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梯形与波形结合的混合微通道散热器

    公开(公告)号:CN112399779A

    公开(公告)日:2021-02-23

    申请号:CN202011212273.4

    申请日:2020-11-03

    Applicant: 南昌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梯形和波形相结合的混合微通道散热器,包括金属铜质壳体,所述金属铜质壳体两侧设有射流出口,所述金属铜质壳体上部设有射流入口,所述金属铜质壳体下部为电子元件贴合面,所述金属铜质壳体内部设有贯通金属铜质壳体两侧和上部的内部通道,所述内部通道由射流入口通道、射流出口通道组成,所述射流入口通道的位于内部通道中部,所述射流出口通道位于内部通道两侧,本发明通过改变微型通道的结构形状,采用梯形和波形结合的混合微通道,结合了微通道流动和射流冲击的优点,提供了非常高的散热能力的同时大大增强对流换热,使冷却表面上保持了高度的温度均匀性。

    一种圆形凹腔和水滴型肋柱结合的微通道散热器

    公开(公告)号:CN112408310A

    公开(公告)日:2021-02-26

    申请号:CN202011223124.8

    申请日:2020-11-05

    Applicant: 南昌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微通道散热器散热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圆形凹腔和水滴型肋柱结合的微通道散热器,包括散热器基板,所述散热器基板包括固体壁面、流道、水滴型肋柱以及圆形凹腔,所述流道贯通散热器基板内部,所述散热器基板贯通的两侧分别为工质入口和工质出口,所述散热器基板的下部为电子元件贴合面;电子器件的热量由基板传导到散热器中,然后冷却工质从换热工质入口流进换热微通道,流经凹腔和水滴型肋柱,将传导到散热器中的热量吸收,最后从换热工质出口流出换热微通道,把电子器件的热量及时带走,提高电子器件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一种多孔介质热源和树状仿生形微通道相结合的新型热管

    公开(公告)号:CN110986641A

    公开(公告)日:2020-04-10

    申请号:CN201911199815.6

    申请日:2019-11-29

    Applicant: 南昌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热管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多孔介质热源和树状仿生形微通道相结合的新型热管,包括热管管体、热源,所述热管管体包括蒸发段、绝热段、冷凝段,所述蒸发段的首端、尾端分别与绝热段连通,所述蒸发段的首端、尾端之间形成若干树叶枝径状的分歧管路;所述蒸发段底部的热源为多孔介质热源。本发明通过蒸发段的首端、尾端之间形成若干树叶枝径状的分歧管路提高热管管体的换热效率,同时,通过热源为多孔介质热源,进一步大大增加了和流体的接触面积,换热效率进一步提高。

    一种内置噪声监测装置的可调节主动降噪耳机

    公开(公告)号:CN113301466A

    公开(公告)日:2021-08-24

    申请号:CN202110473144.9

    申请日:2021-04-29

    Applicant: 南昌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内置噪声监测装置的可调节主动降噪耳机,包括降噪耳机和设置在降噪耳机内的噪声监测装置,所述噪声监测装置内设监测识别模块,噪声监测装置与耳机间通过耳机连接模块相连构成所述降噪耳机,所述监测识别模块包括噪声识别模块、噪声分类模块、反相噪声信号模块和自动输入模块,所述耳机连接模块包括耳机模块和算法识别模块。本发明采用主动降噪技术,降噪效果好,通过噪声监测装置对环境噪声进行分类处理,使用户在不同环境下能够按照自己的需求使用降噪耳机过滤不同的外界环境噪声;自动输入模块能够记录用户对不同环境的降噪需求,在用户没有自主选择降噪类型时,仍能够根据用户的降噪喜好进行主动降噪,达到最佳的降噪效果。

    一种梯形与波形结合的混合微通道散热器

    公开(公告)号:CN112399779B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011212273.4

    申请日:2020-11-03

    Applicant: 南昌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梯形和波形相结合的混合微通道散热器,包括金属铜质壳体,所述金属铜质壳体两侧设有射流出口,所述金属铜质壳体上部设有射流入口,所述金属铜质壳体下部为电子元件贴合面,所述金属铜质壳体内部设有贯通金属铜质壳体两侧和上部的内部通道,所述内部通道由射流入口通道、射流出口通道组成,所述射流入口通道的位于内部通道中部,所述射流出口通道位于内部通道两侧,本发明通过改变微型通道的结构形状,采用梯形和波形结合的混合微通道,结合了微通道流动和射流冲击的优点,提供了非常高的散热能力的同时大大增强对流换热,使冷却表面上保持了高度的温度均匀性。

