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216788343U
公开(公告)日:2022-06-21
申请号:CN202220075899.3
申请日:2022-01-1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拖挂式路面钻孔取芯设备,包括框架,框架的底部设置有轮胎,框架的顶部设置有废水回收箱、水箱和吸水机,框架上靠近一端的位置设置有支柱,支柱上滑动套设有动力装置固定平台,动力装置固定平台的顶部设置有动力装置,动力装置固定平台的底部设置有与动力装置的输出端连接的用于钻孔取芯的钻头,钻头的进水口通过第一管道与水箱连通,钻头上靠近底部的位置空套有两端开口的废水防溅装置,废水防溅装置上靠近底部的位置通过第二管道与吸水机的进水口连通,吸水机的出水口与废水回收箱连通。本实用新型可以快速运转以及方便操作,具备防止废水飞溅及有效回收钻芯过程中废水的功能,避免了钻芯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对路面造成污染。
-
公开(公告)号:CN219441735U
公开(公告)日:2023-08-01
申请号:CN202320426437.6
申请日:2023-03-0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避免二次加热老化的沥青溶液分离装置,包括加热罐体,所述加热罐体上设置有加热管,所述加热罐体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加热罐体的内部设置有样品放置台,所述样品放置台上设置有加热罐体盖子,所述加热罐体盖子上固定连接有管子。本实用新型通过抽真空的方法将装置中的氧气排出,避免分离后沥青与氧气相互接触,导致沥青发生进一步老化。设置了样品放置台,为沥青溶液在烧杯中进行加热分离提供了条件,且在样品放置台中分别设置了一定数量的凹槽,增加了盛有沥青溶液烧杯与样品放置台加热接触面积,增加了加热效率。设置了控温装置,保障了沥青溶液在加热过程中的温度均匀性。
-
公开(公告)号:CN213751070U
公开(公告)日:2021-07-20
申请号:CN202120091898.3
申请日:2021-01-13
IPC: G06F17/18 , G01D21/02 , G01S19/14 , G05B19/048 , G08B5/3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就地热再生施工温度控制与预警系统,包括基础数据采集装置;基础数据采集装置包括:热风温度监控装置,用于检测热风出口底部的温度;路表温度探测装置,用于监测加热机加热前后路表温度;沥青混合料温度探测装置,用于铣刨后沥青混合料内部温度探测、复拌加热前后沥青混合料内部温度探测;设备运行速度采集装置,用于记录设备运行各个阶段的速度;GPS发射与接收装置,用于定位;基础数据采集装置连接有多个处理器;处理器将接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并控制着多个执行终端;执行终端包括:指示灯,用于警示操作人员;LED显示器,用于显示设备参数;动力控制装置和温度控制装置,用于调整设备参数;监控终端,用于自动调整设备参数。
-
公开(公告)号:CN119513530A
公开(公告)日:2025-02-25
申请号:CN202411556846.3
申请日:2024-11-04
Applicant: 华东交通大学 , 江西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江西省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道路维护与管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基于人工智能的路面内部病害分析方法及系统,通过多层次传感器网络实时数据采集、多模态数据融合和深度学习特征提取、动态环境和使用模式结合的病害预测与分析、智能预测与决策支持系统、实时病害状况评估与报告生成五个核心流程;通过这些技术手段,本发明实现了数据采集的全面性和时效性,病害识别和预测的准确性,维护策略的科学性和资源分配的优化;最终生成的病害现状报告提供了详细的病害分布图、病害类型分析和病害严重程度评估,为维护人员提供了全面、准确、及时的病害信息,显著提升了路面维护和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5259710A
公开(公告)日:2022-11-01
申请号:CN202211027777.8
申请日:2022-08-25
Applicant: 华东交通大学 , 新疆交投建设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 新疆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锂渣的人造集料、其制备方法及沥青混合料,一种基于锂渣的人造集料,包括锂渣、碱激发剂和胶凝材料,其中,所述锂渣与所述胶凝材料的重量比为(1.5~3.0):1,所述碱激发剂的体积与所述锂渣和所述胶凝材料的总重量比为(0.28~0.32)ml:1g;所述碱激发剂包括‑OH和‑SiO3,其中,所述‑OH的含量为2.0mol/L~3.2mol/L,所述‑SiO3的含量为3.6mol/L~4.7mol/L。本发明能够提高锂渣的利用率,节约沥青混合料中天然集料的使用比例,降低沥青混合料生产过程中的能耗与碳排放,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公开(公告)号:CN119199082A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411304101.8
申请日:2024-09-19
Applicant: 华东交通大学
