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反映驾驶员保护姿态的碰撞试验用假人模型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400006B

    公开(公告)日:2016-02-03

    申请号:CN201310336432.5

    申请日:2013-08-05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为了解决现有碰撞假人模型无法反映真实驾驶员在碰撞发生时肢体屈伸等保护姿态、生物仿真度不高的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反映驾驶员保护姿态的碰撞试验用假人模型设计方法,其以目前通用的碰撞假人模型作为基础假人模型,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采集保护姿态:再现碰撞现场,使驾驶员产生保护姿态,并实现不同车速下保护姿态的采集;2、设计假人模型参数:通过确定驾驶员的肢体长度及关节位置,对应设计假人模型参数;3、设计假人模型保护姿态:对假人模型碰撞时的保护姿态进行设计;4、输出碰撞参数:实现在碰撞过程中假人模型肢体运动的显示,及碰撞参数的输出与显示,并对假人模型的生物仿真度进行评定。

    一种反映驾驶员保护姿态的碰撞试验用假人模型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400006A

    公开(公告)日:2013-11-20

    申请号:CN201310336432.5

    申请日:2013-08-05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为了解决现有碰撞假人模型无法反映真实驾驶员在碰撞发生时肢体屈伸等保护姿态、生物仿真度不高的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反映驾驶员保护姿态的碰撞试验用假人模型设计方法,其以目前通用的碰撞假人模型作为基础假人模型,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采集保护姿态:再现碰撞现场,使驾驶员产生保护姿态,并实现不同车速下保护姿态的采集;2、设计假人模型参数:通过确定驾驶员的肢体长度及关节位置,对应设计假人模型参数;3、设计假人模型保护姿态:对假人模型碰撞时的保护姿态进行设计;4、输出碰撞参数:实现在碰撞过程中假人模型肢体运动的显示,及碰撞参数的输出与显示,并对假人模型的生物仿真度进行评定。

    一种水稻新基因Os03g02470.3的CDS序列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4672496A

    公开(公告)日:2022-06-28

    申请号:CN202210412789.6

    申请日:2022-04-19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适用于基因工程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水稻新基因Os03g02470.3的CDS序列,所述水稻新基因Os03g02470.3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还提供了一种转基因水稻植株的构建方法,具体步骤为采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将Ubiquitin::Os03g02470.3‑GFP转入水稻愈伤组织中,用含诱导剂和农杆菌的AAM转化液进行转化,转化后的材料经过共培养、筛选、分化和生根,转基因苗的锻炼和移栽,筛选转基因水稻植株。首次将Ubiquitin启动子与Os03g02470.3基因的CDS序列与GFP进行融合,并将该融合基因转化到水稻中,从而改良水稻粒型性状,对于详细阐明水稻生长发育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并且可以通过转基因手段,改良水稻产量性状,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种座椅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1422114A

    公开(公告)日:2020-07-17

    申请号:CN202010219916.1

    申请日:2020-03-25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适用于智能控制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座椅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可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获取车辆风险信息,包括风险车辆与用户车辆的距离信息以及风险车辆相对于用户车辆的方位信息;根据所述距离信息以及方位信息,判断用户车辆与风险车辆是否会发生碰撞;当判断用户车辆与风险车辆会发生碰撞时,根据距离信息以及方位信息确定用户车辆与风险车辆的碰撞方向以及碰撞角度;根据碰撞方向以及碰撞角度,计算用户车辆的座椅的旋转角度,以控制座椅按所述旋转角度旋转;本发明提升车辆在碰撞过程中的被动安全性,也为驾驶员提供更为有效的保护,在实际应用于车辆发生不可避免性碰撞时主动调节驾驶员座椅朝向具有切实的意义。

    一种反映驾驶员肌肉动态特性的碰撞假人模型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398833A

    公开(公告)日:2013-11-20

    申请号:CN201310336433.X

    申请日:2013-08-05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为解决现有碰撞假人模型无法反应真实驾驶员在碰撞发生时肌肉动态力学特性、生物仿,真性不高的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反映驾驶员肌肉动态特性的碰撞假人模型设计方法,其以目前通用的碰撞假人模型作为基础假人模型,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采集肌肉信号:再现碰撞现场,使驾驶员产生一定的生理反应,并实现不同车速下的肌肉信号的采集;2、设计假人模型肌肉动态特性:对假人模型中的肌肉静态特性进行设计,并根据步骤1采集到的肌肉信号,通过回归分析得出肌肉信号基于车速变化的关系曲线,计算出驾驶员在一定车速下的肌肉动态力学特性,进而对假人模型的肌肉动态特性进行设计;3、输出碰撞参数,并对假人模型的生物仿真度进行评定。

