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铁地下车站的震后修复方案确定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065534B

    公开(公告)日:2022-05-03

    申请号:CN202111385727.2

    申请日:2021-11-22

    Abstract: 一种地铁地下车站的震后修复方案确定方法,属于地震工程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没有相关动态可视化技术来示的震后状态,导致不易针对地铁车站震后状态确定修复方案的问题。包括:建立地铁车站BIM模型;对BIM模型中构件的震后状态进行定义;获取地铁车站各构件的震后初始状态,并计算收集各构件在各破坏状态下所需的修复成本和修复时间;将定义的震后初始状态以及修复成本和修复时间导入BIM模型中进行显示;根据显示的震后初始状态、修复成本和修复时间确定修复方案;将修复方案在BIM模型中进行动态展示;重复N次上述步骤,得到地铁地下车站的震后状态和修复时间的期望值,用于地铁车站的抗震韧性评估。本发明用于地铁车站的震后修复方案确定。

    基于神经网络的一维波动方程求解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468466B

    公开(公告)日:2022-04-15

    申请号:CN202110837611.1

    申请日:2021-07-23

    Abstract: 基于神经网络的多工况一维波动方程求解方法,本发明属于地震工程领域,它为了解决神经网络求解不同工况下的一维波动方程耗时费力的问题。一维波动方程求解方法:一、选择一维波动方程作为待求解的方程;二、确定输入变量的求解域与残差点数量;三、建立包含6个隐藏层的全连接层神经网络;四、设计特定的损失函数;五、神经网络的预训练及精细化训练。本发明将波速作为输入,提出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一维波动方程求解方法,使得模型能学习到不同工况对于方程解的影响,在保持高求解精度的前提下,泛定方程与应力条件的加入也增加了求解方法的可解释性。

    一种多功能移动试验装置
    9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1537172B

    公开(公告)日:2022-04-08

    申请号:CN202010334916.6

    申请日:2020-04-24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多功能移动试验装置,属于机械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柱和剪力墙等构件的抗震试验以及梁的弯曲试验中试件运输及加载困难的问题。它包括移动夹板、升降板、剪刀撑液压机构、底盘、角部千斤顶、移动机构、中部千斤顶、油箱、液压控制装置、电瓶和信号控制装置,所述底盘下部设置有移动机构,所述底盘上部通过剪刀撑液压机构与升降板相连,所述升降板四角分别设置有角部千斤顶,所述升降板中心与中部千斤顶相连,所述升降板上部设置有轨道,所述移动夹板数量为两个,两个移动夹板均安装在轨道内,所述移动夹板用于固定试件。它主要用于柱和剪力墙等构件的抗震试验以及梁的弯曲试验。

    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三阶段震相拾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568043A

    公开(公告)日:2021-10-29

    申请号:CN202110837608.X

    申请日:2021-07-23

    Abstract: 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三阶段震相拾取方法,它为了解决目前震相拾取方法依赖于初始时窗选取、无法直接应用于连续地震动记录的问题。拾取方法:建立第一阶段的数据集;二、建立第一阶段的时窗检测网络,包括9层卷积层和1层全连接层;三、时窗检测网络训练;四、提取包含P波的时窗;五、建立第二阶段的数据集;六、建立第二阶段的P波震相拾取网络;七、P波震相拾取网络训练;八、P波到时预测;九、提取包含S波的时窗;十、建立第三阶段的数据集;十一、建立第三阶段的S波震相拾取网络;十二、S波震相拾取网络训练;十三、S波到时预测。本发明采用三阶段的方式,在每个阶段内单独训练深度卷积网络模型,提高了震相拾取的精度。

    一种环保、保温隔热组合砌体墙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549937B

    公开(公告)日:2021-08-10

    申请号:CN202010279140.2

    申请日:2020-04-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环保、高延性保温隔热组合砌体墙及其施工方法,其中组合砌体墙包括PVA纤维混凝土多孔砖,粘贴在墙体外侧的保温板,设置于保温板外侧的环保高韧性水泥基材料预制板,设置于高韧性水泥基材料预制板外侧的饰面涂层。解决了外墙保温材料耐气候性和耐久性较差,施工过程复杂,墙体裂缝不易控制,抗震性能差,增加了墙体厚度,但对保温隔热效果改善不太明显的问题,同时如何将这些固体废弃物进行回收再利用的问题。本发明通过PVA纤维混凝土多孔砖和环保、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预制板的应用,可有效提高砌体墙结构的施工进度,增加墙体的抗弯、抗剪、抗腐蚀、抗冻以及抗震性能,而且更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