IPC: G01N33/4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道路工程材料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快速测试沥青混合料结团率的方法及系统,通过冷铣刨获取沥青混合料回收料,进行烘干处理,随后通过分离方法将沥青与集料分离;利用标准筛对分离后的集料进行筛分并记录其重量;通过三维扫描体积测算装置测量回收料的体积,最后根据测得的体积与重量计算结团率。本发明能够快速、准确地评估沥青混合料回收料的结团率,缩短测试周期,提升测试精度,适用于再生沥青混合料生产的质量控制和施工现场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19026036A
公开(公告)日:2024-11-26
申请号:CN202411377532.7
申请日:2024-09-30
Applicant: 华东交通大学
IPC: G06F18/2431 , G06F18/213 , G06F18/214 , G06F18/21 , G06F18/25 , G06F18/20 , G06N3/044 , G06N3/045 , G06N3/0475 , G06N3/092 , G06N3/096 , G06N7/01 , G01N33/42 , G01S13/86 , G01S13/88 , G01V11/00 , E01C23/01 , G06F123/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智能检测与分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用于三维探地雷达的路面内部病害检测方法及系统,本发明包括多模态数据采集与预处理、多模态数据对齐与特征提取、自适应深度学习模型训练与识别、动态统计特征分析与优化以及自动报告生成与决策支持;通过多模态数据融合技术,实现了更全面和准确的病害检测;引入深度神经网络和多任务学习框架,提高了数据处理效率和准确性;结合强化学习技术,动态优化模型参数,提升模型的鲁棒性和适应性;通过智能过滤和概率优化,显著降低了误判率,提高识别结果的可信度;最终,基于检测结果生成详细的检测报告,为道路维护和管理提供科学可靠的决策支持;本发明提升了路面内部病害检测的精度、效率和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901673A
公开(公告)日:2025-04-29
申请号:CN202510117298.2
申请日:2025-01-24
Applicant: 华东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评价沥青路面层间粘结状态的方法及相关设备,属于道路工程检测技术领域,首先通过探底雷达无损的获取到道路信息,再通过雷达数据获取到道路层间粘结状态的评价指标,再考虑到当层间粘结不良厚度很小的情况下,电磁波的干涉相干对评价指标的影响,提出辅助评价指标对层间粘结状态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双指标的结合提高了对沥青路面层间粘结状态评价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494195A
公开(公告)日:2025-02-21
申请号:CN202411459760.9
申请日:2024-10-18
Applicant: 华东交通大学 , 江西省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IPC: G06F30/20 , G06F30/23 , G06F30/13 , G06T17/20 , G06F119/14 , G06F119/08 , G06F119/02 , G06F113/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道路工程及土木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倒装式沥青路面结构厚度优化设计方法,包括选取沥青面层、粒料过渡层及半刚性层的厚度与模量作为控制变量,以粒料层应力水平和面层疲劳性能为初步设计目标,采用D‑最优解响应面设计法制定试验方案,通过有限元分析,结合非线性本构模型,模拟粒料过渡层应力依赖特性,评估变量组合对初步设计目标的影响,对比沥青路面结构性能验算指标,最终确定优化设计方案。本发明有效减少了材料使用量,降低了施工成本,并显著提高了路面的抗疲劳开裂和抗变形能力,延长了路面使用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19000784A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411125290.2
申请日:2024-08-16
Applicant: 华东交通大学
IPC: G01N25/20 , G01N21/3577 , G01J5/4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沥青路面再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用于热拌过程中再生沥青混合料融合程度的评价方法及系统,使用红外光谱技术获取混融沥青的光谱数据,计算羰基指数,建立旧沥青比例与羰基指数的关系;通过抽提法测定旧沥青含量;利用红外热成像获取混合料断面温度图,分析温度分布以计算低温区域面积占比;结合数学模型评估融合程度。本发明通过实时数据采集与分析,实现了新旧沥青融合程度的快速、精准评估,优化了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生产过程,提高了材料的使用性能和质量控制效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