    一种CPU散热装置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947729A

    公开(公告)日:2021-06-11

    申请号:CN202110350939.0

    申请日:2021-03-31

    Applicant: 南昌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CPU散热装置,包括散热块、散热翅片、散热风扇和固定底座,所述散热块两端通过循环管路相连通,所述循环管路上套设有多块散热翅片,所述散热翅片上安装有散热风扇,所述固定底座有两个,分别套设在散热块两端,所述散热块通过固定底座安装在CPU上,对CPU进行散热。本发明利用散热块平行网状流道的特殊结构,具有启动温度低和启动时间短的特点,进一步地,分支流道所产生的毛细管力将会给循环管路带来更大的压差,促进工质循环,同时网状散热块还具有散热均匀、换热面积大的优点,能有效提高散热装置整体的换热效率。

    一种基于分离式微通道热管的手机散热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1867326A

    公开(公告)日:2020-10-30

    申请号:CN202010647379.0

    申请日:2020-07-07

    Applicant: 南昌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分离式微通道热管的手机散热装置,包括金属壳体、焊接固定在金属壳体上的箱体和嵌套于金属壳体内的分离式微通道热管,所述箱体上设置有充电口、进风口、开关、楔形卡扣,箱体内还设有风扇、蓄电池。所述分离式微通道热管包括蒸发段、绝热段、冷凝段,所述蒸发段的首端和尾端分别与绝热段连通,所述蒸发段的首端和尾端之间形成若干树叶枝径状的分歧管路。所述金属壳体上设有活动卡板,以适用于不同尺寸的手机。手机通过卡扣夹持在金属壳体上,手机工作产生热量驱动分离式微通道热管工作,实现手机降温功能。本发明具有结构合理、方便携带应用范围广、散热性能良好等特点。

    一种圆形凹腔和水滴型肋柱结合的微通道散热器

    公开(公告)号:CN214829018U

    公开(公告)日:2021-11-23

    申请号:CN202022531303.X

    申请日:2020-11-05

    Applicant: 南昌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微通道散热器散热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圆形凹腔和水滴型肋柱结合的微通道散热器,包括散热器基板,所述散热器基板包括固体壁面、流道、水滴型肋柱以及圆形凹腔,所述流道贯通散热器基板内部,所述散热器基板贯通的两侧分别为工质入口和工质出口,所述散热器基板的下部为电子元件贴合面;电子器件的热量由基板传导到散热器中,然后冷却工质从换热工质入口流进换热微通道,流经凹腔和水滴型肋柱,将传导到散热器中的热量吸收,最后从换热工质出口流出换热微通道,把电子器件的热量及时带走,提高电子器件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一种CPU散热装置
    9.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4795858U

    公开(公告)日:2021-11-19

    申请号:CN202120657282.8

    申请日:2021-03-31

    Applicant: 南昌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CPU散热装置,包括散热块、散热翅片、散热风扇和固定底座,所述散热块两端通过循环管路相连通,所述循环管路上套设有多块散热翅片,所述散热翅片上安装有散热风扇,所述固定底座有两个,分别套设在散热块两端,所述散热块通过固定底座安装在CPU上,对CPU进行散热。本实用新型利用散热块平行网状流道的特殊结构,具有启动温度低和启动时间短的特点,进一步地,分支流道所产生的毛细管力将会给循环管路带来更大的压差,促进工质循环,同时网状散热块还具有散热均匀、换热面积大的优点,能有效提高散热装置整体的换热效率。

    一种梯形与波形结合的混合微通道散热器

    公开(公告)号:CN213755435U

    公开(公告)日:2021-07-20

    申请号:CN202022505791.7

    申请日:2020-11-03

    Applicant: 南昌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梯形和波形相结合的混合微通道散热器,包括金属铜质壳体,所述金属铜质壳体两侧设有射流出口,所述金属铜质壳体上部设有射流入口,所述金属铜质壳体下部为电子元件贴合面,所述金属铜质壳体内部设有贯通金属铜质壳体两侧和上部的内部通道,所述内部通道由射流入口通道、射流出口通道组成,所述射流入口通道的位于内部通道中部,所述射流出口通道位于内部通道两侧,本实用新型通过改变微型通道的结构形状,采用梯形和波形结合的混合微通道,结合了微通道流动和射流冲击的优点,提供了非常高的散热能力的同时大大增强对流换热,使冷却表面上保持了高度的温度均匀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