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轴承动力学与瞬态热混合润滑耦合分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933520B

    公开(公告)日:2024-07-16

    申请号:CN202310884646.X

    申请日:2023-07-18

    Abstract: 球轴承动力学与瞬态热混合润滑耦合分析方法,它属于轴承摩擦动力学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方法不能对复杂苛刻工况下的球轴承动力学和热混合润滑耦合行为进行分析的问题。本发明引入非牛顿流变模型,提出了基于时变热混合润滑模型的混合润滑摩擦计算方法,可以实现在不同润滑状态工况条件下的摩擦特性预测。考虑润滑摩擦与轴承动态特性的相互作用,通过耦合混合热弹流中的最小膜厚和摩擦系数将球轴承动力学和热混合润滑分析有机集成,填补球轴承动力学模型已有公式和算法的不足,建立了精确的球轴承动力学与瞬态热混合润滑耦合分析模型。本发明方法可以应用于球轴承动力学与瞬态热混合润滑耦合分析。

    可变倾角循环加载测试系统、接触疲劳及临界载荷试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589609A

    公开(公告)日:2024-02-23

    申请号:CN202311688041.X

    申请日:2023-12-08

    Abstract: 可变倾角循环加载测试系统、接触疲劳及临界载荷试验方法,它涉及接触式疲劳试验机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固体薄膜性能测试方法存在仅可以对临界载荷等测试数据进行比较,判定膜基系统结合性能的优劣,而无法实现对轴承钢表面的硬质固体薄膜的疲劳承载性能的综合定量表征分析的问题。本发明的伺服电机安装在竖直滑台顶部,电磁激振器与竖直滑台滑轨滑动连接,加载头安装在电磁激振器主轴上,竖直滑台安装在光学平台上,三维力传感器、x轴角位移台、y轴角位移台和平面滑台沿竖直方向由上至下依次连接,平面滑台安装在光学平台上,试样安装在三维力传感器上。本发明针对固体薄膜疲劳承载行为分析进行接触疲劳寿命试验和临界载荷试验。

    一种轴承钢表面硬质固体薄膜结合性能的分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793839A

    公开(公告)日:2023-09-22

    申请号:CN202310757496.6

    申请日:2023-06-26

    Abstract: 一种轴承钢表面硬质固体薄膜结合性能的分析方法,它属于固体薄膜的损伤失效行为分析、性能测量表征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分析方法不能对薄膜断裂和界面分层进行单独表征,且对薄膜断裂和界面分层表征的准确性差的问题。本发明采取的主要技术方案为:采用有限元、扩展有限元对压痕、划痕过程进行了综合定量分析,获取了薄膜断裂参数和界面结合强度参数,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对硬质固体薄膜的分层剥落损伤中的薄膜断裂面积和界面分层面积分别进行了辨识,剥离了薄膜断裂的影响,更加精确地获取了界面分层面积,可以对薄膜断裂和界面分层进行单独表征,并提高了对薄膜断裂和界面分层表征的准确性。本发明方法可以应用于固体薄膜结合性能测量表征。

    一种考虑相分布特征的轴承钢次表面重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518634B

    公开(公告)日:2024-12-03

    申请号:CN202410582121.5

    申请日:2024-05-11

    Abstract: 一种考虑相分布特征的轴承钢次表面重构方法,它属于材料次表面数值重构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次表面重构方法考虑的指标不全面导致重构性能差,且重构方法的泛化能力差的问题。本发明通过电子探针测试及电子背散射衍射花样测试对轴承钢次表面的组织进行辨识,更加系统的收集了基体晶粒、碳化物、夹杂的数值特征,并通过概率密度函数的表征形式应用于具有随机性的重构方法;通过建立不规则相真实形状数据库,在重构过程中重构了不规则相的真实形状。提高了轴承钢次表面重构方案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保证了重构性能。本发明方法可以应用于轴承钢次表面重构领域。

    润滑剂油膜剪切力的检测设备及油膜剪切力的双重测量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817131A

    公开(公告)日:2024-10-22

    申请号:CN202410784917.9

    申请日:2024-06-18

    Abstract: 润滑剂油膜剪切力的检测设备及油膜剪切力的双重测量方法,它涉及测控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润滑剂油膜剪切力检测设备存在润滑剂油膜剪切力测量精度较低,测量油膜剪切力的工况能力较弱的问题。本发明的套圈驱动机构下部与加载装置上部固定连接,球驱动机构下部与支撑装置上部固定连接,试样腔体安装在台架机械结构台面上,球试件和套圈试件均设置在试样腔体内,球试件位于套圈试件沟道处,球试件与套圈试件线接触,套圈驱动机构和球驱动机构分别驱动球试件和套圈试件转动,当球与套圈之间存在一定的转速差、油膜受到剪切的作用后,进而测量油膜的剪切力。本发明用于双重测量油膜剪切力使测量结果更加精确。

