壁;内加热室、初脱附室与返料室之间形成有用于分离细颗粒和加热预加热段的分离室,内、外加热室相连通,初脱附室设有与分离室连通,分离室的气体出口段和外加热室分别从两侧同时作用于预加热段。本发明通过能量的梯级利用和物料的内部循环提高了脱附效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