    一种与反力架配合的平行四连杆试验加载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2964463A

    公开(公告)日:2021-06-15

    申请号:CN202110396085.X

    申请日:2021-04-13

    Abstract: 一种与反力架配合的平行四连杆试验加载装置,涉及土木工程领域。为解决现有的拟静力试验中无法很好保证试件顶部水平运动,平行四连杆装置与千斤顶装置或电液伺服作动器装置的衔接不合适时容易对加载效果产生严重影响。框架内部底面一侧设有平行四连杆机构,且平行四连杆机构的底端与框架内部底面铰连接,平行四连杆机构的顶端与横梁的一端下表面铰连接,横梁的另一端与竖梁的顶端固定连接,横梁与框架内壁之间设有一号作动器,且一号作动器的底部与框架的内部顶端固定连接,竖梁与框架内壁之间设有二号作动器,二号作动器的底部与框架的内部侧壁固定连接,横梁的上表面中部设有一个连接件。本发明适用于土木工程领域的力学性能测试试验。

    基于中国抗震规范的近断层抗震设计谱修正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256236B

    公开(公告)日:2021-04-02

    申请号:CN201810057679.6

    申请日:2018-01-19

    Abstract: 基于中国抗震规范的近断层抗震设计谱修正方法,涉及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领域。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抗震设计谱对近断层效应的考虑存在不足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在规范抗震设计谱基础上考虑近断层效应的修正。修正多遇地震对应的规范抗震设计谱控制参数;将得到的规范设计谱的幅值乘以谱幅值放大系数,将得到的规范设计谱的特征周期Tg调整到特征周期Tg限值;本发明给出了针对50%保证率和84%保证率两种情况的调整系数,调整均是在抗震规范设计谱基础上进行的。本发明的使用范围为近断层区域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

    一种RC框架结构的减震填充墙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593455B

    公开(公告)日:2021-03-30

    申请号:CN201910901409.3

    申请日:2019-09-23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RC框架结构的减震填充墙及其制造方法,该结构包括框架柱和框架梁围成的空间内砌筑的砌体结构,砌体结构的框架柱内侧安装有柱内侧钢板,两个柱内侧钢板间焊接有若干横向钢筋,位于底部的框架梁上依次砌筑有底层墙体、第一层H形滑轨、中层墙体、第二层H形滑轨和顶层墙体,在底层墙体、中层墙体和顶层墙体与柱内侧钢板接触的地方的前后分别安装平面外保护钢板。解决了现有砌体填充墙在往复荷载作用下脆性破坏,自身倒塌且会导致应力重分布,造成框架结构发生脆性破坏的问题,提供一种新型RC框架结构的减震填充墙,实现填充墙以及RC框架的延性破坏形式,以防止填充墙的倒塌以及由于填充墙破坏导致的RC框架主体脆性破坏。

    一种近场区域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651814A

    公开(公告)日:2020-09-11

    申请号:CN202010420683.1

    申请日:2020-05-18

    Abstract: 一种近场区域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它属于地震工程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目前仅仅是通过修正抗震设计谱来考虑近场脉冲效应,使得近场区域的倒塌储备小于远场区域结构,导致近场区域结构的安全度差的问题。本发明是通过控制结构基本周期来实现倒塌储备等效的近场区域结构抗震设计方法。采用本发明方法能够保证近场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近场区域结构的倒塌储备,使近场区域结构的倒塌储备与远场地震动作用下远场区域结构的倒塌储备等效,从而保证了近场区域结构的安全度,有利于保障我国近场区域的城市地震安全和推动抗震韧性城市的建设。本发明可以应用于地震工程领域。

    装配式混凝土梁柱可滑动自复位节点连接结构及拼装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335468A

    公开(公告)日:2020-06-26

    申请号:CN202010203578.2

    申请日:2020-03-20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装配式混凝土梁柱可滑动自复位节点连接结构及拼装方法,该结构预制钢筋混凝土梁和预制钢筋混凝土柱通过U型钢板预埋件与山字型钢板预埋件垂直连接,U型钢板预埋件与山字型钢板预埋件相对设置且通过滑动定位螺栓组配合连接,能够实现相对滑动,若干预应力筋依次横穿预制钢筋混凝土梁、U型钢板预埋件和山字型钢板预埋件,最后从预制钢筋混凝土柱穿出,通过预应力筋锚具对预应力筋的伸出端进行固定。解决了如何有效提高节点的耗能能力,最大限度的降低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损伤和破坏的问题。本发明实现了预制钢筋混凝土梁和预制钢筋混凝土柱间的连接,以满足实际设计与施工中的需要,结构整体保持较大的抗侧刚度,操作简单方便。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