    一种考虑相分布特征的轴承钢次表面重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518634A

    公开(公告)日:2024-08-20

    申请号:CN202410582121.5

    申请日:2024-05-11

    Abstract: 一种考虑相分布特征的轴承钢次表面重构方法,它属于材料次表面数值重构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次表面重构方法考虑的指标不全面导致重构性能差,且重构方法的泛化能力差的问题。本发明通过电子探针测试及电子背散射衍射花样测试对轴承钢次表面的组织进行辨识,更加系统的收集了基体晶粒、碳化物、夹杂的数值特征,并通过概率密度函数的表征形式应用于具有随机性的重构方法;通过建立不规则相真实形状数据库,在重构过程中重构了不规则相的真实形状。提高了轴承钢次表面重构方案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保证了重构性能。本发明方法可以应用于轴承钢次表面重构领域。

    一种多传感的球盘接触疲劳试验机

    公开(公告)号:CN118130086A

    公开(公告)日:2024-06-04

    申请号:CN202410287080.7

    申请日:2024-03-13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航空发动机研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传感的球盘接触疲劳试验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传感的球盘接触疲劳试验机,包括:试验主体部、加载部、驱动部、数据采集部以及机架,所述试验主体部、加载部、驱动部和数据采集部分别安装于所述机架上;所述驱动部设置于所述试验主体部的下方,所述加载部设置于所述试验主体部的上方;所述数据采集部用于收集试验过程的参数,所述数据采集部选自:温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声发射传感器以及接近开关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数据采集部对疲劳试验的各项参数进行采集,更加完整、具体的表征了疲劳演化的整个过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法完整表征轴承的疲劳演化过程的技术缺陷。

    高速滚子轴承弹流接触区中心油膜厚度超声测量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367332A

    公开(公告)日:2024-01-09

    申请号:CN202311439949.7

    申请日:2023-11-01

    Abstract: 一种高速滚子轴承弹流接触区中心油膜厚度超声测量方法,属于润滑油膜厚度测量领域。本发明针对目前的超声波方法不适用对高速滚动轴承接触区油膜厚度进行测量的问题。包括:根据滚子轴承几何关系和运行工况计算确定超声脉冲的发射频率,使按顺序将所有油膜分布周期上的超声聚焦焦斑叠加到同一油膜分布周期上后,得到的叠加后相邻超声聚焦焦斑的间隔距离不大于目标距离;从而使叠加后油膜分布周期上存在与接触区油膜中心轴线作用的超声聚焦焦斑;同时使超声反射波信号基数的数量满足覆盖油膜分布周期所需的最少数量;再提取目标超声反射波信号并进行计算,得到接触区中心油膜厚度。本发明用于高转速下油膜厚度的测量。

    球轴承动力学与瞬态热混合润滑耦合分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933520A

    公开(公告)日:2023-10-24

    申请号:CN202310884646.X

    申请日:2023-07-18

    Abstract: 球轴承动力学与瞬态热混合润滑耦合分析方法,它属于轴承摩擦动力学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方法不能对复杂苛刻工况下的球轴承动力学和热混合润滑耦合行为进行分析的问题。本发明引入非牛顿流变模型,提出了基于时变热混合润滑模型的混合润滑摩擦计算方法,可以实现在不同润滑状态工况条件下的摩擦特性预测。考虑润滑摩擦与轴承动态特性的相互作用,通过耦合混合热弹流中的最小膜厚和摩擦系数将球轴承动力学和热混合润滑分析有机集成,填补球轴承动力学模型已有公式和算法的不足,建立了精确的球轴承动力学与瞬态热混合润滑耦合分析模型。本发明方法可以应用于球轴承动力学与瞬态热混合润滑耦合分析。

    一种保持架外表面具有螺旋槽的双半内圈角接触球轴承

    公开(公告)号:CN112283240A

    公开(公告)日:2021-01-29

    申请号:CN202011158318.4

    申请日:2020-10-26

    Abstract: 一种保持架外表面具有螺旋槽的双半内圈角接触球轴承,包括外圈、保持架、滚动体和内圈;内圈为双半内圈,内圈和外圈之间布置有保持架,滚动体布置在保持架兜孔内并分别与内圈和外圈滚动接触;所述保持架的外表面设置有两组凹槽,两组凹槽布置在保持架兜孔的两侧,每组凹槽包含多个凹槽,每个凹槽由保持架的端面向保持架兜孔延伸,且所述多个凹槽沿周向呈螺旋式排布,两组凹槽的旋向相反。本发明基于螺旋槽微结构的动压效应与泵送功能,通过保持架与引导套圈之间的螺旋槽结构形成微动压效应并将流体泵入接触面,从而发挥增加接触面润滑膜厚度、提高承载能力、稳定保持架运动、增强散热的多重积极作用,为航空发动机性能的提升提供支持。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