    一种农田温室气体自动采集装置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705520A

    公开(公告)日:2024-03-15

    申请号:CN202311804247.4

    申请日:2023-12-26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nventor: 刘济 李钊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温室气体采集技术领域的一种农田温室气体自动采集装置,包括采集组件,用于采气的硬质抽气管,与硬质抽气管连接的采气箱;收放机构,在农田上方移动的小车,小车下方连接有框架,框架内安装所述采集组件,小车上设有用于控制框架下移和水平旋转的驱动件;还包括固定在硬质抽气管上的电磁铁环;箱体组件,包括底座、密封于底座上的筒体及安装在筒体内的风扇,筒体的顶部开有提供硬质抽气管插入的采气口,采气口的外部设有密封铁环,筒体内壁位于采气口处设有弹性密封件,实现农田温室气体的自动化采集,进而能够满足不同农田环境下,快速且方便地采集农田温室气体的需求。

    反映人体颈部力学特性的碰撞假人颈部结构与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926046B

    公开(公告)日:2016-04-06

    申请号:CN201410168712.4

    申请日:2014-04-23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反映人体颈部力学特性的碰撞假人颈部结构,其由肌肉固定模块与肌肉模块组成,其中,肌肉固定模块由上颈环、下颈环及肩环组成,上颈环与基础假人上颈部连接,下颈环与基础假人下颈部连接,肩环与基础假人肩部连接;肌肉模块由不同弹性系数的弹簧组成,包括两根胸锁乳突肌弹簧、两根头夹肌弹簧、两根斜方肌弹簧,胸锁乳突肌弹簧两端分别连接上颈环和下颈环,头夹肌弹簧两端分别连接上颈环和下颈环,斜方肌弹簧两端分别连接肩环和下颈环。本发明用于碰撞假人的颈部,有效的实现颈部肌肉对头部颈部的作用,具有更高的生物仿真度。本发明同时公开了一种反映人体颈部力学特性的碰撞假人颈部结构的设计方法。

    一种反映驾驶员肌肉动态特性的碰撞假人模型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398833B

    公开(公告)日:2015-08-12

    申请号:CN201310336433.X

    申请日:2013-08-05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为解决现有碰撞假人模型无法反映真实驾驶员在碰撞发生时肌肉动态力学特性、生物仿,真性不高的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反映驾驶员肌肉动态特性的碰撞假人模型设计方法,其以目前通用的碰撞假人模型作为基础假人模型,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采集肌肉信号:再现碰撞现场,使驾驶员产生一定的生理反应,并实现不同车速下的肌肉信号的采集;2、设计假人模型肌肉动态特性:对假人模型中的肌肉静态特性进行设计,并根据步骤1采集到的肌肉信号,通过回归分析得出肌肉信号基于车速变化的关系曲线,计算出驾驶员在一定车速下的肌肉动态力学特性,进而对假人模型的肌肉动态特性进行设计;3、输出碰撞参数,并对假人模型的生物仿真度进行评定。

    反映人体颈部力学特性的碰撞假人颈部结构与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926046A

    公开(公告)日:2014-07-16

    申请号:CN201410168712.4

    申请日:2014-04-23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反映人体颈部力学特性的碰撞假人颈部结构,其由肌肉固定模块与肌肉模块组成,其中,肌肉固定模块由上颈环、下颈环及肩环组成,上颈环与基础假人上颈部连接,下颈环与基础假人下颈部连接,肩环与基础假人肩部连接;肌肉模块由不同弹性系数的弹簧组成,包括两根胸锁乳突肌弹簧、两根头夹肌弹簧、两根斜方肌弹簧,胸锁乳突肌弹簧两端分别连接上颈环和下颈环,头夹肌弹簧两端分别连接上颈环和下颈环,斜方肌弹簧两端分别连接肩环和下颈环。本发明用于碰撞假人的颈部,有效的实现颈部肌肉对头部颈部的作用,具有更高的生物仿真度。本发明同时公开了一种反映人体颈部力学特性的碰撞假人颈部结构的设计方法。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